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岭山
释义

大岭山南粤名镇大岭山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地处东莞新城市中心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同沙生态旅游区这“三位一体”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积95平方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辖下23个村委会(社区),全镇4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4万人

中文名:大岭山

拼音:da ling shan

所在地:东莞市中南部

面积:95平方公里

人口:40多万人

大岭山概况

大岭山镇位于东莞主要交通枢纽上,新107国道、石大路、厚大路、连马路横贯全镇,毗邻港澳,广深珠高速、莞深高速、常虎高速、龙大高速均在镇内(旁)设有出口。大岭山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镇、东江纵队的摇篮,历史文化与莞香文化、荔枝文化、和客家文化等现代文化相辉映,极具城市魅力。全镇各类外资企业600多家,形成了以家具、印刷、电子三大产业为支柱,五金、塑胶、皮革、制鞋、化工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工业群体,拥有阿克苏诺贝尔、富士施乐、丰田、飞利浦、丽利涂料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岭山具备突出的区域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和房地产业潜力蓄势待发,大岭山人民正全力奏响时代强音! 特别是家具产业以其规模大、设备先进、出口能力强,连续8年出口值位居全国乡镇级第一位,以及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家俱配套产业。2004年3月,被亚太家俱协会授予“亚太地区最大家俱生产基地”称号,2004年10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俱协会分别授予“中国家俱出口重镇”、“中国家俱出口第一镇”荣誉称号。

大岭山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8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

工农业总产值195.5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7亿元,增长16.8%;

外资经济总产值161.0亿元,增长16.6%;

民营经济总产值26.2亿元,增长18.8%。

外贸出口(不含转厂部分)18.8亿美元,增长23.9%;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0亿元,增长5.1%;

各项税收总额9.4亿元,增长26.7%;

镇区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6.0亿元,增长3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32.4%;

各项银行存款余额69.2亿元,增长4.7%。

在全镇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改善。

截至2007年底,全镇村组两级总资产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

净资产21.3亿元,增长8.7%;

总收入3.6亿元,增长13.9%;

纯收入2.4亿元,增长11.3%;

农村人均纯收入11555元,增长10.1%。

未来五年,将是大岭山镇深入贯彻落实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发展战略,建设繁荣和谐大岭山的黄金五年,大岭山将更具发展潜力、活力和实力,也将更显魅力。

大岭山农业生产

大岭山镇致力发展三高农业,是传统的荔枝种植基地,荔枝为该镇特色农业产业,特优品种“糯米糍”曾荣获92年首届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质奖,桂味荔枝也获97年农博会名牌产品,远近驰名,现有荔枝种植面积5526亩,广东省荔枝生产无公害示范基地1000亩,省无公害荔枝生产基地400亩,同时该镇还成立荔枝专业合作社,为广大种植户在生产销售等各方面提供服务。大岭山荔枝销售价格普遍比其他镇区高30%—50%。

为保护农业农村发展,按省市有关政策,该镇今年拥有农田保护区18044.56亩,区内只能作为农业用途,保护好农业生产。

大岭山特产-荔枝

东莞大岭山镇是广东最大的荔枝之乡,其中以大岭山杨屋荔枝为主。

1992年,在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大岭山送展的杨屋糯米糍荔枝被化验鉴定为:首届农业博览会的金质奖。之后,在世界各地均获得不同的奖牌。

1997年,大岭山杨屋荔枝的“糯米糍”、“桂味”、“青甜”三个品种均被认定为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的名优品种。

1999年,大岭山凭着杨屋荔枝生态农场的“糯米糍”品种,被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

2000年,大岭山再次以杨屋荔枝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东莞著名特产”商标证书。

2004年,在大岭山组建了两个省级无公害荔枝生产基地(杨屋、连平计岭)为市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杨屋荔枝生态农场是广东最早一个被评为省级无公害荔枝生产基地。

如果从产量上看,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茂名。而从质量和口感上,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杨屋。每年,国家及海外一些重要官员及富豪,专门派人从杨屋荔枝生态农场采购荔枝空运回去,被称为贡品。

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大岭山文化广场”位于镇区中心,莞长路东侧。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总建筑面积4万1千8百平方米,总投资约2千5百万。

文化广场呈长方形。中央圆形喷水池面积706平方米,正中心的花岗岩龙柱高21米,甚为壮观。广场四角皆为半圆形花池,遍植花贲草木,绿意盎然。东南角、东北角花地对称,面积各为6500平方米,且各有一条长达60米的巨形陶瓷飞龙腾置其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西南角,西北角花地对称,面积各为5700平方米,各置一精巧凉亭于其中,煞是美观,花地边,角背置各种大小雕塑,艺术氛围浓厚。

其余场地、角道、皆为瓷砖铺地,宽敞畅达,平展舒适,四角花地各立一灯杆一高30米,入晚则华灯怒放,色彩明亮而柔和;广场四边中部为东、西、南、北敞门入口;东门设一半圆形舞台,面积620平方米,可举办大型文艺晚会,西门设一个旗台,面积380平方米。

2004年,继获得“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广东省优秀文化广场”后,大岭山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这是东莞市首个获国家荣誉称号的文化广场。

大岭山森林公园

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北至厚大路,东以大岭山山体为界线,东南以莲花山东南山腰为界,西南至大岭山林场场部,西北至厚街大迳村,横跨四镇一场(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大岭山林场),面积约74平方公里。该公园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要功能,以“自然”、“古朴”、“野趣”为特色,可供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园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米,登上峰顶,可欣赏城市新貌,也可欣赏周边湖光山色

大岭山又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拥有大岭山山脉、大岭山森林公园以及松山湖、同沙水库等独特的“倚山傍湖”地理优势,加之其丰富的土地负源,淳厚的民风,是宜居宜游,发展房地产、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的一块宝地,是珠三角最具发展潜力的热土之一!

