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摇摇欲坠的哭墙
释义

基本信息

作者: (美)考德威尔 / (美)科夫

译者:潘伟杰

副标题: 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终结辩论

ISBN: 9787802250925

图书编号: 1737376

页数: 416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价: 35.0

装帧:平装

出版年: 2006-7-1

图书简介

当现代社会到了试图解开奴隶制度或者死亡权的戈尔迪之结的时候,政治过程往往被证明无力也不愿去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于是那些律师们,充当起了临时的代理人。当立法者面对这些问题不愿也不能立法的时候,美国人民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司法系统。在法庭上,民主传统的基本原则与未来联系到了一起。

这本书由八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庭审实录终结辩论组成,它们的时间跨度长达250年。这些庭审实录重新定义了美国的公民权利并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社会,在过去的近三个世纪里,正是由于这些案件在美国文化、社会以及法治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不朽功劳,公民的权利才得以受到保障。

这些庭审的终结辩论材料对一般业外人士来说是无法获取的,虽然大部分美国人都受到这些案件所产生的持续影响的波及。幸运的是,从艾米斯塔案中约翰·昆西·亚当斯将奴隶制的不公正摆到美国政治的中心舞台展现给世人,到苏珊·安东尼案的判决给妇女公共生活铺平道路,再到拉里·弗林特一案中这个色情王成为言论自由的意外赢家,本书的作者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终结辩论。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存还是死亡

凯伦·安·奎南和死亡的权利

第二章 艾米斯塔案

一个自由人是否可以被迫成为奴隶

第三章 敌人在内部

广播明星约翰·亨利·福克挑战麦卡锡时代的黑名单

第四章 女性的应有地位

苏珊·B.安东尼进行投票并争取选举权

第五章 事实应该让你自由

英国田室和殖民政府企图钳制报纸出版商约翰·皮特·曾格和年轻的美国出版业

第六章 色情书大亨与传教士之战

拉里·弗林特对抗道德多数派并成为言论自由的意外赢家

第七章 什么代价如此之高?

一位妇女为了生存与癌症和她的健康维护组织之间的斗争

第八章 清洗基因库

卡丽·巴克被迫接受的绝育手术及对生殖自由的限制

精彩书评

正如题目所写的一样,这是我认为在我数年的阅读生涯里,比起那些经典的小说、散文或者其他任何文学艺术形式著作更应该得到阅读的一本书。

我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叙述我的理由,其次或者说同时,我也将说明,尽管在一些人眼里,他那纯英语语言式的,令人头晕眼花的长句将导致阅读变得极为困难——更尤其是,当他们出现在纯法律、逻辑的抗辩过程中的时候——尽管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忍受一切,来将阅读进行到底。

首先,基于本书已有的介绍,我再稍微作一些补充。这是一本收入了8个发生在美国历史上最轰动性或者最具有价值的经典案例。他们包括从美国独立战争前,就对1730年左右,在美国纽约发生的针对殖民总督的抗争,直到上世纪90年代对医疗制度的挑战。他们涉及了保障或者促使美国成为如今号称是全球最自由的国度的“法律”的方方面面,然而核心问题却只有一个: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们为他们认为理应由上天赋予并由法律——他们最高的联邦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究竟有那些,他们又是从何而来的。

由于阅读速度的确并不让人满意,目前我仅读到其中的第五章,即《好色客》与道德多数派的死战的那一章节,并且还没有完全读完,然而我已经确认了它至少在我个人的阅读生涯中所起到的极重要地位。

我们在进行包括阅读在内的各种生活事件的时候,有没有从任何一个方面,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来反思过我们正生活在一种什么样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是对那种带有自大性质的“号称”的民主国家,怀有感情上最原始的不满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拥有那样一种自信,即号称,他们是所有人中“最自由民主”的(至少是之一)?

当然这种阅读必须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那就是,你的确感到有必要反省自己的生活,不论是因为它的确不那么另人满意,或者是什么其他原因,倘若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倘若你已经觉得,你生活在一切自由与幸福的颠峰,那么建议你省下时间,去进行其他更有利促进这种自由与幸福的活动吧。

前提不是不满,只是不完满,是哪怕仅有的一点顾虑以及怀疑。

外界评论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内容权威、讲述美国的法律工作者如何秉承法律职业的优良传统,运用他们的职业技能而对美国文化和历史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它用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语言陈述了美国历史中最重要的民事案件及其判决的终结辩论。从这些终结辩词中不难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于律师或历史学家,也适合于所有想了解公民权利是如何形成的人。

如果没有斗争,就不会有进步。哪些承认自己爱好和平反对骚乱的人啊,他们却希望不劳而获。他们想要不夹杂着电闪雷鸣的雨,他们想要没有汹涌波涛的风平浪静的海洋。

——弗里德利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

历史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第一修正案的伟大战役都是由那些受我们的文化排斥和忽视的人……我们的民权运动家,我们的三K党,我们的拉里·弗林特攻下的。

——多德尼·A·斯莫拉(RodneyA.Smolla)

美国是否可以为了奴役一些人而成为诉讼的当事人,这些人被抛至我国的海岸上,在我们这个自由的主权国家被发现时,他们是自由人。

——罗杰·S.鲍德温(RogerS.Baldwin)

在没有选举权的情况下谈自由对于我们这个共和国妇女来说是很可笑的,有人不同意我的说法吗?

