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管镜 |
释义 | 概述血管镜是内镜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甚至经皮穿刺较浅表的血管,而获得全身其他部位、管径3 mm以上血管的内膜面和血流情况的实时彩色图像。1983年,Spear等首次将本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观察冠状动脉开口处的内腔。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血管镜的不断改进,使其功能更合理和更全面,不但外径更加纤细,操作更为灵便,图像也更清晰,所能涉及的血管也更广泛。除了用于观察外,血管镜还可配置工作系统,进行腔内手术,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腔内血管外科的内容。 血管镜的组成血管镜由导光纤维、光源,摄像系统,灌注冲洗泵,工作系统等组成。血管镜外径为0.7~3.0mm。导光纤维4000~8000束,由直径在3~10μm的光纤集束而成,集束光纤的总外径仅0.3mm。光源多采用氙弧光,经透镜增强后进人直径25~100μm的照明光纤。摄像机镜头采用GRIN,直径仅0.3 mm,与其他光学镜头不同,不是以增加镜头的曲面和厚度来增加光线的通过量,而是在光纤玻璃中掺人多种离子成分,改变光线的折射比以增加光线的通过量。灌注冲洗泵以稳定的压力和50~70ml/min的冲洗量,保持观察的清晰。 临床应用血管镜在临床主要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冠状动脉系统应用血管镜的价值,主要在于研究和教学。有些学者在研究冠状动脉缺血时,发现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内膜、特别是其开口处形态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冠状动脉内膜光滑,红黄相间,并有光泽;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内膜面则可见溃疡、血小板附着和表面不光整等变化。 血管镜在外周动脉的应用越来越多,范围也更广泛。除了研究和教学外,更多的是临床应用。可用于评估腔内外科手术的效果,如PTA、腔内粥样斑块切除、腔内支架置人术等;在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时,可做静脉瓣膜切除、确定静脉分支的位置以便准确地结扎;在各种旁路转流术后观察吻合口的情况,以及血管碎片摘除等;直接观察动静脉瘘的瘘口,以便准确地进行栓堵;特别有价值的是,可以通过血管镜做血栓切除或取栓术。 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是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和体内液体负荷过重。早期制作的多种血管镜(目前有许多仍在临床应用),其镜头顶端边缘较锐利,易损伤管壁内膜甚至活瓣形成:近年来已对血管镜做了许多改进,但是操作粗暴或经较大管径的血管镜强行进入较小管径的血管时,都能造成血管的长断裂伤。一般认为,选用外径为所要进入血管内径的1/2的血管镜较为理想、血管镜的外径不应大于所进入血管内径的2/3。 液体过多、过快地注入患者体内,极易使得液体负荷过重。这对有心力衰竭或肾病史的患者尤为有害。液体过多和过快地注入冠状动脉,可能造成心脏停搏c外周血管行血管镜操作时,每次晶体液的总量应限于400~600 ml以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