位于大岭山镇府以西5公里百花洞村,大岭山东北面的群山之中,海拔300余米。此地林木阴翳;山峪叠石成窟;山间岩石峥嵘耸峙,石下更有川流不息的清泉;岩洞迂回曲折,泉水洁净清冽。登高远眺,南是莲花山、马鞍山;西北是水濂山。众山对峙,相互映衬,显得马山更巍峨、雄伟。

陈伯陶的《东莞县志》载:“山上皆怪石,曰挂榜、曰龙珠、曰马鞍、曰猪首,环诡万状,赋形维肖。”此外,还有龙床、石龟、石鱼等形状各异的石景。

半山有马山庙,又名七姐庙,是利用天然石窟,用青砖稍作加工修建而成。此庙建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中叶以后闻名于海内外,历来香火旺盛。庙前有一巨石刻有“龙岩古迹”四字。

七姐庙的前左侧有圣帝庙,是篁村张锡康于光绪十年甲申冬所立。

七姐庙的右下侧,有紫霞泉。相传宋代有道人崔紫霞由罗浮至此,择地凿井得之。此井水质洁净,冬暖夏凉。明代东莞人祁顺有诗赞赏此井:“山中流水不知数,唯有此泉名独着;如何真仙有遗迹,一脉源源宛如昔”。

这里,清以前有陈琏、祁顺、刘献翼、张穆、陈祀杰等文人墨客,慕名游览马山仙境时,都留下了名言诗句。在紫霞泉的下侧,有一岩洞,名曰听泉洞。

1984年冬,大岭山镇府投资一百余万元,将马山仙境开发为旅游区。建有马山公路和登七姐庙的登山石级,还利用岩石的天然姿态,稍加雕琢,增加了“鱼池”、“胡芦池”、“石龙头”等景物。

马山仙境东南方2公里,有一观音山,又名更鼓楼。此处明代时建有观音庙。庙的右上方有块凌空而出的巨石,明万历甲辰年括仓子在此石刻有“披云台”三个大字。庙下有两块小石支承着一块巨石。人称更鼓石,与附近的金鸡咀(土名)构成了“金鸡啼,更鼓响”的传说。

大岭山之宝——莞香树

莞香(树)是东莞特有的珍贵特产,品位高、经济价值大,自元明两代以来在东莞已是内庭贡品。故而当时莞邑地区广泛种植,但以大岭山最为出名。莞香虽然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但在半世纪前、工业不发达的年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虽曾满山披绿,但由于种种原因、滥砍滥伐,作为一方特产的莞香树荡然无存,濒于绝种。甚至现今许多土生土长的东莞本地人都不知道“莞香”之名,实在令人慨叹。

21世纪一开始,东莞确立了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目标,开展文化建设新路向,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沉寂多年的莞香树才得以重现生机。

2001年,东莞市植物园开辟了一个珍稀植物园,里边特设了一个“莞香园”,专门育种培植莞香。如今从这里成长起来的数千株莞香,其绿意葱茏,让观者着迷。

2003年东莞市将莞香列入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2005年,在开展植树造林和打造生态绿城的进程中,大岭山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东莞的特有树种——莞香,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内开辟了莞香种植基地,占地200亩,种植有莞香树3000多株,全部是大岭山的政府干部亲自带领下在植树节当天种下的。今天,这些莞香树高的已有2米多,最矮的也有40公分高,漫山遍野的莞香长势喜人,香飘四溢。香飘四季的莞香基地成为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和旅游亮点。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了的莞香不久将风采重现、“香”遍莞邑大地。

莞香又名白木香、牙香树、土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燃点时清香飘逸,不见烟雾缭绕,但闻香气撩人,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深受大众欢迎。自明代中叶起,不单列为内庭贡品、香飘中国,且远播东南亚等国六百余年。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所载:“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莞人多以香起家。”可见当时莞香在东莞商贸上的重要地位。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莞香燃烧时,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莞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由于产地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故而又名莞香。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商易发达,就以商品的特性形成了著名的香、药、花和珠四大墟市,其中的香市寮步就单以买卖莞香(土沉香)而兴旺起来的。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内地,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转口远销东南亚、以及中东阿拉伯等国。货栈里的莞香囤积如山,香气冲天,“香港”便由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

大岭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面积110平方公里。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幽雅。农林特产多样,成产具有独特风味的“大红糯”荔枝,海内外著名。

改革开放以来,大岭山镇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公路四通八达,107国道、石(龙)大(岭山)一级公路以及厚大路、东莞环市高速公路和常虎高速公路等均从境内经过,通过这些公路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紧密相连,西至广州70公里,北至石龙火车站30公里,东南至深圳黄田机场30公里,西至太平港口25公里,使全镇拥有十分便捷的陆、海、空交通运输条件。大岭山水电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有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和具有星级规模的酒店多间。

大岭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设资环境和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中外客商来投资设厂。目前全镇拥有外资企业300多间,1996年全镇工农业产值达4.4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20倍,年均递增32%,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最讯速的城镇之一。

交通运输

距香港60分钟,距澳门90分钟,距广州60分钟,距深圳50分钟,距东莞市区20分钟

距深圳出入境口岸45分钟,距深圳蛇口货运码头45分钟,距福永客运码头25分钟,距东莞虎门港口25分钟

距东莞火车站(京九线)25分钟,距广州白云机场60分钟,距深圳黄田机场25分钟

距广深高速公路出入口10分钟,莞深高速公路出入口在境内。

旅游产业

主要商业街、步行街

中兴路

地址:大岭山镇中心

特色:是群众购物的主要地方,主要经营杂货、服装、水果等,是大岭山镇最繁荣的街道。

主要商场

1、大岭山商场

地址:大岭山镇中兴路

经营项目:糖烟酒、生活生活用品、服装布匹、家电、五金

特色:是大岭山供销社属下企业,是大岭山镇老牌商场,是大岭山镇经营项目较多的商场。

2、华润商场(嘉荣百货)

