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黄集镇
释义

大黄集镇地处菏泽市牡丹区西南部,镇政府坐落在黄集村东,220国道西侧,距菏泽城25公里。东部与定陶县张湾镇毗邻,西部与东明县大屯县毗邻,南部与曹县韩集、桃源镇毗邻,“菏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面积达50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辖36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大黄集镇地处黄河下游南岸,属黄河冲积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农业及林业发展迅速。以及地方民俗文化丰富。

地理位置

大黄集镇从地理上讲位于东经115°15′45",北纬35°4′15"。

沿革

1963年3月成立黄集人民公社,辖湾杨、杨帽头、宋庄、朱庄、安陵、岗李、张老庄、张集、郭寨、田海、周集、刘三门、徐庄、黄集、杨湖、于寨、何寨、耿寨、东赵寨、李七寨、黄庄、后楼、聂庄、毕寨、沙窝赵、沙窝李、李八老、刘佰台、毕寨、孙赵寨大队,30个村庄。1968年3月经菏泽县委员会批准建立黄集公社革命委员会。1985年7月设大黄集乡,湾杨、朱庄、杨帽头、宋庄、岗李、张老庄、沟张庄、前张集、后张集、郭寨、田海、杨湖、周集、刘三门、徐庄、后楼、黄集、周庄、夹堤王、聂庄、孙刘庄、张海子、刘佰台、沙窝李、沙窝赵、毕寨、李七寨、东赵寨、孙赵寨、宋堤口、何寨、耿寨、于寨、寇家、李北、李南、杨斜、安东、安南、安北、安西、王庄、李南43个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1993年3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大黄集乡改建大黄集镇,划出湾杨、朱庄、寇家、安东、杨帽头、宋庄、岗李、张老庄、沟张庄、前张集、后张集、郭寨、田海、杨湖、周集、刘三门、徐庄、黄集、后楼、夹堤王、孙赵寨、周庄、黄庄、聂庄、李八老、刘佰台、沙窝李、沙窝赵、毕寨、李七寨、东赵寨、宋堤口、耿寨、于寨、何寨36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

行政区划

大黄集镇辖36个村民委员会,52个自然村,详细建制如下:

湾杨村民委员会由湾杨组成;朱庄村民委员会由朱庄组成;杨帽头村民委员会由杨帽头组成;寇家村民委员会由寇家组成;安东村民委员会由安东组成;安陵村民委员会由安南、安西、安北组成;张老庄村民委员会由张老庄组成;宋庄村民委员会由宋庄组成;岗李村民委员会由岗李组成;沟张庄村民委员会由沟张庄组成;前张集村民委员会由前张集组成;后张集村民委员会由后张集组成;郭寨村民委员会由郭寨、肖寨、吕寨3个自然村组成;杨湖村民委员会由杨湖组成;周集村民委员会由周集组成;田海村民委员会由前田海、后田海、杨庄、白寨、马府、苑寨6个自然村组成;刘三门村委员会由刘三门组成;徐庄村民委员会由徐庄、钮庄、张卜庄、宋庄组成;黄集村民委员会由黄集、沈黄庄3个自然村组成;孙赵寨村民委员会由孙寨、赵寨2个自然村组成;周庄村民委员会由周庄组成;聂庄村民委员会由聂庄、孙刘庄组成;李八老村民委员会由李南、李北、李东、李西、张海、王庄六个村组成;刘佰台村民委员会由刘佰台组成;杨斜村民委员会由杨斜村组成;沙窝李村民委员会由沙窝李组成;沙窝赵村民委员会由沙窝赵组成;毕寨村民委员会由毕寨村组成;夹堤王村民委员会由夹堤王组成;东赵寨村民委员会由东赵寨组成;李七寨村民委员会由李七寨、李树寨2个自然村组成;宋堤口村民委员会由宋堤口桩组成;何寨村民委员会由何寨、塔岗寺2个自然村组成;于寨村民委员会由于寨村组成;耿寨村民委员会由耿寨、小李家2个自然村组成;后楼村民委员会由后楼组成。

人口

(1)性别构成

1986年男女性别比为104.74,2005年为101.85,男女性别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有所改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了进步。

