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医生防暴指南
释义

简介

医生防暴指南: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其内容引起网友热议。《指南》中称医生遇险时应“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现场人群当中,迅速逃离现场,以躲避伤害”。专家表示,该《指南》表明当前医患矛盾很尖锐,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医生防暴指南》是由某专业医学网站首发,属于内部专业交流资料。其主要是面对医护人员,指导如何降低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暴力冲突风险,减少医护人员受到潜在伤害的几率。

从《医生防暴指南》发布目的来看,是“为了确保医疗环境健康有序、确保医生的身心健康、确保中国医改大计顺利推进”。指南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三部分。分别针对医疗场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发以及善后等不同阶段进行处理。应该说,该《指南》虽只是一个民间版本,却具备相当地专业水准,切合目前中国医疗纠纷环境,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卫有帮助。

不过,当这个“专业性”《指南》流向外面后,却引发了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恐怕是编制《指南》者所始料未及的。中国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理性和信任匮乏,严重医疗纠纷事件频发,经常上演暴力冲突场面,双方备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医患矛盾乃是双方共存的问题,如果只解决一方的后顾之忧,并不能有效遏制暴力事件。

基本内容

32条防范措施教医生应对暴力事件

这份指南确实非常细致,医院、医生需要注意的情况都交代得十分清楚,而且做成了PDF文本格式,乍一看,倒像是政府部门出台的一个文件,里面罗列了32条具体措施,并称,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会员的意见。发布该指南的工作人员介绍,网站聚集了260多万名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可以说是目前人气最旺的专业医学网站,医生被打的话题在网站上是个热门话题。不过对方表示,暂不知道是谁负责发布了该指南。

事前加强防范,事发走为上策,事后总结教训,提高沟通技巧和自己的礼貌修养。

事前加强防范

在事前防范里,指南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让其了解很多疾病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医学科学正在进步,不应过于强调所谓的“医学奇迹”。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沟通时及时调整用词、语气。

对于医院,则建议每个诊室和办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装隐蔽的紧急呼救按钮。对于医生,建议值班时尽量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对大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上班时可以穿轻便运动鞋。新入职的员工要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周边的出入口。

事发走为上策

遇险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入人群。

事中应对是指一旦医疗场所爆发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时,医护人员应当及时采取合理合法、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最基本的应对原则是:尽最大可能迅速脱离事发现场,撤退中应防止人身伤害。

其中,让网友觉得最“睿智”的就是这一条: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现场人群当中,迅速脱离现场,以躲避伤害。尤其是医护人员近视眼居多,指南还很“细节”地提醒,要非常注意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眼镜碎片造成的二次伤害。

事后总结教训

宣传科负责人应具备危机处理素养。

指南所说的事后处理是指事件结束后采取的种种措施,主要包括保存现场、固定证据、减少损失、总结经验及吸取教训等。及时将受伤的涉事医护人员、安保人员、患者及家属送医救治。

配合有关部门,保存好现场照片、伤痕照片和监控视频,及时寻找目击者录下笔录。 对涉事的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应做好心理抚慰工作。

医院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外界披露事发真相,医院新闻发言人或宣传科负责人应具备危机处理素养。

反映问题

《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有着某种善意,这甚至可以视作一些医生的个人体会。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实施“暴力防范”,乃人之常情,似乎也无以批驳。但一个《指南》无以改变医患关系紧张,无以遏制“暴力”事件的升级,反倒可能会愈演愈烈。

一种情况是,医生既然有《防暴指南》,那么患者同样具有“暴力升级的办法”,这不是“魔与道”谁高谁低的问题,技术上的东西往往会用另一种技术给取代――你会躲他会找,你会跑他会追,这样的“躲猫猫”的游戏,始终难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所谓的外在暴力,其实是内心暴力的表达,如果心中的炽热没有被冷却,那么暴力将会无处不在。医患紧张的局面不会因为一个《指南》而得到纾解。

“医闹”的产生,根本在于信任的问题,在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在于维权的通道不畅通。很显然,患者和医生之间,强势弱势只是相对而言,在专业上讲,医生可能比患者更有发言权,但在地位上却未必能获得尊重。

导致结果

《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的最终结果,会放大医患之间的这种恐惧。面对这个指南,大多数人会加剧已经有的思维定势,他们会固化医患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认知,从而加强自身的戒备心理:患者还没进医院,就担心自己被骗被宰,担心出现医疗事故,甚至做好了如何闹腾一番的准备;而医生,早就将患者当成“假想敌”,随时做好应对准备。至于医院,要么请“法制”院长,要么方聘请警察当“副院长”,或者戴头盔佩警棍防“医闹”,这样的举动都只能走向预期的反面。

围观当然是好事,但“不明真相的围观”只会酿成“公地悲剧”。《指南》本存善意,但善意的结果,却过度宣染了某种负面形象,烙下某种群体印记。

专家分析

有些在理 平时也常强调

近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医生被打事件层出不穷,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前不久北京同仁医院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徐文医生被砍事件。

首先,指南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宣泄,是个民间版本,有的是实际中无法做到的;其次,也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借鉴的,说得也在理,很多东西都是在医政管理中常强调的,比如,术前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的疗效,不要打包票等等;第三,从法学角度来说,对于医生被打,其实是有法律保护的,应该也用不着这样的指南。

医疗大环境需要正确引导 首先,整个环境需要正确引导,从他看来,医院至少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需要靠防范患者,才能维持正常的医疗工作。其实很多事情,多沟通多交流,服务好,是可以将这些事件化解的。

其次,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尽可能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这才是医院主要的目标,而不是将医生防暴作为一项工作,出发点也是不对的,因为医生和病人是在同一战壕里,对抗的是疾病,而如果让医生防暴,那可能是将患者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医患关系错位了。

第三,大环境确实需要共同努力,对于医疗来说,社会、患者、医院都要有风险意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