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城桥 |
释义 | 名人名篇宣城桥 康志保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写景咏桥诗,题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作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从梁园到宣城,逗留了两年,遍游名胜古迹,写下了不少诗作名篇,这是其中之一。谢眺楼亦名北楼,为南齐时宣城太守谢眺所建。李白于一个晴空的傍晚,登临北楼,看到宣城景色如画:绕城而流的宛溪、句溪清澈如镜,建在宛溪上的凤凰桥、济川桥如同彩虹一般横卧在江面上;在感到秋日寒意时,深深地怀念着在诗歌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谢眺。 双桥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它因李白的名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扬四海。颐和园里“西堤六桥”中的“镜桥”,就是根据这一诗句取名的。 在宣州还有一座以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取名的单孔古石拱桥,名叫“桃源桥”。桥旁有古刹天宁寺,寺后为黄金山,山上多植桃树,每当春日来临之际,桃红夺目,芳草献翠。古刹前小桥流水,宛若步入桃花源里。清代诗人蒋宽写有一首《桃源桥晚步》诗:“春日江城暮,寒泉曲涧呜;人烟迷欲湿,渔火递微明。众鸟低云窦,初钟散晚城;年华催底事,长啸正含情。” 在宣城市境内的绩溪县城西有一座“来苏桥”,横跨于微水河上,因迎接苏轼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洵,以及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据传北宋元丰八年(1085),苏轼从海南岛远道来此,其弟苏辙当时为绩溪县令,就在这座桥头隆重迎接苏轼,因是大名鼎鼎的两位人物相会处,后人便称这座桥为“来苏桥”。清人赵继序有一首五言诗,记述了这段轶事佳话。诗云:“年年车马渡,人只记来苏;海外欣归止,中山急友于。闻名相倒履,览胜几提壶;千古清风在,长留水一隅。” 在盛产宣纸的泾县城东,有一座“幕山桥”,古为木桥。这里环境优美,风景诱人,山翠水碧,漫步其上,早观彩霞,晚赏明月。而宿居驿站的人,在鸡声茅店月、板桥人迹霜的时分,迎着红日踏上旅途,人在画中行,前路无限。明代诗人左顺有诗写道:“溪头残月晓苍苍,玉鉴光寒正渺茫;茅屋鸡声千里客,板桥人迹五更霜。疏钟欲断云林海,野色微分驿路长,回首东峰霞散彩,一轮红日上扶桑。” 旌德县溪镇的三溪桥,被称为是“千里皖南第二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全长149米,宽7米,地处要隘,气势恢宏,引人瞩目。明朝时有人写诗道:“寻源百折疑无路,隔水架桥别有天;置驿此间通上国,深春放舟乐天边。”在水隔、路断、行阻的情况下,桥的出现自然是别有天地,通往锦绣前程。 这座桥屡有修缮,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经过八年的整修后竣工,时为奉旨改编《二如亭群芳谱》植物谱志而闻名于世的旌德进士汪灏,由河南巡检任上特地赶来庆贺,并亲书一首《飞仙吟》:“七十二又虹,蛟龙不敢侵;泛绿分众涧,积翠临孤岭。春雨渔网静,秋霜人迹深;何当无凯觞,碎作飞仙吟。” 这首诗同样是赞颂了桥的功能,记述了因建桥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欢乐繁荣,自然是要相觞庆贺,吟诗作歌。《飞仙吟》诗也被雕刻成碑,置于桥头,永志纪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