(2)年龄构成

儿童少年阶段呈缩减型,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了出生率的下降。

青壮年属静止型,这一年龄段最稳定,变化不大。

老年呈增长型,医疗卫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延缓了人的寿命,老龄化日趋严重。

(3)文化构成

1986年:大学人数12 占总人数比例0.6‰

高中人数102 占总人数比例2‰

初中人数1200 占总人数比 例30‰

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5600人。

2005年:大学人数97 占总人数比例2‰

高中人数260 占总人数比例5‰

初中人数1200 占总人数比例30‰

小学人数3000 占总人数比例80‰

形成这一比例的原因:国家重视教育,加大了教育投资,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能力供养孩子上学。

(4)职业构成

一、二、三产业都有,以第一产业为主,占绝大多数,第二产业最少,第三产业正在兴起,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5)家庭状况

家庭户均人数越来越少,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户均人数为4.5,随着三人户和二人户的逐渐增多,2005年户均人数均为4。

(6)婚姻状况

未婚人数12300人;有配偶人数38000人;丧偶人数200人;

离婚人数30人;再婚人数20人;

(7)计划生育

A、大黄集镇有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站各一处,工作人员共有16名。

B、生育状况:正处于第四次生育高峰期。

C、1986—2005年期间共实行男扎手术3862例,女扎手术1027例,放环术4700例,人流术180例。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民族

A、居民绝大多数是汉族,只有土家族1人。

B、这里大多数居民是明朝年间从山西移民迁入,姓氏约200多种。

自然条件:地形

大黄集镇地处黄河下游南岸,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高东低略有倾斜,平均坡降约为1/8000。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呈沙碱地,中部、东部为淤地。

河流

(一)主要河流

1、东渔河、刁屯河、沙河。东渔河又叫红卫河,因开挖该河时正值文革期间,所以得出此名。东渔河从东明县大屯镇入境,在大杨湖村境内建有一大型水闸,流经大黄集镇8个村出境至定陶张湾镇。

2、刁屯河。刁屯河是牡丹区西部几个乡镇排灌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大黄集镇刘三门境内的东渔河,流经9个村出境至王浩屯镇。

3、沙河。沙河属镇内河流,上世纪50年代开挖而成,主要用于李八老、杨斜、刘佰台等几个村的排灌,发源于牡丹区西南调水渠。

4、西南调水渠。当地人称为“西大沟”。发源于大黄集镇境内的东渔河,流经黄集、孙赵寨、后楼、周庄、聂庄、李八老6个村至王浩屯孙化屯镇。西大沟肩负着大黄集镇西部、王浩屯镇西部、马岭岗镇南部村庄的排灌重任,虽不是主要河流,但与这三个乡镇半数以上的村庄的村庄排灌息息相关。

5、北二级渠。北二级渠发源于刁屯河,流经田海、耿寨、郭寨、后张集、张老庄、岗李、宋庄、杨帽头。

6、南一级渠。发源于东渔河。流经杨湖、田海、前张集、沟张庄、张老庄、安陵、寇家。

(二)1986—2005年有关改造情况

1、1985年西大沟清淤,动用民工3000人次,土方6万方。

2、1998年北二级渠清渠,动用民工1000人次,土方8万方。

3、2004年北二级渠清淤,动用挖掘机2台,土方5万方。

4、2005年刁屯河清淤,动用挖掘机8台,土方20万方。

5、2002年西大沟清淤,动用挖掘机2台,土方5万方。

(三)主要河流简介

1、东渔河。在境内呈东西走向,境内长度约8公里,是大黄集镇主要供水源。

2、刁屯河。在境内呈现西南东北走向,境内长度约3公里,是中部村庄主要供水源。也是王浩屯、金堤等乡镇的主要供水渠道。

3、沙河。在境内呈东西走向,境内长度我2公里,是北部村庄用水主要渠道。

4、北二级渠。境内呈东西走向,约长5公里,是中东部群众灌溉主要渠道。

土壤

潮土土属。全镇大部属此类型,表层质地以淤质土壤为主,砂土次之,分布在西北部。

植被

1、多年来,大黄集镇党委、政府一直倡导发展林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木材用量的加剧,植树造林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林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大黄集镇现有林地速生丰产林4000亩,农林间作6000亩,四旁植树30000株,散生木有900000株。

2、乡镇驻地绿化情况

大黄集镇政府坐落在黄集村东,此处是220国道与“菏兰”高速公路交汇之处,政府南邻是工业园区,四周绿树成荫,根深叶茂,村周围树木环绕,根深叶茂,树木覆盖率达50%。

自然灾害

大黄集镇属半湿润暖农业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形成冬、春易旱,夏、秋季易涝的特点。

