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瓶螺
释义

大瓶螺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又称福寿螺、苹果螺、雪螺、南美螺,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瓶螺属。 原产来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文本、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中文学名:大瓶螺

拉丁学名:Ampullaria gigas

别称: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亚纲:前鳃亚纲

目:中腹足目

亚目:环口螺亚目

科:瓶螺科

属:瓶螺属

简介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又称福寿螺[/url、雪螺、南美螺,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瓶螺属。 原产来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文本、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鉴别特征

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

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大瓶螺通常一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亲快10倍左右。虽然是淡水螺,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大瓶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也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大瓶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

: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形态特征

大瓶螺 1. 雌螺; 2. 雄螺; 3. 产于寄主植物上的卵块

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雌虫的囊盖是凹形,而雄虫的囊盖是凸形,雌成虫的螺壳向内弯,而雄虫的螺壳向外弯。肉是奶白色至金粉红色或者橙色。

卵圆形,卵粒直径2 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卵块椭圆形,长径2~5 cm,最长8 cm,短径平均1.2 cm,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一般为200~500粒(图6-5)。初孵螺体高2.0~2.4 mm,淡褐色,从胚螺丝层到脐部一带为点状红色。

生活习性

大瓶螺 一生经过卵、幼螺、成螺3个阶段。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在广州3代,福建3~4代,浙江2代。冬季以幼螺或成螺在稻丛基部或稻田土表下2~3 cm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越冬时关闭壳口,以休眠方式越冬。在广州,第1代幼螺生长93 d开始产卵,卵期9 d,孵出第2代幼螺历期102 d;第2代螺生长63 d产卵,卵期11 d,即孵出3代幼螺,历期74 d。第3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 d,仍为幼螺,各代螺重叠发生。螺龄为20~80 d,每只螺经10 d,第1、2、3代各增重0.9 、2.398和0.188 g。第1、2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1%)、1068只(孵化率59.4%),全年2代1只雌螺能繁殖幼螺325万余只。在浙江,一般发生为不完全2代,包括越冬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11月份随着气温的下降,福寿螺在水稻、茭白丛基部及土壤中越冬。第2年4月份开始活动,5月份开始产卵,6月份气温回升后产卵明显增多。卵可以产在水稻、茭白植株、杂草、石块等任何物体上,但主要产在离水面的水稻、茭白植株中基部。初产卵块呈明亮的粉红色,在快要孵化时变成浅粉红色。5~6月和8~9月是产卵和孵化高峰期。卵孵化期约需7~14 d,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性成熟的雌螺交配后24 h时即可产卵为第2代。第2代产卵及孵化受气候条件影响,温度低于18℃停止产卵,低于8℃则进入冬眠状态,所以称不完全二代。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雌雄异体,性比大于1,其在最适宜生长温度27.7~30.6℃下,雌螺性成熟约需60~85 d,隔周产卵1次。雄螺1 d内能交配3-4小。交配和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5~28℃,体内受精,交配时间4~5 h。产卵常在夜间进行,产卵时爬出水面10~34 cm处的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排卵时间1~2 h。卵只能在有空气的环境中孵化,孵化后卵壳为白色,整个卵块呈蜂窝状。当温度为20~24℃、28~32℃时,卵块孵化时间各为18~25 d和8~15 d。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以燥类和有机碎屑食饵,当螺壳高达1.5 cm左右时,幼螺开始取食植物。取食植物的范围广,食性杂,但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与浮萍、苎麻和白菜相比,水稻秧苗并不是其最喜爱的食料;中螺、成螺只有在没有其他食料可食的情况下,才取食水稻秧苗。水稻秧苗从刚移栽到移栽后15 d,及直播稻直播后4到30d,最易受其危害。该螺破坏秧苗的基部,甚至在一夜间毁坏整块稻田的稻苗。