地址:大岭山镇振华路

经营项目:糖烟酒、生活用品、果疏肉

特色:是大岭山镇规模较大的超市之一,是大岭山镇群众和外来打工者的购物休闲好去处。

3、嘉华商场

地址:大岭山镇广发路

经营项目:糖烟酒、生活用品、果疏肉

特色:商场面积大,品种多,价格较平

主要酒楼、食府

1、金丽华酒店

地址:大岭山镇中兴路

特色:是大岭山镇经营时间最长的老牌酒店,内设餐饮、旅业、卡拉OK等经营项目,其中餐以烧鹅、小炒驰名,是大岭山镇群众吃喝玩乐之好去处。

2、东南海酒店

地址:大岭山镇教育路与莞长路交汇处

特色:内设餐饮、旅业、卡拉OK等经营项目,其中餐以海鲜驰名。

3、美味香食馆

地址:大岭山镇教育路

特色:以经营蛇餐、小炒及地道美食为主,做法独特,美味可口,是大岭山镇最具特色的食馆。

主要娱乐场所

1、金多港高尔夫球场

地址:莞长路杨屋村路段

特色:球场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大岭山镇商人休闲健身的地方。

2、大岭山广场、大岭山公园

新建成的大岭山广场、大岭山公园,是我镇群众、外来打工者假日、夜间休闲的好地方。

著名土特产、民间小吃

荔枝:其中糯米糍、桂味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旅游景点

更鼓楼

更鼓楼山又叫观音山,位于大岭山的东南方,山形如卧狮,山腰有肖石天生像观音。山上有一大石岩,岩口吐出一石如舌,长有两丈两边各有一斜石映衬着,像朵莲花,所以又称“莲花岩”。岩壁有明朝万历甲辰年抢仓子书有“披云台”三大字,现在字迹十分清楚。当地人利用天生石岩建庙设观音大仕像,每年六、七月间,女士们前来求祷者络绎不绝。

清朝名人罗珊游更楼写下《观音岩诗》:

日月不到处,深岩门古幽;

馨声清堕水,云气冷涵秋。

石乳千年结,莲花一朵浮;

佛光开半壁,山尽作回头。

观音庙前有一大石,宽丈余,长数丈,高九尺,斜卧在两个像拳头船大的小石上看来很险,传说能应更而鸣,所以人称为“更鼓石”。旧时山下的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乞丐名叫斤四,一天没有要到饭,来到更鼓石前天已黑。他拖着连饿带累的身子在石底下睡着了。半夜下了一场大雨,山水冲过石底把斤四浸醒,他浑身湿透,山风吹来冷得地直打哆嗦。他想白天找不到吃的,晚上又受这番罪,不禁越想越气,就放开嗓子向着观音像大骂出口:“你什么观世音大慈大悲,就不照应照应我这个穷鬼,偏偏拿我开玩笑,你这个菩萨真不是东西。”骂着他就在地上捡起石头往更鼓石上一连摔了五次。这一摔就摔出大祸来了,天上的四大天王听到五鼓响过,以为睡过头,来不及梳洗就草草地穿上朝衣去上朝。最狼狈的算是托塔天王老李,他抱着衣服往外走,出到宫门才想起把宝塔都忘了,又回去把塔托出来,跟着三王后面来到灵霄殿前,却发现殿门还紧闭。大家就在门前整理好衣服等候,等着等着大家又睡着了,天亮,殿门开了,玉帝见没人来朝,跑到门外一看,发现臣子们都在睡觉。玉帝大怒,回身把门锁上,还罚他们在殿门站20个时辰,然后放他们回宫。托塔李天王憋着一肚子气回宫,一定要查出今天是谁敲的更,最后查出是更鼓楼的鼓打错了更,他就命令五雷把个更鼓劈成两半,一半不见了,一半至今还在庙前。只是从此以后更鼓楼就再也听不到更鼓石响了。

莲花峰奇观

莲花峰

大岭山东南方的“莲花峰”,又叫“莲花山”,山势险要,悬崖峭壁使人心寒。何仁山(清初解元)说道:“山势难而险,人心欲到天;海尽鸿门外,云生咳唾前。”可见直上直下人要是站在峰顶上,就象坐飞机超过了云霄,外来人不识路是无法上到山顶的。

宝安旧志称此山峰为九峰峻耸。山顶上确实大小有九个山峰,分布东南西北,形如花瓣,中有小盆地,平地中又有池水“历年不竭”,像朵莲花开在山顶,所以称“莲花峰”。池下有大量的“蛎壳”,这一奇景吸引着历代文人,纷纷前来考察研究,各种说法都不一样,考不出所然。到了明初才有儒家学者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说是“靖康产蚝之瑞”,是真是假也无从考证。由于山势陡险,人们上得山来十分疲劳,但不多时就“涤荡我心胸,四体失疲懦”,又把个池“会当临玉井,觅取藕如船”,“取藕止渴”。如果池下有藕,池面一定有莲花,取名“莲花山。”也是有道理的。另外从莞城高处往南远眺,能见到独立一山三峰耸立别有一番风景,所以《大清一统志》又称“三角山”。

