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盐源组 |
释义 | 阶代码:N2 命名李有恒、黄万波于197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干海子乡柴沟头。 沿革过去文献中,四川盐源盆地内一套厚达500m的含煤沉积均归为第三纪晚期或第四纪初期的产物,可与西昌一带的“昔格达层”对比或划入后者之中。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有恒和黄万波将这套地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认为中部含褐煤的泥质页岩层的时代为上新世,早于“昔格达层”,因而称之为“盐源组”。宋冠福(1987)依据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提出其下部一套含嵌齿象化石的砂质粘土层也应该置于盐源组中,并进一步确定其时代为上新世晚期。 特征主要为半成岩状灰色含褐煤层的泥质页岩;不整合于下伏的老第三系之上,与上覆下更新统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各地岩性和厚度不一。在盐源盆地内,本组主要为灰色粘土岩,夹有多达几十层的褐煤层和砂、砾透镜体;盆地边缘,砂砾岩增多,煤层减少;一般厚300~500m,盆地中心梅雨—合哨厚640m。在中普雄盆地内,它为灰白或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数层褐煤层,厚40m。布拖盆地内,它下部为黄色砂岩夹灰紫色含砂粘土岩透镜体,上部为黄褐色砾岩夹青灰或灰黑色页岩,含薄层褐煤层,厚148m。哺乳类化石计5属种,包括Sinomastodon yanyuanensis、Stegodon cf. Elephantoides、Chilotherium sp.、Axis sp.和Cervavitus sp.等。孢粉化石以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占多数。综合考虑,在时代上,它可能与云南的昭通组和沙沟组对比。本组分布于四川盐源、布拖和中普雄等盆地中。类似沉积在四川西昌、米易和全理,以及云南省元谋、永仁等地也可见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