该螺具有避光性,在阴天或夜间活跃。栖息地常为低地的水沟、浅水塘、鱼塘和稻田等各类静水或水体水流缓慢、一般具泥质底的淡自然水体。其在间或干旱的溪流、微咸水水体、水流湍急的水体中不能正常生存。但水流有助于传播曼延。喜欢在洁净的水体中生活,但具有较强的耐污能力,其对氨氮的安全浓度为2.684 mg/L;偏好稍偏碱性的水体环境(pH7.0~8.5)。当水线低于其贝壳高度时,即停止取食和交配;当水体干涸前,能深入泥中,关闭厣甲,度过数月的干旱期;当水体重新蓄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

许多动物包括鸭子、水龟、鱼、昆虫、鼠等对其有捕食作用,其中鼠Rattus norvegicus、鸭子Abas platyrhynchos、水龟Geoclemys reevesii和鲤鱼Cyprinus carpio是取食成螺的最有效天敌。

养殖技术

大瓶螺对水面要求不高。只要排注水方便,经常保持水质清新,水深20——30厘米以上的稻田、鱼池、坑凼、沟渠、低洼地等都可饲养。对水面主要要求水温合适,水质清新,无敌害。

1 、水温

大瓶螺生长的最适水温是24——32℃,15℃以下不大活动,10℃以下休眠,5℃以下沉入水底逐渐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长时间3℃以下死亡。水温不能超过40℃。

2 、水质

大瓶螺为水生螺类。水是其生活的主要环境。在饲养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新。切忌饲水过肥,切忌接触硫酸铜及其制剂。pH值直保持在6——8。若能经常更换部分新水或微流水,使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更有利于大瓶螺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3 、灭敌害

大瓶螺病虫害很少。主要敌害有水蛇、水耗子、螃蟹、泥鳅、黄鳝、蚊蝇、蚁类等。饲养时,必须清除这些敌害。因此要铲除田边、池边杂草,人工捕杀鼠类、鳝类、水蛇等。还应注意不要将螺与鱼混养,特别是幼螺期。

饲养田的修建

大瓶螺单养、套养、稻后放养均要求有进排水渠,饲养田能保持20厘米以上的水位。饲养方式的不同,饲养田的修建又有所不同。

1、单养

大瓶螺适应力较强,因此只要是能关水20——30厘米以上的稻田、水坑、水沟及池塘等均可作为大瓶螺的饲养场地。为此要求将原稻田加宽加高,两边有进排水渠。埂子高50——60厘米,宽40——50厘米,两边排进水渠高100厘米,宽80——100厘米,以保证饲养田能保持水位30厘米以上,保证水源供给和防洪。若一块田过大,需分成几个小块以便管理。田里可按5米宽行种植莴笋,既可遮荫和作为螺附着物,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2 、稻螺套养

水稻以宽窄行的形式栽种,即在正常栽稻行上加宽10厘米为宽行,宽窄行间隔。大瓶螺饲养在宽行中。可利用稻田自身长的青萍或投入部分饲料,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3 、稻后放养

稻后放养即在水稻收割后进行,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底,可充分利用稻田的这段空闲时间,此时的水浮莲、水花生、青草等生长正旺。具体做法是,在7月份每块稻田先用20平方米培育幼螺,待稻子收割后散放田中。

4 、共同要求

用上述方法饲养都要注意,在排注水口要用竹篾片等物拦住,以防螺随水散失。

螺苗放养

大瓶螺在水温达到20℃以上种螺开始产卵孵化,最适温度26——32℃,长江流域地区一般4月份开始。生产上孵化的幼螺一般要集中培育,当个体达到10克左右再分批投放。一般在投放螺苗前15天用生石灰按20——30千克/667平方米全田抛撒消毒,切忌过多。投放螺苗,单养每667平方米投放10万——12万个,稻螺套养每667平方米投放6万——8万个,稻后放养每667平方米投放2——4克的幼螺4万——6万个。若种螺数量大,也可以将取下的卵块直接在养殖田块或池里孵化。具体方法是,选择气温相对稳定的6月份,在养殖田块或池里架设简易孵化台,用1厘米X1厘米孔目的竹制或金属的孵化筛进行直接孵化培育。孵化台周围清除敌害,投入少量细绿萍。放入卵块的数量每667平方米放50万——60万卵粒,稻螺套养、稻后放养放40万——50万卵粒。