《莞志》有明朝陈仲弘的《莲花峰绝顶诗》:“十丈花开南海,千年秀出中天:气浥红妆过雨,岚开紫萼飞烟。”莲花山周围是天然的野生药材产地,有散淤止痛的“金不换”,清肝火明目眼的“石螺”,散热解毒的“金银花”、生津止渴退烧的“水蓊花”、还有“百合”、“菁蒿“、“朱子”、“土伏苓”等等防病治病的药材应有尽有,简直是天然中药库。

这一奇观是大岭山镇独有的一景,如果你有机会不妨组织几个攀登一次这梦幻般的“莲花峰”。

马山仙境

马山位于大岭山镇的西北部,山形像坐猿,双手抱膝,面向罗浮,确是一处“风水宝地”。山上有两座庙,一是七娘庙,宋末明初曾称“七仙坛”。此庙利用天然古窟,稍加修建而成,建于宋,盛于明代。二是由篁村人张锡康建于清朝的“圣帝庙”,这两座庙堂历来香火鼎盛。

马山风光秀丽,古木参天,流水潺响,鸟鸣清脆,山中榕树以数量多、树龄长而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杨桃、橄榄、龙眼、甘豆等水果,更有野菊花、春花、水蓊花、山稔花、黄果花,真可谓四时叶常绿,长年花飘香。

相传宋代道人崔羽,号称紫霞道人的游罗浮山至此讲经。遂留下《紫霞泉》等诸多美丽的传说。此山多景点,有龙床、龙岩古流、鱼跃龙门、金牛推磨、抱郎树、紫霞泉、听泉洞等。本山东有“羊仔坑”,西则有“山猪棚山”,一入夜就见有荧闪烁,人走进山去荧光就不见了,故古语称此为“东山灯火西山照”,实为一奇特景象。

马山的秀丽历来都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他们留下的诗篇墨宝,更为马山的瑰丽增添了无限魅力。明东莞诗人祁顺赞紫霞泉:“山中流水不知数,唯有此泉名独著”,“如何真仙有遗迹,一脉源源宛如昔。”明朝进士张穆春游七仙坛作望海诗:“信有神仙窟,千盘人紫霞,十年思远览,今日笑相夸,云散方在海,莺啼复见花,夜间逢鹤驭,环佩曵风斜。”1985年8月,涂夫、陈景舒、黄子厚、卢伟圻、卢金颖等书法家要游马山时,留下诸多景点题名墨迹,成为马山宝贵的人文景观。现东莞人张铁文为观山撰一美联:“马山风光闻鹤驭,龙岩古迹听泉鸣。”前大岭山副书记卢英秘撰联曰“巍巍翠薇入云霄,霭霭紫霞石上流。”这两副对联把马山的传说和自然风光融洽得甚为巧妙,常惹人驻足,读罢沉思,仿如醉于字句间的美妙“仙境”。

大岭山革命抗日史实陈列馆

东纵革命前辈曾生曾讲过:大岭山是革命根据地的根据地,大岭山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优良传统,无数革命先烈在岭山这片热土抛头颅洒热血而去夺取革命的胜利,为了让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大岭山镇大岭村委会,镇政府有和市有关部门组建了大岭山革命抗日史实陈列馆,供社会各界参观,缅怀过去,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在大岭村,还有东纵革命时期很多革命遗址,包括“电台、报社、粮站、干部会议室”等。

其中有一首“大岭山之歌”:“大岭山啊,可爱的故乡,游击队的摇篮,革命的锻炼场……”是革命前辈在大岭山的战斗生活写照。

另外,金鸡嘴水库的风景和香树的种植由来以及大岭山广场、公园也是大岭山镇的一大亮点。

娱乐休闲

大岭山广场位于镇中心区,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总投资3000多万元,总建设面积达41800平方米。广场呈长方形,中央圆形音乐喷泉面积706平方米,喷泉四周为龙凤呈祥石雕图案栏杆。正中花岗岩龙柱高21米,直径3米,重300吨,预示21世纪的中华民族腾飞,再创新的辉煌,甚为一大景观。

广场绿意盎然,夜幕降临,火树银花,壮丽的景观与周围的新城市中心花园、公园、行政办事中心、文化中心、华辉广场、华南花园、帝京酒店、商业城等城市功能设施构成美丽的巨幅现代化城市图景,以恢宏、博大的气势成为我镇标志性工程。

?

历史

历史沿革

大岭山镇,据1984年在畔山烂陂头采集的双肩石斧,经有关考古机构用同位素科学鉴定,属原始社会的晚期—新石器时期(1万年前-4000年前),由此可见,此时已有人在大岭山地域内过着狩猎的流动生活。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宝安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迁到涌(即今莞城),将原南头宝安县治改为东莞郡治。大岭山地属东莞。

南宋高宗绍兴22年(1148年),分东莞的香山镇立为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此时,先后有梅林、太公岭、大塘、颜屋、杨屋、元岭、马蹄岗等村落。马山庙在北宋时已建立。

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领县有七: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大岭山属东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08年)大岭山仍属广州府的东莞县。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东莞县属新安县(即今宝安县、县治在南头)。此时,大岭山镇仍属东莞县。

根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之“舆地略”、“坊都”称:明以前邑制,城内曰坊,附城曰厢,坊三而厢一。在野则以乡,统都。乡四,而都十三。大岭山镇在宋、元、明三代,地属东莞县第九都的有:梅林、百花洞、牛牯岭、大塘、杨屋、颜屋、下海(虎)山、底下埔(大沙)、金桔岭、新塘、鸡翅岭、大磡、龙骨坑(龙古坑附近,大塘朗以西600米已散)、矮岭冚、李田莆(水朗侧,已散)。

