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羊踟蹰
释义

羊踯躅

羊踯躅又名闹羊花、黄杜鹃、黄色映山红。为杜鹃花科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带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被毛;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而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向上微弯的刚毛。花多数,成顶生短总状花序,与叶同时开放,花金黄色,花冠漏斗状,外被细毛,先端5裂,裂片椭圆状至卵形,上面一片较大,有绿色斑点,花期4-5月。

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带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被毛;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而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向上微弯的刚毛,幼时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多数,成顶生短总状花序,与叶同时开放;萼5裂,宿存,被稀疏细毛;花金黄色,花冠漏斗状,外被细毛,先端5裂,裂片椭圆状至卵形,上面一片较大,有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于雄蕊。蒴果长椭圆形,熟时深褐色,具疏硬毛,胞间裂开,种子多数。细小。花期4~5月。果期6~7月。

东汉《神农本草经》列入有毒植物21种,包括钩吻、藜芦、乌头、羊踟蹰等,特将羊踟蹰列为大毒的下品药物;明代《本草纲目》则说其“花、根、叶有大毒,羊食其叶踟蹰而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羊踟蹰全株最毒部份是花与果实,但山羊、绵羊之流中毒事件,却多发生在早春萌发嫩叶、动物饥不择食之时。所以羊踟蹰毒死人与牲畜,并非凭借诡谲妖冶的黄色花朵。

羊踟蹰毒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使人畜麻醉、步履蹒跚、丧失知觉,犹如醉酒,而且此毒素似乎与酒相合后毒性更烈。《中国有毒植物》一书称:“历代流传的蒙汗药组成之一即是此花;相传此花与酒同服能使人麻醉、丧失知觉。”这与明末梅元实《药性会元》记载相合:“羊踯躅花,不可服,误则令人颤抖昏倒一昼。如用,可拌烧酒蒸三次,即无虞矣。同它罗花(即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药性会元》一书在海内已经绝迹很久,近年来从东瀛作为善本回归。此书是在讲羊踯躅花时提及蒙汗药的,其用处也是疗毒治疮,这与其他明清方术与小说中的麻药“蒙汗药”在主要成分与用药目的上都极为不同。其他“蒙汗药”似乎都不提羊踯躅花,现在认为梅元实这个蒙汗药是受神医华佗的“麻沸散”启发而得的。

那么华佗“麻沸散”配方又是从哪而来的?西方学者曾经指出,华佗的“麻沸散”与西亚早期的麻药很像。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撰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指出“华佗”与梵语“药神”颇有渊源,华佗的本名为“敷”而非“佗”,当时民间把华佗比附印度神话中的药神,因此称之为“华佗”,实以视之。陈寅恪的意思很明显,华佗这个名字来自印度神话,是当时中国的好事者将印度神话在民间传播,以致最后被陈寿拿到了中国的历史之中,编纂了《三国志》。所以,有人认为华佗与“麻沸散”皆来自古印度,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魏晋时期中土确实照方配制了麻沸散,那也只能是以羊踟蹰为主,而非印度普遍用作麻药的曼陀罗,因为曼陀罗花至少要等到唐朝,才传入到中原地区。

至于曾经用作疗毒治疮、治病救人的羊踯躅,如何摇身一变,成了蒙汗药,这就好比利剑的双刃,行侠为恶,全系一念之间。不知宋代是否确有利用蒙汗药设局、将人麻翻在地以谋钱财美色的案例,但至少在施耐庵书写《水浒传》的时候,蒙汗药已然令行走江湖的人们心中惴惴。据细心人统计,明清“蒙汗药”作案记录几乎清一色地来自南方——主要源于原料易得,也难怪,那里才是羊踟蹰的主要分布区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