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个中国女孩在美国的中学生活 |
释义 | 题名: 一个中国女孩在美国的中学生活 作者: 声三 出版者: 《中学生》杂志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日期: 2006-11 洲: 亚洲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短文小品 文献出处: 《中学生》青春版 原文 原文 张圣女,生于吉林,2002年随妈妈一起去了美国,在密植根州的REXB SMITH MIDDLE SCHOOL读书。她适应能力很强,短短几个月,不仅获得了全市中学生大奖,而且,还写了一本通过亲身经历,感性讲述自己在美国中学学习、生活的书——《一个中国女孩的美国中学生活》。 张圣女的妈妈对大家说在美国,中学老师们更看重你是否不断努力地超越了自己,因为,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别人!孩子的书——《一个中国女孩的美国中学生活》出版了,作为母亲,我自然为她感到骄傲,但更多的还是担忧!女儿在美国学校的生活是十分愉快的,但她确实也曾度过一段很艰难的时光。 我把她刚带到美国,她对美国的美丽幻想就破灭了。因为,在她的想象中,美国的学校就是个游乐园,她来美国之前早就做好了当一个“疯狂老鼠”的准备了。然而,紧张而又陌生的校园生活,给了她太多的挑战!每当她从学校回来,面对一大堆看不懂的书籍时,都会急得直哭。无论我怎么劝她,性格急躁的她都无法平静下来。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俩发生了无数次的争吵。她就这样哭了一个多星期,后来,就不再哭了。 她是个好强的孩子,但不是那种能吃苦的;她是个听话的孩子,但需要你先给出道理。 后来她获得了全市中学生大奖,这使她在当地的报纸上频频曝光。但这里所谓的“出色”,不能等同于中国中学生的“出色”。美国的标准是很综合的,除了她学业成绩优异,老师们更看重的是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这一点十分重要! 记得在一次体育课上,虽然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她的短跑成绩仍不理想,如果几个星期后的第二次考试还是那样的话,我料想她就不可能得到A了。如果体育不能得A,她就不可能成为全A的学生了! 我对她说,你就尽力而为吧。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去健身房锻炼,希望出现奇迹。但是,我们十分清楚,体育、音乐、绘画都需要天赋,有的时候,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目的的。就这样,第二次短跑考试,她比第一次快了几秒,但比起那些生龙活虎的美国学生,她就差得太多了。 那天放学,她满脸笑容地从教学楼里跑出来,兴奋地告诉我,体育老师给了她一个A!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体育老师说,“虽然你没有其他同学跑得快,但你是班里最努力的一个,你第二次的成绩比第一次好,你超越了自己!” 正是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她又报名参加了游泳考试。她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自信心随之不断膨胀。难怪有朋友说:“美国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信心让这里的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一月份,本州十几所中学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学生独唱比赛。女儿积极要求参加,她想得个大奖。对此,我并不抱信心,为了尊重她的选择,同时也避免我们母女间产生争执,我同意她参加比赛。比赛前,她除了在学校合唱团学习演唱,自己还找了一个辅导老师。尽管她做了各种积极的准备,我还是觉得她没有什么希望。我清楚,那都是十三四岁孩子做的白日梦。每次谈到唱歌比赛这个话题,我都难免说出对她没有信心之类的话。 我的打击使她流了不少的眼泪。可我实在不希望她活在梦里。中国的“超级女声”对她很有诱惑力,可有几个女孩儿能有那样的运气? 女儿虽然对我的态度很失望,但还是固执地坚持要参加比赛。那天,我上班,没有陪她去参加比赛。她回来的时候兴奋地让我猜比赛的结果,我故意夸大地说,可能得了三等奖吧。她哈哈大笑,告诉我说她得了一等奖! 她把一个金属奖牌拿给我看,我摸着奖牌,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为她感到高兴,可我还是口无遮拦地说了句:“可能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评委特意照顾你的吧。”“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她大叫起来。看着她的眼泪流下来,我才后悔不该这样“打击”她。 一个美国朋友这样问我:“你的孩子取得了成绩时,你们中国的父母为什么不去拥抱她,告诉她你很爱她,你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什么你不让她知道你真实的感受?中国的父母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为什么不愿意让她知道,你对她的表现很满意?”现在,我是在用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引导一个受美国教育的孩子,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面临的新的挑战。 张圣女对大家说——当我跟美国老师讲述中国的考试成绩排名榜时,他们会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那些排在后面的学生如何承受那样的伤害,更不明白中国的学校为什么要拿学生的自尊心来开玩笑。 写《一个中国女孩在美国的中学生活》时,我1 2岁。现在,我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我真的有好多话想向我最想念的国内的朋友们和老师们倾诉! 在美国读书,自然会碰上许多“不同”的事情,比如说,赞美。如果在国内,听到有人夸奖我,我会非常兴奋。可如果这是在美国,我一点也不会兴奋——因为在美国,赞美只是一种习惯。 “Good job(好样的)!”“You are awe—some(你太棒了)!”“This is the best……I’ve ever seen(这是我看到过最好的……)”这些是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赞美词,我对它们的出现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我知道,这其实是美国人培养孩子的一种方法,一般的美国人,从小到大都是在别人的夸奖声中度过的。