清代时为五属管辖:即捕厅、戒厅、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此时,大岭山镇属缺口司所辖。当时的村落有:大塘朗、鸡翅岭、新塘、下虎山、大沙圩、底下埔、景山、金桔、并坑、园岭、湴龙、矮岭冚、大片尾、瓮窑、杨屋、颜屋、西塘水浸朗、大塘、连塘圩、乌朗庄、叶山,飞鹅围、牛牯岭、髻岭、畔山、髻岭更寮、连平圩、细高田、大高田、莲塘、洞村,龙岗、龙山、龙光、百花洞、大横村(上、下村)、大环仔、太公岭、梅林。

清代道光20年(1840年),大岭山地区的建制与清代同。

建国前(1912年-1949年),东莞县属粤海道,后属中区绥靖委员会公署。

1934年,大岭山镇地属第七区,(包括附城、篁村、寮步一部分及大岭山全部地域)。村落有:大松朗、矮岭冚、大塘、水浸朗、鸡翅岭、马蹄岗、新塘、太公岭、百花洞、梅林、连平段、大片尾、坑尾、三家村、元岭及金桔农场、底下埔兆丰农场、月山农场、沙井岭农场。

1946年,大岭山镇地属第三区。包括金桔乡(由大沙、金桔、犀牛陂等小乡在当年8月并入)、濂平乡(由连平和厚街的环治、篁村的杨西等小乡并入)、怀德乡之大塘、水朗两村。

1948年至1949年,大岭山镇包括第一区的濂平乡、第三区的金桔乡,第五区的怀德乡一部分,其中濂平乡包括:第六保的新飞鹅。第七保(大石板、连平圩、髻岭、上高田、下高田)。第八保(大湾、新屋场、畔山)。第九保(大王岭、油古岭、瓮窑)。金桔乡包括:金桔岭的第一保、第二保、第三保(含并朗村)。第四保(含下虎山、梅林叶屋、月山)。第五保(大片尾)。第六、七保(矮岭冚)。第八、九保(马蹄岗)。第十、十一保(新塘)。第十二保(大塘朗、大坑)。第十三保(上底、福田)。第十四保、第十五保(浮竹山)。第十六保(小坑)。第十七保(长坑)。第十八保(黄公坑、甘屋村、连塘头、水车岭、坑尾、小洞)。第十九保(元岭)。第二十保(宝陂)。第二十一、二十二保(犀牛陂)。第二十三保(杨屋村)。第二十四保(杨屋、水围、颜屋、坑尾)。第二十五保(杨屋)。第二十六保(鸡翅岭)。第二十七保(大沙、景山)。第二十八保(大沙圩、桥头、长镇岭、龙山、龙岗、黄沙坑)。第二十九保(太公岭、梅林、邝屋)。第三十保(百花洞)怀德乡的第十二、第三、第十四保(大塘)。第十五保(水朗)。

建国后,1950年上半年,区乡调整后,大岭山境内划为二区。包括:犀杨乡(杨屋、颜屋、犀牛陂、宝陂、大磡)。塘朗乡(大塘、水朗)。金马乡(金桔、新塘、马蹄岗、叶山、下虎山)。大沙乡(景山、大塘朗、鸡翅岭、元岭、龙山、太公岭、矮岭冚、大片尾、龙江)。连平乡(大王岭、上油古岭、下油古岭、瓮窑、百花洞、大湾、梅林、大石板、连平圩、新屋场、畔山、髻岭、上高田、下高田、旧飞鹅、新飞鹅)。

1952年8月,土改期间,区乡变化调整后,大岭山镇境内仍为二区。包括:金桔、马蹄岗、塘朗、矮岭冚、杨屋、连平等乡。

1953年1-3月间,东莞县划分为15个区后,大岭山镇内撤销二区建立三区。包括马蹄岗、金桔、连平、矮岭冚。一小部分为九区。包括塘朗、杨屋。

1953年5月,土改复查后,区乡调整,大岭山镇内,大部分属三区辖,小部分属十区辖。三区包括矮岭冚乡(龙江、龙山、太公岭)。马蹄岗乡(马蹄岗、新塘、元岭、大塘朗、大坑)。金桔乡(金桔、景山、下虎山、鸡翅岭)。连平乡(连平、大石板、百花洞、上油古、下油古、大王岭、旧飞鹅、髻岭、梅林、下高田、上高田、大环、新飞鹅、大片尾、新屋场、畔山、瓮窑)。十区有杨屋乡(杨屋、石岭仔、鱼岭、颜屋、水界岭、草塘、长山英、坑尾、官陂)。塘朗乡(大塘、水朗)。

1954年7月1日,区乡变化,将原来十区的杨屋、塘朗两乡,再划入三区。

1957年12月26日,大岭山镇仍为第三区(寮步区)所辖。在东莞县分为37个大乡时,大岭山区境内并为金桔大乡。包括杨屋、塘朗、矮岭冚、金桔、马蹄岗、连平、犀牛陂等小乡。

1958年3月28日,金桔大乡改为大沙大乡。

1958年9月20日,大沙大乡并入寮步大乡,10月1日,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此时大岭山境内有:连塘营(大塘、水朗、杨屋、颜屋),大岭营(大岭、矮岭冚、大片尾、百花洞),大沙营(大沙、金桔、鸡翅岭),岭东营(连平、旧飞鹅、梅林、太公岭、大环、大地),骏马营(马蹄岗、大塘朗、新塘),上游营(大岭山农场、元岭)。

1961年6月21日,由寮步人民公社析出大岭山人民公社。包括:大塘朗、马蹄岗、新塘、金桔、鸡翅岭、大沙、连平(含旧飞鹅)、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大片尾、矮岭冚、大岭、水朗、大塘、杨屋(含颜屋)、农场(含元岭)、下高田等19个大队。