涝灾:1990年夏季,5万亩小麦遭大风雨袭击,农民损失惨重,小麦90%的发霉变质,农民拉着这种小麦到乡粮所交“公粮”十有八九被粮所人员拒之门外,农民伤心至极,欲哭无泪。1993年夏季,2004年发生特大洪涝,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4万多亩丰收在望的小麦全部倒伏,桥涵闸被冲毁,供电线路中断。

旱灾:1992年秋,发生大旱,10000亩小麦无法播种,勉强播种的小麦出苗后不久被旱死。

资源

1、土地资源。

大黄集镇土地面积约52000亩,大部分是良田。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土地利用多样化增加,土地呈逐渐减少趋势。发展工业建工厂,占用了部分土地,人口增长小户型发展,划分宅基地越来越多,村头荒不足就向耕地延伸。

2、水资源。

水资源比较丰富。全镇水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天然降雨;二是地下用水;三是引黄用水。

大黄集镇是农业大镇,灌溉用水量大,年需用水10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年需50万立方米。人用畜用年需10000万立方米。

灌溉靠东渔河、刁屯河、北二级渠、西南调水渠。

3、动物资源。

家畜家禽总数300000只(头)左右,其中猪10000头、朱400头、羊10000头、鸡60000只、兔200000只。其它种类20000头(只)。总体养殖有减少趋势,成畜禽价格下降,饲料成本增大,利润低有的甚至赔钱养殖,造成养殖户信心下降。

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刺猬、麻雀、喜鹊、蛇,随着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数量也不断减少。

4、植物资源

A、农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地瓜为主,还有各种蔬菜。

B、树种以杨树最多,还有榆树、桐树、槐树,果树有:苹果、柿、桃、杏、李、石榴、枣树等。

C、野生资源:主要有艾草。

农业状况

1、大黄集镇农技站已经面临倒闭,有空院落一座,占地0.5亩房屋6间,工作人员1名,主要经营种子、农药,为群众服务。

2、农业管理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成为群众走向富裕的转折点,不但解决了温饱,粮食产量也逐渐提高,群众收入越来越高,1999年第二轮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更是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发展经济的势头也越来越足。

征购提留是乡镇的重要工作,86年以来,人均交纳每年约80公斤粮食,主要用于上缴国库,乡村发工资。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国家税收越来越高,向农村倾斜是党中央一项重大举措,2006年农业税取消,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群众拍手称快,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税收不高,农业税取消给乡镇财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农业生产

1、作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经济作物:棉花10000亩,花生8000亩。

蔬菜:旱春菜100亩,陆地菜890亩,大棚菜主要集中在杨庄、安东,约15亩。

2、种子:推广小麦良种占90%,测产351㎏/亩,玉米。

3、肥料:农家肥施用量较低,化肥比重大,菌肥很少。秋种各类化肥占比例N:P:K=1:1:0.4(重量比)。

4、农具:耕耙农具86年以来以牲畜拉犁、耙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拖拉机开始普遍使用,旋耕机现已被绝大多数群众认可。植保农具以锄头、镢头逐渐向机械化发展,联合收割机已普及,桔杆还田机也开始使用。运输农具由80、90年代的地排车向农用三轮、拖拉机转化,场上农具机械化速度慢,脱粒机很少使用。

农用动用机械逐渐普及。拖拉机、三轮车由80年代百人拥有一辆发展到十人拥有一辆。

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枯叶病、红蜘蛛、蚜虫、蝗虫等,每年都有专家来指导农民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效果非常明显。

耕作制度:87%为一年两茬轮作,13%为一年多茬。

农业科技推广

小麦品种:济南17、多丰2000、维麦8号、济麦20、菏麦13等。

玉米优良品种有:申单5380、东丹60、泰玉2号、11号、济单7号、豫玉26等。

地膜覆盖:早春瓜菜100亩,陆地菜地膜覆盖80%,棉花100%地膜覆盖。

地区林业

大黄集镇林业站,拥有办公室一间,站长1人,负责全镇的林业生产发展,树木的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工作。

林木种类

用材林2000亩,防护林1000亩,经济林100亩,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农杨间作10000亩,四旁植树300000株。

