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
释义 |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北部山地,距随州市65公里,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誉。山势由西向东,绵亘随州、宜城、枣阳、钟祥、京山5市县,盘基百里。 中文名: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所在地:湖北省北部山地 名誉:楚北天空第一峰 面积:330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1636米 景区简介概述为名山之属,为中原之枢,江汉之塞。作为风景名胜区,可以听听中国建筑学会郑志霄先生考察后的评语:“桂林的岩洞,庐山的凉爽,黄山的苍松,泰山的险峻等,大洪山兼而有之,而且大有超而过之!”景区内有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势雄伟,峰峦叠翠;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奇花异卉,漫山争艳,还有千年银杏和楠木、香果树、灯台树等数十种名贵树木,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大洪山属石灰岩地质,溶洞众多,学人题词曰:“群洞奇异冠天下”,足见百洞之绚丽多姿。让我们同来欣赏欣赏这玲珑剔透的溶洞吧。主峰宝珠峰周围已对外开放的溶洞,就有仙人洞、双门洞、黄岩洞、两王洞、小泉洞和娥皇洞等,洞廊高大奇特,雄伟壮观,钟乳悬挂,千姿百态,宛若迷宫。仙人洞以轩敞著笱,几个大厅可容纳万人;双门洞中的“莲花宝塔”,高达30米,塔向要十个人连手合抱,塔景纷呈,堪称“天下奇观”。 历史史籍记载,水洪山名泉72,原来最著名的就有18处:即黄龙池、白龙池、琵琶湖、新阳温泉、珍珠泉、智慧泉和万寿泉等。主峰顶峰的黄龙池,水质清澈醇酣,可供千人饮用而不涸。海拔850米的白龙池,澄泓2公顷,享有“鄂中瑶池”盛誉,为华中地区罕见。 景区内始建于唐代的洪山寺,曾是湖北的佛教胜地之一。区内还保存有“屈家岭”、“冷坡垭”等新古器文化遗址,绿林军起义的古战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明嘉靖皇帝之父陵墓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旧址等大理文物古迹。 大江山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之说,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绿水风景小区的度假村,别墅建筑古意盎然。幽泉修竹,千年银杏、舍利佛塔等景近在咫尺,与置身都市喧嚣判若两境。 大洪山绵延百里,其主峰位于随州、钟祥、京山三县交界之处,海拔1055米。大洪山山势巍峨高耸云霄,故有鄂北第一峰之称。作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只要到此一游,你就会被它挺拔险峻、秀美俊逸的气质所吸引。 大洪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山的东北侧,有一座唐代寺院,叫洪山寺。洪山寺在清末曾毁于战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随州市人民政府已投巨资修葺一新。在寺院前生长着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公元828年(唐太和年间)大洪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慈忍禅师所栽。现在此树高28米,直径为2.56米,堪称“楚北树王”。古银杏树东侧,有一座塔林,系明清两代洪山寺下院和尚的墓塔丛林,原有数十座,因其状如丛木相倚成林,又位于洪山寺东,故名“东塔丛林”。塔多毁于兵乱,现仅存通贤师塔,建于明成化年间。沿小路东行,有一处“石顶风冠”的景点,系由一块巨型尖顶石头和一丛高约七八米的黄杨木组成,其板伸延四面,状如皇后风冠。在大洪山,最引人注目的景点要数南侧的“剑石子”,相传古时此地还是一个湖泊,名叫“落湖”,湖中有十条龙修炼成神。唐宝历年间,慈忍祖师在此修建寺院。他唯恐龙神发怒水淹大洪山,祸及百姓,遂用宝剑劈堤放水,旱毙龙神,为民除害。在慈忍祖师劈剑之处,有一块高、长各约5丈,宽约丈许的巨石脱离山体,留下有一米宽的剑口;该石又被从中劈作两段,相映成趣,故又名“鸳鸯石”。穿过剑石,游人顿感凉风习习,鸟语花香,蜂飞蝶舞,闻之有流水潺潺之声。禁挨剑石之处,便是龙溪,一股细流飞流直下,形成一匹瀑布,瀑布下面是一口千古深潭,潭下巨石如牛,神秘莫测。在大洪山主峰宝珠峰的山腰,有一深不可测的溶洞,名叫两王洞,相传西汉末年,绿林起义领袖王匡、王凤在一次战败后,曾一度在此洞躲避。宝珠峰山脚下,是一小小的坪地,四周绿树成荫,古木参天,溪水环绕,山花烂漫,现已被随州市开发成为避暑山庄和度假村。在大洪山脚四周,错落排列着二十几座大小不一的自然溶洞,现已开发的有黄仙洞、罗汉洞、孟斯洞、仙人洞和双门洞。 大洪山还是一处革命胜地。抗战初期,李先念领导的鄂北抗日游击队就在这里成立,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师长在这里战斗、生活了近六年。