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兴刚
释义

人物简介

杨兴刚,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泸溪县兴隆场镇巴斗村党支部书记。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险壁上,他带领村民花了八年时间修通了一条4.2公里的泸溪“天路”。为了修路,他偷偷拿出家中的10多万元存款支付公路占地款,并悄悄贷款4万多元用于支付修路款。为了修路,他卖掉了耕牛,并把积攒给儿女的学费也偷偷拿出支付修路款,使成绩优异的儿子辍学在家。为了修路,他患上疝气,又得了喉癌,生命息息可数。但为了村民的富裕和幸福,他说他值。他带领乡亲植树造林,开发蔬菜项目和养殖项目。他把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当自己的父母照顾,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当自己的孩子看待。2010年,他被州委确定为全州重大宣传典型,在州里举办了杨兴刚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

巴斗山是泸溪县最高的山,海拔884米。兴隆场镇巴斗山村就坐落在近700米的山腰上。山间盘旋着两条14.2公里的通村公路,被人们称为“泸溪的天路”。它是巴斗山人的骄傲,也承载着村支书杨兴刚道不完的故事。

2011年5月18日,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巴斗山村,与杨支书同吃同住同工作,用镜头记录了他普通却不平凡的工作和生活。

杨兴刚在巴斗山长大,目睹了交通不便的山里人的困境——农产品运不出,砖瓦等建筑材料进不来,多年来饱受贫困之苦,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两件事让他刻骨铭心:1994年夏天,他从镇上买2吨水泥修坪场,全靠人挑回村里,花了近4个小时,费用是水泥价钱的两倍,苦累不说,“豆腐盘成了肉价钱”;1995年1月19日晚,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村民杨平的媳妇分娩时大出血,由于山路不通,等村民们将她送到镇卫生院,为时已晚。

“古有愚公移山,现在我们要修路出山!”杨兴刚立志改变这一现状。

1999年走上村领导岗位后,杨兴刚开始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没有机械,他们肩挑、背驮;没有资金,他积极筹措,并时不时偷偷从家里把自己早年做生意赚的钱拿出来用。为了修路,他花光了家中6万多元积蓄,甚至将耕牛和棺材都卖了。有一次,他在被子里找到了2800元钱,就一声不响地用到工程上去了。这是他老婆为儿子和女儿准备的学费。老婆知道后大吵了一场,差点和他离婚。

为了早日打通出山通道,杨兴刚带领村民没日没夜地干。在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2006年修通了通往山外的公路。

2001年,他从县里争取来了农网改造项目,要为村里没通电的地方通上电。130多根水泥电杆要拉上山,乡亲们二话不说,通车的地方用车拉,不通车的地方人工抬,仅半个月时间就把电杆全部运上了大山。不久,村民们都看上了电视。

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杨兴刚就着手带领村民致富:退耕还林,种植椪柑、辣椒,发展养殖。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产业逐渐形成规模,种植辣椒160多亩,开发椪柑200多亩,发展养殖户20多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到2986余元。

2009年6月,杨兴刚被确诊为喉癌,不得不到吉首市进行手术治疗。但在这期间,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手术后不久,他就在病床上打起了报告,争取上级支持村里搞个养牛项目。病情稳定后,他又不时跑到市里、州里的相关部门去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当得知镇政府决定把建设100亩反季节辣椒生产示范基地的任务交给村里后,他赶紧出院,带领村民开始实施。基地建成后,他又请来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跑市场帮助村民推销。如今,辣椒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荣誉

近年,巴斗山村先后10次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杨兴刚先后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他又被评为“感动湘西人物”和省劳模。杨兴刚将这些荣誉所获得的奖金3万多元全部拿出来,又投入到了修路和村里的建设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6: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