美国人把赞誉当成一种教育方式传承下去,他们发现,这种无意的鼓励不仅使人的信心增加了不少,而且还把人的素质提高了许多。 最初,这样的夸奖的确让我不习惯。我的生物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她非常喜欢我们,也经常用她的“赞美”来鼓励我们问问题。记得有一次,她正在讲胎儿的形成过程,一个女同学问:“双胞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立刻回答了她的问题,然后加上了一句:“That’s a good question(问得好)!”后来,我发现,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她都会在后面加上一句“问得好”!哪怕只是问她黑板上的“P”是大写还是小写,她都会说:“这是一个好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同学们也不会怕自己所问的问题是“dumb question(笨蛋才问的问题)”。 在美国有一句俗话,说每一个你不明白的问题都是一个好问题。我想,在国内,很多同学不敢举手提问题,大概是因为害怕被嘲笑吧。 这样的夸奖曾让我得到很大的鼓励。有一次,学校有一个“Talent Show(才艺表演)”,这个表演是需要预选通过才可以参加的。我报了名,我的表演节目是自弹(钢琴)自唱一首美国流行歌曲。不巧的是,预演那一天,我病得很厉害,连话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唱歌了!我找到老师,提出退出演出,可是老师一定要我试一次。我硬着头皮参加了预选,可我的表演很不理想,我知道,我一定选不上了。唱歌一直是我的梦想,可这个梦想就要破灭了!想到这里,刚走下台的我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们开始劝慰我,说没想到我病得那么重。 还可以继续表演,真了不起!我知道他们是来安慰我的,他们在安慰我的时候还告诉了我的缺点,这显然比尖利的教训要好得多。 这些鼓励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国内的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学校里举行运动会,有一个同学积极报名参加跑赛,可比赛的时候,他表现得不够好,没有取得名次。带着满头的汗水,他沮丧地坐在位子上,可没有一个人走到他身旁安慰他,老师和同学都很不高兴。从那一次起,他就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运动会比赛项目。对于失败,那位同学已经很自责了,可是老师、同学却还要给他施加压力。事实上,压力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动力,反而是一种对他的警告,仿佛在告诉他,没有把握的话就不要去尝试。 而我呢,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没有放弃每一次机会!今年的二月份,我又报名参加了当地十几个城市的高中生独唱比赛。当时,有好多赛区,很多学生参加了比赛。我在表演完之后,去别人的比赛区域闲逛,想看看别人的表现。没想到,很多人都不是很会唱歌:跑调的、唱错词的、发音方法不对的……总之什么样的都有。考官呢,倒是很客气,会说:“你这样的年龄,唱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随后,考官会给他做一个示范。当然,当表演者看到成绩的时候,心情也不会太差。 “鼓励式社会”里这种夸奖会给人们很多的勇气和信心,但偶尔也会让你的内心变脆弱。美国有一个最流行的电视节目“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在那里考官可不会给你好脸色,然而来参加面试的“音乐家”,大部分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虽然他们有的人根本不能算会唱歌,但他们却要去试。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也许因为他们太自信了,所以根本受不了考官挑剔的态度,因而大受刺激。 这种夸奖,有时也让我不知所措。在生活当中,大家都是在互相夸奖,以至于连自己都不知道对方是在讲实话还是在客气。我就有很多次这样的经验。2005年的圣诞节过后,我在学校申请了声乐奖学金,除了填写一些表格和说明自己需要奖学金的理由外,我还需要三个音乐老师的推荐信。由于她们写的推荐信的内容都是对我保密的,所以尽管三位老师平时都夸我,可是我的心里还是没有底,并不知道她们是真的认为我好,还是鼓励我。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我希望可以尽快得到一份好的通知。 还有一次,家长会上,所有的老师都在夸奖同学们。回到家妈妈就问我:“你在学校到底表现怎么样?”“老师不都告诉你了吗?”“可是你们老师说的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况且他们有的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呀!”哈哈,连妈妈都了解美国的教育方式了! 在我们的高中里,有一个“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交流)”班级。听说在那个班里,老师会教你怎样增加自信。在我们学校里,老师就不再用象征不及格的红笔打分,而是用彩笔。在我的“Creative Writing(创造性写作)”班里,每个星期五,班里都会有人自愿读他的文章。如果是在国内,老师一定会让同学们写下对此文章的感想,尤其是建议。可是美国的老师并不这样做,老师总是让我们写下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的文章,目的是让大家感到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来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不管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还是没有学会美国的赞美文化。一位来美国多年的华人来我家作客,看到我写的《一个中国女孩在美国的中学生活》这本书后,第一句话就是“不错”。接着,她说:“其实,我女儿也能写出来这样一本书,只是没有写。”她的话让我觉得很遗憾。 我认为,正是美国这种赞美式的教育方法,给人勇气和信心。在中国,如果我们也能多给彼此一些赞美和鼓励,我想,我们一定会更多一些勇气和信心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