在大洪山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目前保留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印刷厂等几十处革命遗址。 大洪山是一处供人休闲的山水驿站。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你可在水没坪探询入口不变村之迷,在千年古寨绿林寨访古,在鸳鸯溪漂流……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你的人间佳境。 景区历史地理位置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中北部,西临襄(阳)钟(祥)江汉谷地,东接溳水河谷丘陵,南连江汉水网平原,北与桐柏山遥相呼应。地处北纬31. 20,__31, 41..,东经112. 30,__113.30,之间,横跨随州、荆门两地三市区(曾都、钟祥、京山)方圆350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1987年5月,省政府批准大洪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以随州洪山寺及洪山河、赵泉河流域为主体,北至三眼泉、白云寺;东至观音岩;南至京山县厂河及许家寨;西南至钟祥市客店、袁台、朝阳店、龙王泉。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33公里,呈三角形分布,总面积350平方公里。1988年8月1 日,国务院批准大洪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5月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第四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0月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1985年10月,随州市成立了大洪山风景区开发筹备组,对大洪山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论证,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为开发大洪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加强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加快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1987年9月随州市人民政府建立了长岗镇,1988年2月,原随州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原长岗镇人民政府一套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4月,为了加快大洪山旅游开发步伐,整合大洪山旅游资源,打造成大洪山旅游品牌,地级随州市委、市政府适时作出重大决策,批准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管委会下设“一办三局”即:管委会办公室;景区管理局(加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局)、农村工作局(与长岗镇人民政府合署)、财政局。随后根据工作需要,相继成立了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林业局。 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版图面积23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30万亩,天然林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24312亩,内与曾都区洪山、三里岗等乡镇相邻,外与钟祥、京山等县(市)接壤。 规划根据1996年3月建设部批复的总体规划,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面积为305平方公里,其中:该区境内127平方公里。大洪山主峰——宝珠峰座落于该区境内,海拔1055米。根据规划,境内有开发价值的景点73处,其中 A级景点21处,B级景点25处,C级景点27处,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景物3400多个。景点性质分为地质(溶洞)、山石、植被、气象、瀑泉(河湖)、人文等六大类。其基本特点是:山青林密、水秀洞丽、自然朴实、奥幽野趣、清静凉爽,具有观光游览、避暑度假、垂钓游泳、健身疗养、赏雪写生、科学考察等多种功能。 景区特色特色一大洪山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3月---10月份,这也是大洪山的旅游旺季。