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肇南 |
释义 | 许肇南(1886—1960),字先甲,号石枬。贵州贵阳人。 1886年12月12日生于贵阳,4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谭氏抚育,在贵阳入私塾启蒙。塾师的严格教诲,使他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开始受到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四川读书期间,他曾与卢师缔(孙中山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时,卢为属下军长)等人相交,倾向民主革命,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05年,19岁的许肇南东渡日本,立志学习“科学救国”的本领。1908年又从日本转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深造,为贵州省第一位赴美留学生。1910年6月,许肇南回国投考公费留学资格,以总分五十八分四分之一的成绩与胡适等143名考生取得第二届清华公费生赴美深造,先入威斯康星大学攻电机工程,学成后获得该校学士学位及电气工程师职称。后又入哈佛大学攻读工业经济和经营管理。留美期间,他被留学生推选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又与杨铨、任鸿隽等共同发起,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哈佛大学即将毕业之际,许肇南到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所属的斯坎奈克塔底工厂实习。这家公司看中了他的才干,拟以重金聘任他为远东总买办。许予以婉言拒绝,打定主意学有成即归,报效祖国。1914年8月14日,胡适在日记中有以下记载: 许肇南(先甲)远道来访,连日倾谈极欢,肇南将回国,作诗送之: 秋风八月送残暑,天末忽逢故人许。 烹茶斗室集吾侣,高谈奕奕忘夜午。 评论人物屈指数,爽利似听蕉上雨。 明辨如闻老吏语:“君家汝南今再睹。 慷慨为我道出处,“不为良相为良贾。 愿得黄金堆作■(陈之左“阜”+乌),遍交天下之才諝。” (肇南昨书黄伯芹册子上云:“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天下美人名士。”) 自言“国危在贫霎,衣食不足士气沮。 室惟四壁尘生釜,饿莩未可任艰巨。 能令通国无空庾,自有深夜不闭户。 诸公肉食等狐鼠,吾曹少年国之主。 (君每言一国命脉在中等社会) 责人无已亦无取,宜崇令德慎所树。 愿集志力相夹辅,誓为宗国去陈腐。 (今夜同人有“社会改良会”之议,君倡之,和之者任叔永、梅觐庄、陈晋侯、杨杏佛、胡明复、胡适之也。) 譬如筑室先下础,纲领既具百目举。” 我闻君言如饮醑,投袂欲起为君舞。 君归且先建旗鼓,他日归来隶君部。 1914年,许肇南满载学习的收获返回祖国,恰逢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张謇不满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的作法,愤然南归,准备继续发展实业与教育事业,但又苦于无技术人才相助。恰此时许肇南回国,便前去拜见张謇,向他提出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建议,立即得到张謇同意。随后张謇出面向当时的冀、鲁、苏、浙四省当局筹得银洋四万元作为学校的开办费,校址暂设城北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1915年1月9日,许肇南被任命为校长;2月7日,学校分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招生;3月15日,学校正式开学,分正特、科,各班40人。这一年的10月23日,他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去书: 目下帝制运动极形活动。中华民国早变官国,其必有皇帝,宜也。时局危险,当局亦岂不知之?然爱国之心不敌其做皇帝与封侯拜相之瘾,故演成现时怪状。自我观之,招牌换后,一二在朝贤者必皆退隐。剥极之时,内乱且生。然能复兴否,殊未可必,以有日本乘我之危也。又值均势打破之时,国命如何,正不忍言。在理,以吾国现在人心社会,若不亡国,亦非天理。吾人一息尚存,亦努力造因而已。欲扬眉吐气,为强国之民,吾辈曾元庶得享此幸福。某为此言,非持悲观主义。某以为现在中国较前实有进步。特造孽太久,揆诸因果相寻之理,不易解脱耳。曾文正有言:“不问收获,且问耕耘。”某至今犹服膺此语。亦甚冀海外故人之“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也。 1915年至1921年在他任校长期间,克服种种困难,苦心孤诣,热心办学。他忠实地恪守张謇倡导的办学宗旨: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在他亲手制定的《设校旨趣》中,对于受聘的教员、就读的学生,都一一作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科学救国精神。 许肇南严以律己,事事率先垂范。常抱“持己则奋勉笃实为归,得人则以仁民爱物为志,师徒一堂,相为戒勉”的态度,注重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深受广大师生的尊重敬仰。后来在全国水利局年终论考成绩时,以“精心擘划,校规学风均称整饬,毕业生成才甚多”呈请大总统比照简任官例给奖,许肇南先后获得三至五等嘉禾勋章。 他还是民初革命文学社团“南社”的成员。柳亚子编的《南社社友姓氏录》载:“许肇南,字先甲,贵州贵阳人。入社书号为539。” “河海”成立之时,新文化运动已在北京发轫,由于“河海”的文化背景,《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得以在学校图书室公开陈列,为学生阅读新文化的读物提供了可能和方便。在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感召下,“河海”在南京率先成立了校友会(学生会、学生自治会)。张闻天来校后不久,即被选为校友会评议部评议,结识了比他高一级的时任校友部音乐部长的沈泽民,两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议论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等问题。