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
释义 | 简介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需求,为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学问题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而设立的研究部门,是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遥感应用研究室、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室和微波遥感研究室组成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下设地理景观遥感、农业生态遥感、土地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微波遥感5个学科组。该中心具备地理空间分析实验室、微波技术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拥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点与硕士点各1个。目前研究中心拥有固定研究人员21人,流动研究人员40余人,其中研究员8人。中心曾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各一项。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CSCD收录论文4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资源、环境、生态遥感应用; (2)陆基、天体多源遥感(可见光、红外、微波)集成及相关遥感机理; (3)空间认知与地理信息理论模型研究; (4)微波仪器与微波遥感应用。 研究中心学科定位 研究中心通过长期陆基与天体(天地一体化)遥感定位观测和多波谱遥感(可见光、红外及微波)的综合基础研究,开展遥感定标、遥感机理等遥感基础性研究工作;以东北亚地区典型陆地生态系统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等相关重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区域性遥感应用研究,为东北地区资源环境调查、灾害预警等提供空间管理决策支持;开展GIS前沿性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空间认知、空间数据挖掘、及高维GIS理论模型等地理空间信息科学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同时加强3S技术集成以及微波仪器方面研究,将空间信息技术服务于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各行业。 近期目标研究中心近期通过遥感实验平台构建与完善,形成遥感定位观测和多波谱遥感(可见光、红外及微波)的综合观测指标与技术体系,构建基于陆基观测的遥感卫星标准数据产品验证、遥感定标基地,开展相关遥感机理研究;建立东北亚地区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与数据平台,为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基本决策支持;建立遥感信息分类、认知及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技术体系;研究高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及空间分析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同时为东北亚地区遥感应用及GIS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中长期目标构建一流的陆基与天体(天地一体化)遥感定位观测和多源遥感(可见光、红外及微波)的综合基础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遥感定标与遥感机理研究;建立东北亚地区遥感监测动态数据库与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东北及东北亚区域资源、环境及生态的遥感监测与应急响应提供准确快速的空间信息决策支持;深入空间认知及GIS理论研究,突破3D/4D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开辟崭新应用领域,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公安、国防等各行各业;建立一流的空间信息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目前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及地方委托重要科技项目多项,主要包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3项;(3)国家“863”计划探索性项目2项;(4)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2项;(5)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1项。 研究中心主要科研成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0年以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21篇,ISTP收录4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