大洪山四季色 神奇多变,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云中大洪山”、“雨中大洪山”、“雾中大洪山”、“雪中大洪山”。春季万物初醒,山花烂漫,迎春花、樱桃花、杜鹃花、桃花……依序而开,是踏青的好去处;夏季清泉飞瀑,山风拂拂,凉意顿生,、是避暑的胜地。真是“江城七月苦炎晖,潇洒山涧夹纩时”。游客在宝珠峰上可以观日出、赏夕阳、眺群山。秋季层林尽染,枫树披“红装”,栎树、银杏换“黄衣”。野菊一丛丛、一簇簇、黄橙橙、金灿灿的散满山坡崖畔。到处野果累累,取之不尽。冬季瑞雪纷飞时,雪压青松,玉树琼脂枝,到处白雪皑皑。正如诗中所形容的“千峰耸峙白云隈,积雪经春未肯开”。 大洪山不仅是休闲度假胜地,也是长寿之地。 特色二大洪山地处鄂中北,海拔1055米,虽高比不过神农架、大别山、武当山,但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周围都是平原,从平原到山顶的垂直高度近1000米,这在全省独树一帜,可与泰山相媲美。 大洪山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由于空气中富含氧离子,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0.6℃~15.3℃,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气压1000.9毫米汞柱,日照总辐射量为107.9千卡/cm2,年均风速1.8m/秒,具有十分优越的生存条件。大洪山史志有“苍松翠柏长生地,绿水青山古洞天”的记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洪山周边乡镇长寿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大洪山南麓有个长寿镇,该地长寿人数居全国第二。 特色三大洪山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大洪山志>>记载的药材就有131种,据当地常上山的农民讲,大洪山可采到700多种药材。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类药物共达450多种。 现收录中药材444种,除少数药材因尚未载入药典而用本地土名外,多数药名以〈〈中药大辞典〉〉为准。 特色四在千湖之省———湖北的风景名胜区中,若论植物的品种、数量和珍贵性,当数位于随州市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流传有“ 楚北天空第一峰”之称的大洪山一年四季树木葱郁、花团锦簇,加上山中与山外的气温始终相差3℃—5℃,形成了天然的冬暖夏凉,因此,无论是哪个季节进山,展现在游人面前的都是春天般的美色。 特色五大洪山的树,多为三楚大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树种,品种多达75科300余种。在这300余种树木中,有落叶乔木、灌木,更有四季长青的松、柏、竹、茶、棕榈等常绿树种,而且常绿树种占了主调,你说那山那水如何不四季常青? 大洪山的树,不仅品种众多、四季繁茂,而且多有珍贵树种。植物调查表明,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在全国的遗存只有寥若晨星的少数群落。而随州的数千株千年银杏树则主要集中在大洪山区。在山中的盆地———落湖,有一株岁在千年之上的古老银杏树,树高30余米,树干周长7人围抱尚不可及。它树冠盈亩,亭亭玉立,枝叶繁茂,被称为大洪山的树魂,还被誉为“中华银杏之王”。 挺拔傲岸的银杏树群以其千百年来汲取的天地之精华为大洪山增添着潇洒倜傥的风韵,也使大洪山赢得了“植物宝库”、“植物博物馆”的美称。然而,在大洪山的怀抱中,银杏还不是最为珍贵的树种,当人们在大洪山见到更为珍稀的树种———香果树时,那种惊喜之情真真是难以抑制。在植物学家的眼里,香果树是比银杏树更为古老的树种,更是植物的“活化石”,当然遗存也更少。据专家们透露,在我国,目前仅仅在大洪山和张家界等地尚能一睹香果树的“芳颜” 。 特色六大洪山的花草,较之树木,则更为繁盛,据初步统计,种类多达100多科600 余种。1986年,随州市中药材公司的两名技术员进山考察,发现的可入药的花草,就有300余种。 大洪山的600余种花草四时竞秀,蕾蕾叶叶惹人怜爱。当春韵撩动的时候,大洪山中先是腊梅报春,接着是粉红的杏花、雪白的李花、灿灿的桃花纷纷舒展着娇嫩的花蕊……而漫山的红杜鹃、满树满树的石榴花、玉兰花、盈池的荷花,则把大洪山的春与夏连到了一起。大洪山的秋花似乎要与春景媲艳,在和煦的微风中,不停地摇曳着另外一番醉人的风情:金灿灿的野菊花开了,红灿灿的野百合笑了,枫叶“丰满”得红了脸———大洪山的红叶红艳欲滴,虽说名气不及北京西山红叶,但那阵势却也染人心扉,直叫游客生出几分爱意。不必担心冬天大洪山没有花事。冬日到大洪山去看看吧,若是雪后初晴,远远地你可看见片片白云倘佯于万绿丛中,若即若离好不缠绵,近看方知那是痴情于大洪山的雪花儿。若是无雪的冬日,大洪山上“绿树银花”,又有一种别样的情致,银白银白的山茶花,一簇簇、一片片,真真切切地灿如云霞。 景区景点大洪山主峰虽在随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属钟祥和京山,这两个地方均开发较早较著,更有显陵、黄仙洞和空山洞、鸳鸯溪拉动游客,而对随州境内的景观人们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大洪山主体部分处在未开发或尚开发的状态。