饲料种类

大瓶螺采食种类多,动植物饲料都能吃。主要是以水生维管束、陆生双子叶植物为主。对受污染、有化学刺激性的、茎叶长有芒刺的植物能够自动回避以及单子叶植物一般不吃。我们在长期生产养殖中总结出了大瓶螺特别喜食的饲料种类。

1 、水生维管束植物

依次为水花生、紫背浮萍、芜萍、浮萍、满江红、水浮莲、水葫芦、水蕹菜、牙舌草等。

2 、陆生植物

依次为莴苣叶、甘蓝、小白菜、牛皮菜、以及瓢儿白、野韭菜、红苕叶、南瓜叶等植物的茎叶。

3 、其它饲料

依次为麦麸、黄粉、米糠、南瓜、佛手瓜等瓜类,红苕和茄子、花生叶、以及畜禽内脏、死鱼、蚌壳肉等。

饲养管理

1 、饲料投喂

一般饲料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1次,也可每日1次,宜在傍晚和下午投放。大瓶螺喜欢集体生活,常成群结队地在池塘的岸边,并且其运动不如鱼类,因而投喂饲料要均匀,要靠近岸边投,不要只投在田、塘的几个地方,造成饥饱不一致,生长不整齐。若要投喂麦麸、糠等精料,投喂时则要先粗后精,且精料撒在粗料的上面。

2、 投喂量

占螺体总重的10%,一般以吃完为止。每天的投喂量与头一天的投喂量比较,若头一天投喂的饲料已吃得精光,当天投量应比头一天多一些,反之有剩余,可投少一些。应随时检查投喂饲料中有哪些适口,应多投螺喜欢食的饲料,有利于螺的生长。

3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上应巡视,注意饲料消耗情况,观察螺的生活状况,发现死螺及时清除,有敌害生物要尽快清除。操作过程要轻拿轻放,不要随意丢抛螺体,以免碰伤螺壳造成死亡。检查出入处是否安全,发现漏洞,及时解决。注意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水或冲新水,以改善生活环境,以常流水饲养为宜。防逃可以围养和在田埂上用石灰撒一条线,因其怕碱,pH值11.5时便失去活力。总的要求是勤检查,操作轻,进出水口要安全,水质问题莫轻心;大雨来临早准备,防失防跑要认真。这样经过50天左右的饲养期部分螺个体达到50克以上就开始陆续轮捕上市。年产量一般可以达到1000——3000千克,各地售价差异大,每667平方米收入2000——6000元是较可靠的。

关于大瓶螺的危害问题

大瓶螺危害农作物的报道很多,但大面积的生产养殖证明,大瓶螺确实是以绿色双子叶植物为主食,一般不食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加之稻螺套养一般投螺是在水稻拔节期后进行的,不会危害水稻等粮食作物。

农田危害

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

大瓶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也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大瓶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防治方法

应重点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一)农业防治

在越冬期间清沟除淤泥和水草,采集和杀灭沟河和稻田中成螺栓。在发生期,春秋产卵高峰摘除卵块;翻耕杀灭成螺;在卵孵化盛期排水;避免田水串灌,或者在稻田进水口设置拦截网。

(二)生物防治

秋季水稻田收割后在稻田和沟渠中放鸭,一只0.6 kg的鸭可取食35~40只成螺。也可通过稻田养鱼或中华鳖控制其种群数量。如,在螺较多茭白田块,每667m2放养中华鳖35只,控制效果较好,放养中华鳖能使每667m2增收3800元以上,可值得尝试。

(三)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以产卵前为宜。当稻田每m2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具体方法有:一是在水稻移植后24 h内于雨后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 kg,拌细砂5~10 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 cm水层3~5d;二是施用2%三苯醋锡粒剂(TPTA)每ha每次施用15~22.5 kg,于栽植前7d施用,田水保持3 cm深约1周。水温高于20℃,可用15 kg;低于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过22.5 kg;三是施用80%聚乙醛(metaldehyde)可湿性粉剂,每ha每次1.2 kg,于栽植前1~3 d,加水稀释,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 cm深约7d,气温要求高于20℃时施用;四是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每667m2用1.5~2 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 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 d后,接触过药剂的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