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子栋
释义

杨子栋,1922年出生,吉林省扶余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股长、经理、主任、副县长、代县长;1953年,调重工业部有色局第一工程公司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56年由哈尔滨调任武汉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机械处副处长;1959年调冶金部基建司任机械处副处长。 1969年4月,杨从冶金部来攀枝花,任十九冶供应公司革委会主任。到任不久,就碰上该公司职工与一冶支援攀钢建设的部分青工发生的“6.1l”大型武斗致死人命事件。杨不怕派性威胁,亲自组成强有力的专案班子,认真调查。终于把武斗策划者和凶手查出,予以法律制裁,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局面。

中央要求攀钢1号高炉1970年“七一”出铁。来自全国26个省市近20万吨的设备、材料,其中有数万吨超长、超高、超重、超宽的大型设备,在铁路未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山区公路,从昆明运进施工现场。为保证供应,他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立足点,在昆明建起150人的转运站,解决车辆调度、设备转运及装车紧固;他昼夜坚守岗位,精心组织32台大型载重汽车和多台大拖车,对参战司机抓好使命教育,对“四超”设备的运输,先行模拟试验。运选矿厂的大型天车,件长26.5米,重42吨,沿途困难不少,参运人员只好带上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前面用信号车开路,后设护尾队,风餐露宿11天,方把大天车运入施工现场。运高炉大钟路过一平浪,受铁路桥阻挡,他求助铁道兵用推土机将路面铲低后方勉强通过。矿山有24台大电铲,台台超宽超重,他果断决策,就在昆明“解体”后运进现场再安装。在他严密组织、精心指挥下,闯出一条山区公路运输大件的新路,保证了攀钢1号高炉按时出铁。

在攀钢建设繁忙的日子里,他坐镇在卸车场,与职工同甘共苦,处处关心工人,送给工人的饭菜,亲口试冷试热;开水能否保证供应,要揭开桶盖看看,工人们看到他脸一天天瘦下去,工作劲头一点也不减弱。

杨很重视职工的文化生活,他在百忙中,亲自物色人才,抽空抓《红灯记》的排练。每当午夜从施工现场回来,先到排练场,端个椅子一坐,微闭双目,手打节拍,听到唱的不像京腔韵味,便示范唱上几句,终于排练成功,演出后大受各方赞赏。

1971年,铁路通到施工现场,炼钢、初轧等厂数以万吨的设备,无处堆放,车皮严重积压。他当机立断,迅速组成一个抢卸班子,增加卸车力量和车辆,终日忙于现场有半年之久。初轧厂有部超长超重的天车,一台吊车无法卸下火车,他登上吊车司机家门听取意见,采用了两台吊车才把天车抬下车皮。当炼钢厂设备安装告急,他通宵组织22台大型汽车抢运,保证了安装需要。

1972年底,杨分管大后勤工作,供应面更宽了。攀钢两座大高炉投产,矿粉供应成为薄弱环节。一次,他接到矿山电铲损坏的电话,当即指派检修车间一位副主任带工人上山抢修,但回来向他汇报说是技术上的问题一时难于修好,高炉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杨为此而发愁,他决心前往,带了两名有修理经验的人员上山,到当晚8时,电铲修好恢复了生产。他回到办公室就把这位车间副主任找来问:“电铲究竟是何原因?”这位副主任仍认定是技术问题。杨把脸一拉,严厉批评:“你只知空谈技术不触实际能顶屁用,因电铲耽误两周高炉生产的损失你能补偿吗?”此人深受教育。杨以身作则,对人既“严”、又“贴”,带领一帮人团结战斗,在“保矿夺铁”中有功,1971年初,被中共渡口市委表彰为“党的好干部”。

1973年,杨子栋担任十九冶革委会副主任兼党委副书记时,职工饮用水是个大问题。对解决水的问题,杨立下“军令状”负责到底。他亲自调查,召开会议,动员节约用水,提出“饮、用”分开,分片净化,加强调度。为使职工喝上标准的净化水,他跑市建委反映情况,找攀钢得到总经理的支持,把攀钢水厂的水分流部分给十九冶。在对接攀钢的管线中,他冒雨指挥,满身泥泞。后因攀钢水厂设备负荷过重,供水中断。他决心自建日产2万吨的标准净化水厂,投入全部身心,从设计到厂址选择,施工队伍的确定,化验设备的添置,水厂人员的抽调,化验人员的确定.调度和岗位制的建立,均在他的议事日程中。经10个月的奋战,于1974年6月洪水到来之前,十九冶几万职工喝上了标准的净化水。

1974年8月,十九冶面临武钢“一米七”工程的施工和攀钢的收尾配套,转入两地施工,杨被任命为建设武钢“一米七”热轧工程的党委副书记,仍主管设备供应、机械吊装和车辆运输。1978年夏秋之间,身患绝症,医治无效,于1979年5月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