20年前大洪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随州便成立了开发筹备组,制定了初步规划,但是各项工作“滞后”。可以说,在别的地方因开发过度而要大量拆除宾馆建筑的时候,随州的“滞后”是值得庆幸的,保留了尚处原始的大洪山。 主峰介绍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宝珠峰顶,看到“汉东地阔无双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黄龙池也面目全非,于沧桑中引发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档次还在于它的人文渊薮,也就是文化厚度,从这一点上说,大洪山至少应该列入全国十强。 “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厉国故都厉山镇,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耕耨之乡,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证。《尚书》记载,(舜)“帝初耕于厉山往于田”,舜帝遗迹在随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说的季梁是我国第一个“重民轻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故随国城东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灿烂的当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多项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正如登九宫山而思闯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绿林起义。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也是楚人发动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凤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过更始政权;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枣阳人刘秀加入了绿林军。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明玉珍,起兵于大洪山下青林寨,他于1363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后裔现在广布于朝鲜半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捻军王聪儿都在大洪山鏖战过。清末闹太平天国起义,长岗镇庹家人赵邦璧以大洪山为根据地,曾被推为“后宋”皇帝,发行铁币“后宋通宝”。赵邦璧搞得满清政府非常头疼,以至对随州籍生员“暗踏十科”,人才相当长时间无出头之日。因此,大洪山为圣人之乡,也是帝王之乡。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历史上颇负盛名,还在于它是佛教丛林。唐代和尚善信(后名慈忍)逢随即止,遇湖即住,于宝历二年到达大洪山,山主张武陵因感谢他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为他建庙。从此大洪山佛教兴盛,陆续建寺庙26处。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于真宗咸平五年往天竺取经,从天水出发,经过39国,凡13年后回到开封,受到真宗皇帝亲迎。这位被称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后来圆寂于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间金兵南侵,大洪山灵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武昌洪山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即始于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记载:“江夏洪山旧曰东山山下有宝通寺山半有宝通当为邑之巨观唐宝历时随州大洪山释慈忍祷雨断足宋末随数被兵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其众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绍圣元年,为照顾山上的年长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寿禅院。如今该院得到大规模新建,古意全失,仅门口立有五通石碑见证沧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别立于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绝迹,这几块碑随便放着,根本就不当回事,是否因为大洪山古迹太多? 