林木病虫害:有杨尺户、溃疡病、腐烂病、铅心虫、白潜叶蛾等一些病虫害,每年春季、秋季进行防治两次,做到树木健康生长,有病虫害不成灾。

果树种类有苹果、柿子、桃、杏、李、石榴、枣等,品种繁多,但都不成规模。

水利开发

大黄集镇水管所共有工作人员39名,办公楼一座,房屋26间,占地面积5亩。

桥、涵、闸1986—2005年共建造200座,其中大部分年久失修。

打井机械壹套

居民吃水多采用地下水,各家用压水井,小电机外抽,不能消毒,需改造用水方式,提高卫生条件。

水污染情况很少,只有北二级渠受到三家冷食生产厂家排水污染较严重。

畜牧业发展

大黄集镇畜牧站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技术师2名,负责全镇家畜家禽防疫工作。

饲养大多以分散养殖为主,因为没有大的加工企业,农户饲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形不成规模。专业养殖主要有大棚鸡、猪庭院养总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杨帽头、安东村。养鸡主要在郭庄村、杨湖村,养猪主要有徐庄养殖厂,由于成本抬高,成畜禽价格下滑,再加上禽流感的冲击,效益越来越小。

为了应对禽流感和口蹄疫,大黄集镇成立了防疫队,家畜家禽免疫率100%,耳标佩带率100%。

工业生产

大黄集镇经委现有工作人员10名,负责企业管理,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各项经济工作。

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现有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13家;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6亿元,上交税金800万元,是大黄集镇财政税收的支柱。

三大支柱产业是:木材加工、面粉加工、冷食生产。三大支柱产业用工在20000人以上,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仅仅次于农业收入,随形势的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将超过农业,在大黄集镇干部群众中有工业是第一产业的说法。

地区交通

乡镇交通管理站坐落在镇政府以北300米处,租赁民房,工作人员六名,负责全镇范围内机动车养路费征缴。

交通工具数量种类繁多,拖拉机200辆;汽车50辆;摩托车6000辆;自行车3万辆。

要想富,先修路。几年来,在上级的支持和群众自发的基础上,全镇只有沟张庄、宋庄、杨斜三个500人以下的村未通柏油路,其它所有村庄结束了好天坑洼、雨天泥泞的情况,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最后三个村庄的修路工作也指日可待。

目前,安陵—菏泽,李八老—菏泽,大黄集—菏泽客车运输繁忙,沿线都建立了客车停车点。

基础设施建设

邮政电信

拥有邮政局一处,设在镇政府驻地。共有3个邮政投递员,开通了邮政物流、邮政储蓄等业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电信支局(中国网通)两个,固定电话已普及,用户达8000个。

建有移动通讯塔两座,联通通讯塔两座,移动电话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约有一万部。

商业贸易

供销社在80年代是全镇的商业主要机构,化肥农药及其他商品都由这一部门垄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供销社失去了在商业流通中的主导地位,到2000年破产,商业店铺被个人承包。

大黄集镇是牡丹区西南方商业交流中心,拥有较大规模超市3处,商业店铺600多家,各村有小门市部1—2处;理发照像馆20处,旅社10处,浴池6处。

全镇有大型集贸市场4处。大黄集镇是历史悠久的集市,逢农历一、六开市,人流量万人次;安陵集逢农历四、九开市,人流量万人次;毕寨集逢农历三、八开市,人流量7000余人次;李八老的露水集除刮风下雨天从不间断。

大黄集镇工商所坐落尖镇政府北300米处,院落一处,工作人员8名,负责全镇商业管理、企业注册等工作。

城乡建设、环保

大黄集镇驻地于2000年进行了一次规划,中心大街由原来的15米拓展到30米,并重新辅设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开挖了下水道。2005年又组建了清洁队伍,小城建设水准呈一定规模。

文化事业

一、科技

大黄集镇科协负责全镇的科技推广工作,全镇共有村级科技协会34个。

科学普及情况

1、每季度办一次科技带头人培训班,推广介绍新科技成果。

2、为每村订阅《农业知识》、《农村大众》等科普刑刊物。为每村开办了科普宣传栏一处,共34处。

3、大黄集镇文化站拥办公室1间,5个村有文化大院,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电影、戏曲为群众演出。

在新技术推广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仅此一项每年每户可节约600多元。

二、教育

大黄集镇教委坐落在镇政府北侧,院落一处,房屋9间,办公设施齐全,工作人员6名,负责全镇小学的管理工作。

学前教育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畴,多依附于学校,自负盈亏,3—6岁幼儿入园率为80%。

