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时冲动 |
释义 | 词语信息【简体】一时冲动 【繁体】一时冲动 【拼音】yī shí chōng dòng 【注音】ㄧ ㄕㄧˊ ㄔㄨㄙ ㄉㄨㄙˋ 【解释】批人头脑发热,不冷静。 【示例】 1.我想出家,这不是一时冲动。 2.结婚不能一时冲动。 3.近年来,我们在审理这些刑事案件中痛心地发现,不少走上法庭被告席的被告人,往往都因“一时冲动”而犯罪。 4.有很多小事就是因为当事人的一时冲动,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近义】一时兴起、心血来潮、头脑发热、突发奇想 科学家找到“一时冲动”之源他们为何生活在冲动下?———人是理性的动物,可总免不了逃学,周末突然失踪,或像华尔街离婚女人似的疯狂购物。一些心理学家表示,冲动行为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强力反抗行为,是强烈愿望的一种表达形式。 近几年,研究精神病、上瘾症和冲动行为的科学家大量涌现,他们在四处寻找冲动形成的原由。最新的研究表明,冲动与抽烟、酗酒和吸毒有关。自杀倾向高的人和饮食有问题的青少年比较冲动。好斗、好赌、严重病态人格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冲动倾向高。 研究表明,爱狂欢、赌博、吸毒和侥幸成功的人冒险时,本质上都很狡猾。实际上,这些人敢冒的风险不过是爬一爬山,慢慢地吸吮他们的鸡尾酒、吸上几口烟或把脚趾放在悬崖边上,然后泰然自若地撤退。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病学与基因学教授罗伯特·克罗林格说:“这些都是些自控力很强的人。在冒险时,他们有目标,且足智多谋。” 相反,被自己的冲动所颠覆的人更加相信或完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大脑前额叶区功能欠佳影响了慎重考虑,导致不愉快的结果 如今科学家已经开始解答冲动的自然因素,并确定可以从自我破坏行为中区分出良性行为的原理。最近的一项大脑与心理研究工作有助于解释冲动行为是如何发展的?又是何时让人们误入歧途的?幼年时的情感生活不顺利,再加上基因上的问题,二者的有效结合大大促进了这个人有高风险的冲动行为,就像是个人本能使然。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家查尔斯·卡弗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快速汇集的证据表明大脑的管理监督系统,即大脑的前额叶区功能欠佳影响了他们的慎重考虑,结果是导致了不愉快的冲动行为。” 很少有专家怀疑在某些情况下,冲动可以获得成功,得到回报。比如,有时下一笔赌注可以赢来大把的钱,买一张彩票能中奖。当生命短暂而又充满风险时,当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需求时,冒险获得的回报是快速的解决办法。科学家在研究狒狒和猴子时,发现青春期较冲动的动物往往成年时能当上“领导”,而等到它们当上“领导”时,它们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冲动意识了。 其实人也一样,人类最冲动的时期就是青春期,此时大脑的前额叶区仍在继续发育,之后不久,人就进入成年初期。心理学家发现,这时的人都会检测自己的自制力。还有研究表明,尝试风险和冲突不足以导致持久的破坏性冲动行为。 自我控制或约束力差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基因变异,专家表示。在3月出版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会对142名志愿者抽取了血样,分析一种叫MAOA的基因。此基因可以产生破坏神经递质的一元胺氧化酶A,导致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先前的研究也表明,此基因的变异与冲动有关。 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参与者的大脑,看看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其自控力如何。在一次测试中,参与者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一系列的箭头、箱子和X,一次三个,像老虎机一样。参与者要求敲打箭头所指定的按钮。当有一特别图案出现时,他们就不能敲打此按钮。他们的失误可以来测量他们控制其反应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此基因“高风险”变异的人较“低风险”变异的人控制反应的能力差。 研究还发现,高风险基因变异的人其大脑前额叶区功能差,不会调节情绪。此研究的主持人安德里亚博士说:“我们认为,一方面,情绪调节差的人使其早年生活情绪反应强烈。另一方面,自控力差又导致晚年生活一团糟。” 边缘性人格违常患者就是这样,经常误解别人的动机,进而做出残酷的冲动行为加以回报。比如,有一女孩打电话给上班的男友,男友告诉她现在不能聊,挂断了电话,可她以为男友会抛弃她。于是,她马上又打过去,挂断电话后就和男友分手了。女孩如此莽撞,原来她有心理阴影。在她4岁时,她父亲离家出走,于是她觉得随时随地都会被人抛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