无独有偶,离禅院不远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级砖塔,荒芜多时,也无任何保护迹象。细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龙集丙申岁”字样,正是500多年前汉水改道时期,大洪山这一古塔与汉口的建城之史年岁相当,真乃随州与武汉又一缘份矣。生于汉口的我,不禁向这斜阳中的砖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这样的山,它似乎特别适合武汉人来。来朝拜武昌宝通禅寺的祖寺,来朝拜跟汉口同寿的祖先!它要告诉人们,大洪山应有尽有、尽善尽美,不必舍近求远去其他所谓名山。因为大洪山诸水的灌注,即使将来丹江以上“南水北调”之后,汉水仍然会浩荡清澈,那么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故园。 洪山寺大洪山山连山山山相连,洪山寺寺接寺寺寺连接,“精舍状观天下”,为佛教圣地。据《大洪山志》记载,除洪山寺上院(灵峰寺)和下院(万寿禅院)外,自唐以后陆续在以主峰(宝珠峰)为中心的大洪山崇山峻岭中还建有寺庙26座,它们是:四圣庵、吉祥庵、广德寺、回龙寺、雨台寺、望湖寺、妙济寺、泉兴寺、东白云寺、观音寺、华严寺、太极庵、圣泉寺、莲台寺、千佛寺、太阳寺、查山寺、黄龙寺、宝峰寺、香云寺、南岳庙、东岳庙、三圣庵、李家庙、西白云寺、高峰寺。诸寺院逸韵鸣佩与霄钟合弦,众僧人妙语诵经共神梵分音。播荫四空朗照八极,撒祥九天烛明三界,整个大洪山麓禅院香散六珠钟声响彻群峰,佛寺华飘五色经韵播瑞崇岭。由此可见:大洪山区内寺院星罗棋布,香客信士络绎不绝,晨钟暮鼓彼落此起,在湖北首屈一指,与位于湖北省西北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遥相抗衡。 洪山禅寺分上下两院,位于宝珠峰顶的上院史称“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楚天望刹”;位于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或“万寿寺”。洪山禅寺是它们的俗名,也是后人对上下两院的统称。 上院奇峰寺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下院万寿禅院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1097年)。 洪山禅寺是禅宗南宗慧能一系发展成的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之中的曹洞宗发祥地之一,在佛教界享有盛誉。特别是达摩祖师第十五代弟子报恩禅师(公元1058年—1111年)住持大洪山十方禅院期间,“著有《语录》三卷,集《曹洞宗派》录三卷,授《菩提心戒》仪文一卷并传于世”,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宝库。这些经典对海外佛教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1984年9月和2000年9月,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学者、专家两次到随州大洪山寻根访师,并由日本带来有关洪山古寺的珍贵史料。由此可见,大洪山的佛教在海外也饮誉甚广。目前,在日本曹洞宗尊日僧道元为太祖。道元(公元1163年—1228年)于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由日本来华,在天童山受戒。回日后建永平寺(今日本福田县)和以后建的总持寺(在今日本横滨市)为日曹洞宗祖庭。永平和总持二寺便为日本佛教界曹洞宗本山。 据《大洪山志》记载,历代宗师多为大德高僧。唐代和尚善信,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王氏子,受度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契心印于马祖教,为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他云游到五台山,五台山长老告诉他:“你的缘份在南方,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善信手持锡杖一路南来,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秋到达随州大湖山(即大洪山)。这年正值大旱,方圆百里,稻田龟裂,禾苗焦蔫,山主张武陵带众乡人准备杀猪宰羊,向龙神求雨,善信劝张武陵不要杀生,表示自己愿意舍身代牲求雨,三日内必有甘雨。他登上山北崖向龙神祈祷,三日内果然雷雨大作,解除了数百里内旱灾,这年庄稼大丰收。张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并为善信和尚在求雨处修建了寺宇,又让自己的十个儿子作善信和尚的护法。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5月29日,善信坐化前,还记着曾向龙神许下以身代牲的诺言,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以祭龙神。