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脑中动脉综合征
释义

主大脑中动脉综合征是干闭塞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双眼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因广泛脑水肿常有昏迷。上部皮层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层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偏盲或上象限盲等。中央支闭塞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或构音障碍。

基本概况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症状体征

主干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偏瘫(基本均等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出现体象障碍。皮质支闭塞:

(1)上部分支卒中:包括眶额、额部、中央前回及顶前部分支,导致病灶对策面部、手及上肢轻偏瘫和感觉缺失,下肢不受累,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无同向性偏盲;

(2)下部分支卒中:包括颞极、颞枕部和颞叶前中后部分支,较少单独出现,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下部视野受损严重;对侧皮质感觉如图形觉和实体辨别觉明显受损,病觉缺失、穿衣失用和结构性失用等,无偏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Wernicke失语,非优势半球出现急性意识模糊状态。深穿支闭塞导致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

疾病病因

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

诊断检查

一、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

首先使公民提高脑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在3-6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拴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

2、个体化治疗:

根据病人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史料;

3、

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脑心综合征、下丘脑损伤、卒中后焦虑或抑郁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

4、

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证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

1、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可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captopril)6.25-12.5m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脑关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高(舒张压>140mmHg)可用硝普钠0.5-10μg/kg.min,维持血压在170-180/95-100mmHg水平;

2、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和防治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等;

3、发病后48h-5d为脑水肿高峰期,可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检测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1次/6-8h;或速尿40mg静脉注射,2次/d;10%白蛋白50ml静脉注射;脱水剂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治紊乱等;

4、卧床病人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2次/d,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5、发病3日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等)和猝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

6、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过高和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如>10mmol/L宜给予胰岛素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处理病人卒中后抑郁或焦虑障碍。

(2)超早期溶栓治疗: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静脉溶拴疗法

常用溶拴药物包括:

1、尿激酶(UK):50-150万I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一次用量0.9mg/kg;%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分钟持续静脉滴注;rt-PA是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8p12)的丝氨酸蛋白酶,可催化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脑血栓所含纤维蛋白凝块的能力;某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小时内rt-PA静脉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价格昂贵限制了应用。使用rt-PA最初24小时内不能再用抗凝剂和抗血小班药,24小时候CT显示无出血,可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卒中病人接受UK和rt为-PA溶栓治疗必须在具有确诊卒中和处理出血并发症能力的医院进行。不推荐用链激酶(SK)静脉溶拴,易引起出血。月药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和出血急骤升高时,应立即停用UK或rt-PA并进行CT检查。

3、 溶拴适应证:①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昏迷。②发病3小时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③年龄≥18岁;④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颅内出血;⑤患者本人和家属同意。

4、绝对禁忌证:①T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②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两次降压治疗后Bp仍>185/110Hg;④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⑤患者14日内做过大收受或有创伤,7日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等;⑥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小时曾用肝素治疗;⑦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质、凝血障碍或使用肯凝药物史(PT>15s,APTT>40s,INR>1.4,血小板计数>100/109/L)。

5、溶拴并发症:①梗死灶继发出血: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激活血栓及血浆内纤维酶原,有诱发出血潜在风险,用药后应检测凝血时及凝血酶原时间;②溶拴也可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③溶拴再闭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清。

动脉溶拴疗法

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拴。尿激素酶动脉溶拴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可能对出现症状3-6小时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卒中病人有益。

脑保护治疗

多种脑保护剂被建议应用,在缺血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盐、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类固醇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和美离子等。目前推荐早期(15s,APTT>40s,INR>1.4,血小板计数3d)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用药安全

1.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质,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史(PT>15s,APTT>40s,INR>1.4,血小板计数3d)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2.发病后24-48小时Bp>200/120mmHg者宜给予降压治疗;

3.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预防性治疗:对已确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应尽早给予干预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