——苏珊·B.安东尼(SusanB.Anthony)

图书解读

美国人向来以对他国的无知而著称,而这个最强大的新罗马帝国,则无日不在全世界人嫌憎交织的目光聚焦之下。不过,除了好莱坞和可口可乐外,我们真的了解"美国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吗?

几年前,林达所著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一度热卖,多次重印,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看过后才意识到,其实美国和我们一贯想象的有很大差别,而作者叙述的切入点则主要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判决,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最能有效地使人了解到美国何以是美国。因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无一不体现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之中。

没有先例,如何判案?

美国所属的英美法系,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判例法制度,也就是说,法官的判决本身具有立法意义,并对此后的类似案例具有约束力。因此,以往不少这样的读本,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这本《摇摇欲坠的哭墙》同样是分析八个案例,但很不一样的是:本书的所有案例都完整引用了控辩双方第一手的陈词,这就不仅是"讲故事"了,而可以使我们身临其境,并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们不要忘记,美国陪审团制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因此任何公民都应具备自己的判断力。

这八个案例没有一个是刑事案件,双方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对言论自由、生命权利、生殖自由等不同价值观的理解不同,最终判决的结果也都反映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发展。而根据美国的判例法制度,又对此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些案例时,使我感触至深的一点是:这些案例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它们后来本身成了"先例"),这最容易引发激烈争论,无论是大法官还是陪审团中的12个普通公民,这都是考验他们的智慧和良知的时刻。在这一点上,英美法系的确较有优势。大陆法系一般是成文法,强调依法判决,追求绝对正义和真理,但社会发展和犯罪却总是走在法律前面,最容易"钻法律的空子".例如19 97年的"福州IP电话案",由于没有法律条文可以遵循,判决十分艰难。同样的道理,20年前的立法者不可能制定限制"克隆人"的法规,因为这种技术根本还不可想象。但在英美法系中,即使没有先例,只要公众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么这就是法律。

书中的八个案例其实只讲了两个字:"人权。"而根据上述的逻辑,言论自由、妇女选举权等必然将要实现,因为要保障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唯一的途径就是保障社会中的少数派、弱势群体,哪怕此人是个色情业的渣滓,他的言论自由也不应被道德多数派以道德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剥夺。

另一方面,公众意见总是具有时代性,因此它不是追求绝对真理,有时还会因不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例如1839年的艾米斯塔案,判决黑人作为自由人,不得被迫成为奴隶;但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又作出"黑人不是公民"的判决。书中的第八个案例,也是一个错判的案子:一个低能的妇女被裁决必须实施绝育。因此,公众意见同样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情形。我们中国人向来习惯"少数服从多数"的格言,这固然能迅速地推动一个群体的前进速度,不过从历史上已经不难得出教训:一旦少数弱势群体的权利被忽视和践踏,那么接下来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了".幸而中国现在已走上正确的道路:三年前著名的孙志刚案,直接使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在中国现代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一位普通公民而废除一项法律。

公民权利的形成

这些判决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对被告严格的无罪推定。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被告"似乎常常是矮人一头的,他们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坦白从宽".以书中色情大王弗林特被告诽谤罪一案来看,此人品行狼藉,恶意讥讽(如果还不是诽谤的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但他仍有权处在与原告同样的基线上,不能被预设立场。并且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公民不得被迫自证其罪",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权保持沉默,或自我辩护,而不必担心"抗拒从严".

在仔细阅读这些双方的总结陈词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美国何以是美国,而且可以了解到美国人何以是美国人。只有一个公民社会的形成,每一个人的自觉,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当然,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观事实上都是他所在社会具体而微的反映,在看待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可不必局限在司法判案的狭小范围内。

在美国,司法、宗教、政治、道德是几个分隔颇为明显的领域,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往往一个司法判决会对整个社会的诸多领域都产生巨大影响。例如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关于堕胎合法化的判决,一举废除了46个州的相关法律,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讨论,改变了涉及这一问题的政治语言,并对相关的宗教团体(例如天主教反对堕胎)产生影响;到1980年代,政府的行政司法立法三大分支都卷入了这个问题——略感遗憾的是,本书没有包括这一著名案例,仅略微提到一笔。

公民权利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更新的过程,作为人,就必然不断地受到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影响,这是美国司法的根基,但法律却不是它形成的唯一基础。这是一本好书,不过要领略其真谛,却需要我们超越这本书的范围。

作者简介

迈克尔·利夫(MichaelSLief)曾从事报社编辑工作,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图拉市高级副检察官。

米切尔·考德威尔(H.MitchellCaldwell)美国佩波戴恩大学(PepperdineUniversity)法学院法学教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