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炎帝陵祭奠
释义

炎帝陵祭典是由千百年来世代沿袭的炎帝陵祭祀活动所形成的祭祀民俗。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生活于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炎帝带领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与黄帝轩辕氏一起被并尊为中华民族始祖。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此后,华夏儿女世世代代运用多种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缅怀民族始祖的丰功伟绩。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历代以来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延续至今。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明代达15次,清代达38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2006年5月,炎帝陵祭典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其中龙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上古时代,为驱虫穰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并逐渐衍生出三人布龙、草龙、竹叶龙、板凳龙等龙舞形式。如今,炎帝陵祭典龙祭的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既有独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龙和火星龙,也有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夏胄裔的5色龙;既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阳阴八卦龙,也有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竞技龙、人龙、飞龙、荷花龙、“九龙盘柱”等现代龙舞形式。举行龙祭时,寓意24节气的24节令鼓和神农锣鼓、南北狮也一同登场,尽情演绎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展现华夏儿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炎帝陵自1986年修复以来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300余次,近几年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阳的大型祭祖活动已成定例,世界(全球)华人、台湾民间组织及中药产业界、服饰界等公祭炎帝陵活动不断举办。尤其是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和2005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等祭祖活动通过现场直播和广泛宣传,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敬我始祖、爱我中华、期盼祖国统一民族富强的良好舆论氛围。近年来,每年前来炎帝陵寻根祭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达数十万人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