1964年7月1日,在原来19个大队的基础上,分为21个大队,元岭从农场分出来,颜屋从杨屋分出来。

1968年11月,大岭山公社将原来21个大队调整为14个大队。包括:大塘朗、马蹄岗、新塘、金桔、大沙(含鸡翅岭)、、农场、元岭、向东(即矮岭冚、含大片尾、月山)、大岭、大地(含百花洞、大地、太公岭、梅林、大环)、连平(含旧飞鹅)、杨屋(含颜屋)、大塘、水朗。

1979年大岭山公社将14个大队又调整为22个大队及一个圩镇居民委员会。即大塘朗、马蹄岗、新塘、元岭、金桔、大沙(含龙山、下虎山)、鸡翅岭、连平、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含龙岗)、大片尾、矮岭冚(含月山)、大岭、水朗、大塘、杨屋、颜屋、农场、旧飞鹅、下高田(大地)和圩镇居民委员会(含龙岗村)。

1983年11月撤社建区,大岭山公社改称为大岭山区,设区公所。1984年5月,大队改为乡,成立乡人民政府。圩镇居民委员会(含龙岗村)改称为“大岭山镇人民政府”(乡级)。

1986年11月,撤区建镇,成立大岭山镇人民政府,将原来23个乡镇级人民政府改称为22个管理区及大岭山圩镇居民委员会。

1999年6月,撤区(管理区)设村(民委员会),将22个农村管理区改称为村民委员会,即大塘朗、马蹄岗、新塘、元岭、金桔、大沙、鸡翅岭、连平、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大片美、矮岭冚、大岭、水朗、大塘、杨屋、颜屋、农场、旧飞鹅、下高田(大地)村民委员会,大岭山圩镇居民管理区称为大岭山圩镇居民委员会,与村同级。

2004年7月开始,大岭山镇进行了农村体制改革,实行农村股份制,撤村改社区,至2005年底,成立了农场社区、大岭山社区两个社区,其余21个村民委员会将逐步改制为社区。

历史文化

大岭山镇历史悠久,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大岭山地区已有人定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大岭山属东莞县二区管辖。1953年属第三区。1957年底建立金桔大乡。1958年3月改称大沙大乡,同年9月并入寮步大乡。10月撤大乡成立寮步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寮步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大岭山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公社设大岭山区公所。1986年11月撤区建镇,成立大岭山镇人民政府。详细记载如下:

大岭山镇,据1984年在畔山烂陂头采集的双肩石斧,经有关考古机构用同位素科学鉴定,属原始社会的晚期——新石器时期(1万年前-4000年前),由此可见,此时已有人在大岭山地域内过着狩猎的流动生活。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宝安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迁到涌(即今莞城),将原南头宝安县治改为东莞郡治。大岭山地属东莞。

南宋高宗绍兴22年(1148年),分东莞的香山镇立为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此时,先后有梅林、太公岭、大塘、颜屋、杨屋、元岭、马蹄岗等村落。马山庙在北宋时已建立。

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领县有七: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大岭山属东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08年)大岭山仍属广州府的东莞县。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东莞县属新安县(即今宝安县、县治在南头)。此时,大岭山镇仍属东莞县。

根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之“舆地略”、“坊都”称:明以前邑制,城内曰坊,附城曰厢,坊三而厢一。在野则以乡,统都。乡四,而都十三。大岭山镇在宋、元、明三代,地属东莞县第九都的有:梅林、百花洞、牛牯岭、大塘、杨屋、颜屋、下海(虎)山、底下埔(大沙)、金桔岭、新塘、鸡翅岭、大磡、龙骨坑(龙古坑附近,大塘朗以西600米已散)、矮岭冚、李田莆(水朗侧,已散)。

清代时为五属管辖:即捕厅、戒厅、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此时,大岭山镇属缺口司所辖。当时的村落有:大塘朗、鸡翅岭、新塘、下虎山、大沙圩、底下埔、景山、金桔、并坑、园岭、湴龙、矮岭冚、大片尾、瓮窑、杨屋、颜屋、西塘水浸朗、大塘、连塘圩、乌朗庄、叶山,飞鹅围、牛牯岭、髻岭、畔山、髻岭更寮、连平圩、细高田、大高田、莲塘、洞村,龙岗、龙山、龙光、百花洞、大横村(上、下村)、大环仔、太公岭、梅林。

清代道光20年(1840年),大岭山地区的建制与清代同。

建国前(1912年—1949年),东莞县属粤海道,后属中区绥靖委员会公署。

1934年,大岭山镇地属第七区,(包括附城、篁村、寮步一部分及大岭山全部地域)。村落有:大松朗、矮岭冚、大塘、水浸朗、鸡翅岭、马蹄岗、新塘、太公岭、百花洞、梅林、连平段、大片尾、坑尾、三家村、元岭及金桔农场、底下埔兆丰农场、月山农场、沙井岭农场。

1946年,大岭山镇地属第三区。包括金桔乡(由大沙、金桔、犀牛陂等小乡在当年8月并入)、濂平乡(由连平和厚街的环治、篁村的杨西等小乡并入)、怀德乡之大塘、水朗两村。

1948年至1949年,大岭山镇包括第一区的濂平乡、第三区的金桔乡,第五区的怀德乡一部分,其中濂平乡包括:第六保的新飞鹅。第七保(大石板、连平圩、髻岭、上高田、下高田)。第八保(大湾、新屋场、畔山)。第九保(大王岭、油古岭、瓮窑)。金桔乡包括:金桔岭的第一保、第二保、第三保(含并朗村)。第四保(含下虎山、梅林叶屋、月山)。第五保(大片尾)。第六、七保(矮岭冚)。第八、九保(马蹄岗)。第十、十一保(新塘)。第十二保(大塘朗、大坑)。第十三保(上底、福田)。第十四保、第十五保(浮竹山)。第十六保(小坑)。第十七保(长坑)。第十八保(黄公坑、甘屋村、连塘头、水车岭、坑尾、小洞)。第十九保(元岭)。第二十保(宝陂)。第二十一、二十二保(犀牛陂)。第二十三保(杨屋村)。第二十四保(杨屋、水围、颜屋、坑尾)。第二十五保(杨屋)。第二十六保(鸡翅岭)。第二十七保(大沙、景山)。第二十八保(大沙圩、桥头、长镇岭、龙山、龙岗、黄沙坑)。第二十九保(太公岭、梅林、邝屋)。第三十保(百花洞)怀德乡的第十二、第三、第十四保(大塘)。第十五保(水朗)。

