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取灯儿 |
释义 | 词语解释洋取灯儿 yáng qǔ dēngr也叫“洋火”,火柴——特指现代火柴的俗称。 “取灯儿”和“洋取灯儿”中国最原始的火柴叫做“取灯儿”,一般用用刨花制成。一指宽,约20厘长,一端削尖,涂点硫磺。人们用它取火点油灯,取灯儿由此得名。《辞源》记载:“在竹片或松木片上涂硫磺,用来点火。” “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取灯儿。” 1827年,英国人发明了现代火柴,它是人类在取火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给人们劳动生活带来方便。道光年间,西方国家将火柴作为“贡品”极少量地进入中国,后商家见有利可图,大量出口输入我国。从此,火柴进入中国市场,国人称之为“洋火”。也叫“洋取灯儿”。 中国最原始的火柴——“取灯儿”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火柴——取灯。取灯,是北方老人对火柴的俗称。据记载,577年南北朝时期,北周与陈国联合攻北齐,北齐两面受敌,缺火种烧饭和取暖。北齐宫女用土制的方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种处引火,点燃油灯和炉灶,称取灯或引火奴,亦曰发烛。它利用化学物质,能把“暗火”变成“明火”。历史文献和明清小说中多次有“取灯儿”一词出现,北宋陶谷所著《清异录·器具》中叙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为引火奴”。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中有这一句:“忘带个取灯儿去了。”由此可见,“取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其物。从形状和功能来看,取灯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火柴。 旧时的取灯儿用木签做成,一头有淡绿色的硫磺,大约5寸长一指宽,一般放在火灶的旁边,既可以防潮,使用时也比较方便。点燃取灯儿,必须要用三样东西,火石、火镰、火绒。先把一小块火绒压在火石上,一手捏住,一手拿着火镰使劲儿与火石互相磨擦。这样,火镰与火石擦出的火星会把火绒点燃,把取灯儿接近火绒后,用嘴不断地吹火绒,使取灯儿点燃,形成火焰。这些过去在乡村的集市和供销社都能买到。汾州以北的偏远乡下至今还在使用这种取灯儿。人们将艾草收割后,一把把编成辫子,挂在屋前,既可以防蚊驱虫,干透后就是很好的火绒。自从火柴进口并在当地开办了火柴厂后,便将火柴叫做洋取灯儿或者洋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