全镇共有定点小学6处,12个教学点。定点小学有:黄集中心小学、前张集小学、杨湖小学、安陵小学、毕寨小学、李八老小学。小学部共有60个教学班,在校生36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小学教师230人,学历达标率100%,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40%。学生人均占有面积3.91平方米,定点小学都有合乎要求的活动场地,仪器配备均达Ⅱ类标准,且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微机室、音、体、美器材及少先队活动室齐全,生均图书10.12册。整体布局合理,满足了各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大黄集镇初级中学坐落在镇驻地东100米处,环境幽雅,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7%,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3%,教师110人,学历达标率为99%,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32%,中学占地面积885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现拥有容纳2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四座,实验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一座。仪器室现有价值26万元的教学仪器,大大满足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的需求,图书室现有图书10000册,生均15.1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齐全,功能配套,有专门的音乐、美术活动室。微机室现有电脑80台,微机课是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四机一幕率先进入课堂。2005年毕业生430人,升入重点高中170人,普通高中80人,职业高中120人。由于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获“区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全镇中小学危房基本消除,校舍状况良好,保证了学生的生命安全。

镇农技术1处,村级技校30处,服务于30个行政村,为农民接受新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文化艺术

镇文化站站长1人,负责着全镇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指导工作。

地方戏曲主要有大平调二夹弦,毕寨村有一自发组织的剧团,每年都串乡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安陵有一民间响器班子,在黄河两岸都非常有名气。

书画是群众喜爱的艺术方式,每个村都有几位能写会画之士,黄集村的张瑞金先生的毛笔字在附近颇有名气。

织锦是农家妇女传统的纺织品,大部分村的部分群众还继续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品制作,产品深受城里人喜爱。

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有线电视也正逐步深入农村,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四、卫生

大黄集镇有防疫站一处,工作人员12名,负责全镇疫病防疫工作。日常工作是儿童防疫,防疫率达98%,在2003年非典防治工作中,防疫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村卫生室(所)42处,乡村医生69人,按照上级要求,所有医生都持证上岗,场所五十平方米,装饰、粉刷一新,卫生整洁,达到了目标要求。

全镇有中心卫生院一处,大黄集镇中心卫生院共有职工120人。是集全科医疗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一级甲等”医院,多次被市、区评为“文明单位”称号,该院拥有500MA电视胃肠监控系统、日本东芝320B超机、全自动洗胃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多功能生化分析仪、高频电刀等先进医疗设备。

五、体育

学生体育主要分为课堂体育、课余体育,中小学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每班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学习健身操、武术、各种球类和田径方面的锻炼,课余由学生自发组织搞些体育活动。镇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春、秋两次运动会,以检测和推动体育运动水平。

职工体育以球类为主。篮球、乒乓球是大学比较适合和喜欢的项目,每年镇政府都要组织几次各单位之间的友谊比赛,以丰富职工的文体生活。

群众体育主要体现在武述和棋类两方面。80年代每个村几乎都有传统武术队,象棋是群众普遍的文体活动,到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几人一簇走几盘。

群众娱乐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新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群众都要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荡秋千,几米高的架子,人在上面荡来荡去也非常惊险刺激,还有斗鸡、斗羊也是非常吸引人。

人民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观。

首先,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了,80年代群众大多数以土地为主,种粮糊口,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元,现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作物大面积发展,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达2万余人次,非农业收入的增加,使群众的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3380元。

其次,80年代,群众一日三餐以粮食为主,蔬菜很少见,肉、蛋只有年、节才能见到,现在一日三餐蔬菜常见,肉、蛋也成为家常便饭。群众再也不用发愁温饱问题,而且逐渐向多样化、精、细发展。

再次,群众变化最大的要数住房。80年代土坯房是主流,红砖蓝瓦的砖混房是极个别现象,如今,大部分住房都是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也不稀罕,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

最后,交通工具的变化也是从另一侧反映了群众的生活,80年代,自行车在农村也不算普及,达不到户均一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有的甚至三、四辆,机动三轮达到10人均一辆;摩托车是年轻人喜爱的交通工具,五人均一辆;私家轿车也开始在农村家庭里出现。

总之,反映人民生活发展变化是多样的,全镇每百人拥有电视机22台,冰箱1台、洗衣机23台、电话30部,也说明了这一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是普通百姓的奢望。

重大事件

2004年秋天,雷泽湖水库开工建设,“菏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是一项投资7亿元人民币的大工程,高速公路菏泽南出口距大黄集镇驻地仅2公里之遥,这里的交通条件可谓四通八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