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其刚
释义

杨其刚(1903年?1930年),又名杨振刚(《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记载为杨其纲),民国时期衡水县(今桃城区)徐家庄人。民国8年(1919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校学习期间与同班同学王锡疆等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探讨新文化、新思想及文学与社会问题。民国10年4月,邓中夏受李大钊派遣到保定高师任教,曾应杨其刚及其文学研究会之邀到育德中学讲演,并帮助杨其刚等以研究名义办起“快报贩卖部”,借此推销《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使杨有机会受到马列主义熏陶。同年5月由邓中夏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12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成为衡水籍人中最早的共产党员。

民国12年(1923年)7月,杨其刚从育德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始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工作。第二年初春,经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推荐,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在这里,他不仅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直接教诲,还与国民党元老及头面人物经常接触,眼界大开。根据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翌年8月中共黄埔军校第一届党支部成立,杨其刚任组织干事。这年,周恩来从巴黎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不久便了解到杨其刚的身世、特长及在保定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对其喜爱有加,遂找杨进行了亲切交谈,并于11月安排杨其刚担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党支部书记,继之担任军校政治部股主任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主要成员,参与安排军校政治教育,编印《革命军事政治月刊》、《革命军》、《黄埔潮》等政治刊物,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民国15年(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随之提出“整理党务案”。杨其刚与已经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只好退出国民党。民国16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军校共产党人根据周恩来的紧急通知火速疏散。杨其刚在爱人掩护下,连夜乘竹排离开黄埔岛,到乡下一亲戚家中躲藏。是年秋按照中共广州区委安排,辗转回到家乡衡水等待中央指示。

杨其刚在黄埔军校时超负荷工作,加之营养不良,已经染上肺病。回乡3个月后,身体状况刚见好转,便秘密到北京寻找党组织,始知李大钊已英勇就义,中共北京区委大部分人员已转移城外躲避。杨其刚不得不离京返衡,一路悲痛万分,旧病复发且咯了血。

第二年夏天,杨其刚再也无法抑制心中怒火,决定在家乡展开工作。他以国民党员身份找到刚刚建立不久的国民党衡水县党部,负责人刘子毅见其谈吐不俗,就安排其担任秘书职务。针对衡水实际,杨其刚帮助刘子毅制订了“共办教育,发展组织,宣传民众”的工作计划,又同刘子毅从改庙办学校着手落实。由此引发了县城部分守旧人员的坚决反对。一些土豪劣绅煽动数百人砸了县党部和刘子毅家,又将杨其刚捆在庭堂之上,肆意侮辱毒打。刘子毅被迫报请省党部派员查办。正当筹建学校顺利进行之时,杨其刚旧病复发,于民国19年(1930年)春医治无效病逝。年仅27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