沈泽民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弟弟,受哥哥影响,投身新文化运动。平时他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努力探索革命真理,一起议论“改造中国”的问题,萌发了献身于建设“光明中国”的意愿。张闻天在校期间就是《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文章猛烈地抨击了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他发表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社会问题》一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历史观,在观察剖析中国社会的现状之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办法,认为“现在最要紧的是铲除士大夫阶级”,亦即彻底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关于革命的动力,他认为应当是“劳农界人”(工人和农人)。他还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必须铲除士大夫阶级,然后实行普选的民主政治;第二步,实行共产主义,生产机关归社会所共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或“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文章最后,他全文转抄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光明的前途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张闻天所著《社会问题》一文,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张闻天因此成为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当时的“河海”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周都举行演讲会,演讲者可以是校外的社会名流,也可以是校内的各科教席。演讲的主题包罗万象,不局限于工程技术,有哲学、文学、艺术、风俗等等,可以是学科介绍,也可以是观感或漫谈。这种演讲对“河海”学生影响很大,一方面开拓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思维。“河海”创办之初没有中文教材,许肇南就提出完全用外文教材以济急需,得到各位教师的赞同。先后采用英文教材达40余种,教师授课也大都使用英文,“一时使国内工科高等学校采用外文教材成为风气”。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外语能力也迅速提高,给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于世界范围内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闻天1919年12月离开“河海”后开始从事新文化运动。1920年初,他就指出,“有系统地翻译欧美丛书”是当时提倡新思潮的重要工作之一,并认为即使是“整理国故”,也应该请不仅对国故有彻底研究,而且对西洋学说也十分了解,“有世界的眼光,有科学的见解”的人来做。他还指出翻译介绍国外学术思想必须消除三个弊端:“闭门造车”、“故为歧异”和“盲目的服从”,提出“译名的统一”的要求。这些成就的取得显然与张闻天在“河海”学习期间形成的外语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河海”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它在“五四”运动期间成为南京地区的中坚力量。5月13日,南京成立学界联合会,许肇南被公推为临时主席和参事长。在他的支持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广大师生始终站在反帝爱国斗争的前列。 1919年底,许肇南在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的同时,又肩负起了创建下关发电厂的重任,兼任厂长。为了兼顾学校与工厂的工作,许肇南还创设了校内电话和厂内电话,以争取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他选购了美商上海慎昌洋行美制的一台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一台水管式锅炉之后,免去了聘请外国专家的惯例,创建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安装、运转成功的火力发电厂,为我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开了先河。当年,许肇南设计的下关发电厂厂房,如今是下关发电厂修配车间用房。 许肇南1921年辞去“河海”校长后,又出任鄱阳煤矿矿长,后又任广东国立师范学校教授、广东省省长廖仲恺秘书、宜昌海关监督署监督。1927年后,许肇南深感当局政治腐败,他的“科学救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只能变为泡影,从此辞去一切职务,潜心研究起古文字学,写有《家学古获编》77卷、《中庸平义探》、《简鲟灵集——经篆论证》等多种著作,可惜均未印行。抗日战争初期困居北平,后辗转流亡到上海,过着“寓公”生活。解放前夕,许肇南谢绝了胡适邀请他同去台湾的请求,毅然留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许肇南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除了继续从事古文字的研究外,还积极参加了征集上海近百年史的史料工作,翻译了外国人编著的《上海史》一书部分篇章。 1960年12月26日许肇南病逝于上海,享年74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