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花枇杷 |
释义 | 大花枇杷又称山枇杷,为蔷薇科常绿乔木植物,高4-6米。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国内外均有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该种和南亚枇杷窄叶变型的区别,在于后者叶窄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深刻尖锐锯齿,花序短缩。大花枇杷主干端直,生长迅速,树形整齐美观,果味酸甜,可生食及酿酒,种子还可榨油,是观赏、食用兼备的优良庭园、绿化树种。 中文名称:大花枇杷 别称:山枇杷(江西、湖北、广西土名)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属:枇杷属 形态特征大花枇杷(学名:Eriobotrya cavaleriei (Lévl.) Rehd. )常绿乔木,高4-6米;小枝粗壮,棕黄色,无毛。叶片集生枝顶,长圆形、长圆披针形或长圆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2.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疏生内曲浅锐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无毛,下面近无毛,中脉在两面凸起,侧脉7-14对,网脉在下面显著;叶柄长1.5-4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顶生,直径9-12厘米;总花梗和花梗有稀疏棕色短柔毛;花梗粗壮,长3-10毫米;花直径1.5-2.5厘米;萼筒浅杯状,长3-5毫米,外面有稀疏棕色短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钝,沿边缘有棕色绒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8-10毫米,微缺,无毛;雄蕊20;长4-5毫米;花柱2-3,基部合生,长4毫米,中部以下有白色长柔毛,子房无毛。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1-1.5厘米,桔红色,肉质,具颗粒状突起,无毛或微有柔毛,顶端有反折宿存萼片。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 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植物栽培种实采集大花枇杷一般需15年才开花结实,其母树的结实有明显的大小年之分。种熟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这一时期应抓紧采集,采集太晚果实易被动物采食,无法收集。 采回后的果实,应堆沤3至5天,待果皮软化后进行处理。果实混沙搓去果肉,用清水洗净种子晾干,种子和沙按1∶3的比例混合均匀,层积贮藏。种子千粒重800克左右,每亩用种量30至35公斤。 整地播种苗圃地应选在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播种前需对圃地进行深挖,并用3%的生石灰进行消毒。苗床宽1.2米,床高20厘米,床面要细致平整,清除石块、杂草,边沟、步道要开直,沟底要平,不能积水。 3月上旬播种,播种可点播也可条播。点播的株行距为10×25厘米,条播行距30厘米,播种沟深8至10厘米。先在沟底放入已腐熟的饼肥,然后放一层5厘米厚的黄土盖住基肥后再播种。播后在种子上再覆盖一层2厘米厚的黄土,这样有利于减少苗间杂草,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最后盖一层稻草保湿。大花枇杷种子的发芽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播后约40天发芽出土,当幼苗30%出土后应及时揭开稻草。 田间管理大花枇杷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苗期管理较为容易。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拔除苗间杂草,除草后可施0.1%的尿素,以利于幼苗生长。 5至6月间,每隔10天左右要松土施肥一次,肥料以氮肥为主。7至8月,肥水中应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这时的肥水浓度应适度增加。如遇久晴不雨或高温土壤干燥时,应在早晚进行田间灌溉,以降低土壤温度,保证苗木正常生长。进入9月以后,停止施肥,以免苗木疯长,影响苗木木质化。此外,在每次施肥前,要清除圃内杂草,以减少杂草对土壤养分的消耗。 苗木移植大花枇杷小苗生长较快,一年生苗平均高80厘米,最高可达1米以上,平均地径0.6厘米,最粗1厘米。一年生苗即可出圃移植或用于造林。由于大花枇杷主根发达,侧根、须根少,苗木移植宜在春季苗木发芽前的2至3月份进行。为提高苗木的移植成活率,移栽时要剪掉大部分的侧枝及叶片,栽后要浇足定根水。培养大苗,可按株行距30×50厘米(第一年)、60×100厘米(第二年)进行定植。 病虫害防治大花枇杷苗期虫害较少,幼苗期有地老虎为害,可用鲜杂草50公斤喷5至10倍90%敌百虫原药,于傍晚撒在苗床上诱杀。 应用价值大花枇杷主干端直,生长迅速,树形整齐美观,枝叶茂密,树冠圆形。深秋,紫红色的老叶夹杂在绿叶丛中,甚是美观。果味酸甜,可生食及酿酒,种子还可榨油,是观赏、食用兼备的优良庭园、绿化树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