建国后,1950年上半年,区乡调整后,大岭山境内划为二区。包括:犀杨乡(杨屋、颜屋、犀牛陂、宝陂、大磡)。塘朗乡(大塘、水朗)。金马乡(金桔、新塘、马蹄岗、叶山、下虎山)。大沙乡(景山、大塘朗、鸡翅岭、元岭、龙山、太公岭、矮岭冚、大片尾、龙江)。连平乡(大王岭、上油古岭、下油古岭、瓮窑、百花洞、大湾、梅林、大石板、连平圩、新屋场、畔山、髻岭、上高田、下高田、旧飞鹅、新飞鹅)。

1952年8月,土改期间,区乡变化调整后,大岭山镇境内仍为二区。包括:金桔、马蹄岗、塘朗、矮岭冚、杨屋、连平等乡。

1953年1—3月间,东莞县划分为15个区后,大岭山镇内撤销二区建立三区。包括马蹄岗、金桔、连平、矮岭冚。一小部分为九区。包括塘朗、杨屋。

1953年5月,土改复查后,区乡调整,大岭山镇内,大部分属三区辖,小部分属十区辖。三区包括矮岭冚乡(龙江、龙山、太公岭)。马蹄岗乡(马蹄岗、新塘、元岭、大塘朗、大坑)。金桔乡(金桔、景山、下虎山、鸡翅岭)。连平乡(连平、大石板、百花洞、上油古、下油古、大王岭、旧飞鹅、髻岭、梅林、下高田、上高田、大环、新飞鹅、大片尾、新屋场、畔山、瓮窑)。十区有杨屋乡(杨屋、石岭仔、鱼岭、颜屋、水界岭、草塘、长山英、坑尾、官陂)。塘朗乡(大塘、水朗)。

1954年7月1日,区乡变化,将原来十区的杨屋、塘朗两乡,再划入三区。

1957年12月26日,大岭山镇仍为第三区(寮步区)所辖。在东莞县分为37个大乡时,大岭山区境内并为金桔大乡。包括杨屋、塘朗、矮岭冚、金桔、马蹄岗、连平、犀牛陂等小乡。

1958年3月28日,金桔大乡改为大沙大乡。

1958年9月20日,大沙大乡并入寮步大乡,10月1日,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此时大岭山境内有:连塘营(大塘、水朗、杨屋、颜屋),大岭营(大岭、矮岭冚、大片尾、百花洞),大沙营(大沙、金桔、鸡翅岭),岭东营(连平、旧飞鹅、梅林、太公岭、大环、大地),骏马营(马蹄岗、大塘朗、新塘),上游营(大岭山农场、元岭)。

1961年6月21日,由寮步人民公社析出大岭山人民公社。包括:大塘朗、马蹄岗、新塘、金桔、鸡翅岭、大沙、连平(含旧飞鹅)、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大片尾、矮岭冚、大岭、水朗、大塘、杨屋(含颜屋)、农场(含元岭)、下高田等19个大队。

1964年7月1日,在原来19个大队的基础上,分为21个大队,元岭从农场分出来,颜屋从杨屋分出来。

1968年11月,大岭山公社将原来21个大队调整为14个大队。包括:大塘朗、马蹄岗、新塘、金桔、大沙(含鸡翅岭)、、农场、元岭、向东(即矮岭冚、含大片尾、月山)、大岭、大地(含百花洞、大地、太公岭、梅林、大环)、连平(含旧飞鹅)、杨屋(含颜屋)、大塘、水朗。

1979年大岭山公社将14个大队又调整为22个大队及一个圩镇居民委员会。即大塘朗、马蹄岗、新塘、元岭、金桔、大沙(含龙山、下虎山)、鸡翅岭、连平、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含龙岗)、大片尾、矮岭冚(含月山)、大岭、水朗、大塘、杨屋、颜屋、农场、旧飞鹅、下高田(大地)和圩镇居民委员会(含龙岗村)。

1983年11月撤社建区,大岭山公社改称为大岭山区,设区公所。1984年5月,大队改为乡,成立乡人民政府。圩镇居民委员会(含龙岗村)改称为“大岭山镇人民政府”(乡级)。

1986年11月,撤区建镇,成立大岭山镇人民政府,将原来23个乡镇级人民政府改称为22个管理区及大岭山圩镇居民委员会。

1999年6月,撤区(管理区)设村(民委员会),将22个农村管理区改称为村民委员会,即大塘朗、马蹄岗、新塘、元岭、金桔、大沙、鸡翅岭、连平、梅林、大环、百花洞、太公岭、大片美、矮岭冚、大岭、水朗、大塘、杨屋、颜屋、农场、旧飞鹅、下高田(大地)村民委员会,大岭山圩镇居民管理区称为大岭山圩镇居民委员会,与村同级。

2004年7月开始,大岭山镇进行了农村体制改革,实行农村股份制,撤村改社区,至2005年底,成立了农场社区、大岭山社区两个社区,其余21个村民委员会将逐步改制为社区。

抗日根据地

1925年秋,在东莞党组织领导和发动下,大岭山区成立了农会,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建立了党的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7年,日寇全面侵略华,大岭山人民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筹建抗日武装。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东莞抗日模范队,开进大岭山,发动组织人民抗日,建立“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底,成立了中共大岭山区委。1940年10月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经过黄潭战斗和多次击退伪军及国民党顽军的进犯,大岭山人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百花洞大捷,粉碎国民党顽军的骚扰和日伪的“万人扫荡”等许多战斗中,大岭山区的抗日自卫队和广大的群众踊跃参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3年12月,成立东江纵队。1944年秋,建立抗日民主区政府。大岭山区成为华南的重要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全区军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的和平愿望,向我解放区疯狂进攻。其凶残甚于日寇,大岭山又经受一次严酷的考验,为了自卫图存,在党的领导下,又重建武装。1948年初,铁鹰队回到大岭山,年底边纵三团团部又挺进大岭山,经蝻蛇坑、大雁塘等一系列战斗,大岭山又重建了区委和区乡民主政权。

莞香

莞香,大岭山镇人俗称为木香。从叶片大小可分为大叶香、细叶香两种。大岭山地属丘陵,土质为沙岩红壤土,所产木香质地驰名东莞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以前已成为东莞特产,故名“莞香”。

鸡翅岭村汤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18年(1419年),汤氏先民汤细弟从祖籍新会古井将香苗引入本村种植。自此以后逐年培育种苗,推广到邻近村庄。地属沙岩红壤土的大塘朗、马蹄岗、新塘、大沙、金桔、元岭、太公岭、梅林、百花洞、大片美、矮岭冚、龙江、龙山等村均有种植。香树多种在地坣上。

大岭山镇境内,以种香树成为地名的有:鸡翅岭村的香仔园,新塘村、金桔村、下虎山村都有“白芽香”,大沙村有“香墩”、元岭村有“香园”、大片美村有“香榕头”、梅林村有“香仔园”、百花洞村有“香角”、“芽香巷”。

木香属乔木植物,树杆直立而生,粗生耐旱。村民常将它种在地茔边,榄树下,有农谚云:“榄头下种香,香头下种芋,芋头下种姜”,构成立体种植。每年5—6月,香花盛开,花谢成果,种籽落地后自长成苗。经过人工移植,6—8年,树干直径长至20公分左右,便可开香门(第一次开凿香块)。以其质地优劣可分为白木香(第一次新开凿香块均为白色,质量较差);镰头香(第二、三年在旧凿口凿出的香块,有一点点褐色花朵香油迹,质量好些);芽香(老香头开凿成马牙形的香条,油质较多,质地上乘,又称沉香)。2001年11月,鸡翅岭村香农汤焕洪,在一棵(仅存)树龄65年的老香树凿出一个由香油凝结而成的如乒乓球大小的黑褐色圆状物体,正是传说中的“香胆”,是木香中的极品。

木香中的沉香可为药用。历代妇人利用木香块放在香炉里燃烧,供奉神灵,辟邪祁福。实际燃烧木香时,不起明火,散出袅袅白烟,香气四溢,有驱湿净所之功效。清代以前,成为东莞地区进贡朝廷的贡品。

明成化年间,大沙建立圩市,每年农历11月下旬至12月。为本镇香农凿采莞香出售的季节。大沙圩便成为本地莞香交易主要市场,来自莞城、石龙、茶山、寮步、道滘、万江、中堂、宵边(长安)等地的商人、香贩,云集大沙圩采购莞香,再贩卖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甚至销售到东南亚一带。大沙圩每年可销售莞香10—15吨。其价:建国前,好的镰头香要20块大洋一市斤,一般的白木香一市斤可卖4块大洋。建国初期好的芽香每市斤5至7角钱人民币,镰头香3—4角钱人民币。1973年,药贩在大岭山收购的沉香每市斤60元人民币,1990年以后,中低档木香,每市斤卖10元左右。

2005年,有莞城居民到鸡翅岭买木香,中低档的一市斤30元人民币,上文所述的“香胆”,有人出万元高价,香农也不肯卖。

建国前,村民把种莞香视为一项重要经济收入。1966年文化革命期间,莞香被视为迷信品而被大量砍去。禁止种植而濒临灭绝。至1976年,全镇统计仅存20棵。大岭山公社农林水办公室与大岭山国药为保存莞香这一东莞特产,于1980年在德庆县引入香苗两千株,分给鸡翅岭村生产队社员培植。2000年,鸡翅岭老香农汤焕洪采集香籽,培育香苗2.3亩,两万多株香苗。至2005年,大岭山镇农办已在金鸡咀、马山等地种植莞香林200亩,还在大岭山公园设莞香园供观赏,2003年东莞市绿化委员会把莞香认定为立牌保护的名木。

经济建设

大岭山是新兴的工业镇区,全镇各类企业1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形成了以家具、电子、印刷、化工为支柱的多元化工业体系。特别是形成了完善的家具产业集群,拥有上规模家具及其配套企业3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投资超亿元企业30多家,被喻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家具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家具出口重镇”、“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等称号,是广东省“家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8年还被定为全市6个“重点化工规划区”之一。

2010年,全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0.2︰52.23︰47.57。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2%;工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12.2%;工商税收总额15.1亿元,同比增长28.8%;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6万元,同比增长9%;总用电量16. 9万千瓦时,增长16.1%;总供水量396万吨,增长1.9%;各项银行存款余额103.2亿元,增长17.2%;镇村组三级集体总资产59.8亿元,增长6.4%;农村人均纯收入13792元,增长8%。

截止2010年底,全镇共有外资企业326家,2010年全镇新签、增资外资项目27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0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274万美元,分别增长30.04%和6%,出口总额21.7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8: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