奇怪的是双足割断后,白液滂流,很快又停止了。双足留镇山门,肉色久而不变。后人传为镇寺之宝——“佛足”这舍身为民的动人故事上奏皇帝,唐文宗李昂赐名善信“慈忍大师”法号。御书院额“幽济”。以后在此祈雨累有奇验,皇上又累加寺号,赐名“灵济”。并将殿中12尊神像封爵为王、公、侯等职。自此,洪山禅寺名扬四方,寺院香火逐渐兴盛起来,邻近郡县的善男信女进香不断,各朝皇帝多有赐额。 后晋天福年(公元939年),高祖皇帝石敬瑭赐名“奇峰寺”。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皇帝赵煦诏命达摩祖师第十五代弟子河南嵩山少林寺僧报恩禅师为大洪山十方禅院住持。据报恩禅师塔铭文载:皇帝诏曰“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院,人谓大洪基构甚大而荒废已久非有道德服人不可以兴起”。由此而知,在北宋年间洪山禅寺这块佛教丛林已具相当规模。 报恩禅师主持大洪山十方禅院期间,把山顶(即现宝珠峰)推平,将荒废的殿堂重新修复、扩建,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剌使张商英为之作记。 在报恩禅师恢复扩建山顶的上院同时,为了照顾山上年长的僧人,便在山南的大湖边(现今复修的寺院处)建起寺院,取名为“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禅院”。元朝后改名“万寿禅院”或“万寿禅寺”。北宋政和五年曾扩建,有僧人500多名,为此院的鼎盛时期。明朝正统年间又增建殿阁,不久遭火灾。明嘉靖初复建天王殿及方丈室,后遭兵燹。清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几位方丈向州牧请求置田亩,万寿禅院重振香火。 山顶的上院灵济寺在报恩禅师圆寂后,接替他的住持禅师也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五代弟子芙蓉道楷(1043年——1118年),在道楷主持洪山禅禅寺期间,是曹洞宗发祥大振之时。其后又因战乱,上下两院遭到破坏,僧人逃散。直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院宇得到复修,僧众返回达到700余人,灵济寺又次复兴。 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金兵南侵,随州成为主要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为保护洪山禅寺镇寺之宝“佛足”、僧众和经文,将洪山禅寺部分僧人及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禅寺(即现今武昌洪山宝通寺)。易东山名为“小洪山”。以纪念寺宇的发祥地。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特请“佛足”随军,以鼓舞三军将士学习慈忍大师舍身忘我精神,为消灭南宋王朝,建立大元王朝舍身忘我而战。他做皇帝后,一次夜间梦见慈忍大师请求将双足送回故里。忽必烈即派钦差大臣专程护送佛足回武昌洪山禅寺,南下途中,听士兵们说佛足越抬越重,当他们行至河南许昌丈地堡时,佛足沉重无比,抬挪不动,钦差大臣派人飞报元世祖,元世祖旨令就地建寺供奉,并将当地的地名也改为洪山。这双佛足后来在兵荒马乱中被寺内和尚带走,因年代久远,最后下落何处无以考证。 忽必烈为了纪念慈忍和尚,诏令武昌洪山禅寺,在寺内后山建“灵济”塔。(“灵济”为唐文宗赐加的寺号)。 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山顶的上院已破烂不堪。一百四十六年后,到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川僧人广祥、广吉自五台山挂锡到大洪山,重振大洪山禅寺院,经过二十一年的努力,直到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才得落成,建有大佛殿、祖师殿、钟鼓楼、护法伽蓝殿、左右方丈室,灵峰寺又现昔日盛容。明思宗朱由检皇帝赐其匾额“楚天望刹”。 清朝嘉庆初(公元1796年——1798年),山顶的上院又得以重修,灵峰寺的香火又得兴旺。 公元1931年以后,由于国内战乱不断,大洪山区很多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洪山禅寺上院也难幸免。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又被摧毁,僧人散游。至今在山顶残存有清朝湖广兵马道陈维舟题的一幅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在洪山禅寺下院(十方万寿禅院)旧址处还竖有宋、元、明、清四朝大块古石碑五块,僧人曾在寺东西侧辟有塔林两处,东塔林还有古塔一座和造型精美的多座寺僧塔。 古时,洪山禅寺名驰华夏,誉蜚海外,这里不仅是名山名寺,而历代宗师中大德高僧也层出不穷,无论是开山祖师慈忍大师,还是重振香火的报恩禅师,都是当时佛教界的佼佼者。 唐代大德高僧玄奘是我国第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僧人,而我国第二个去西天取经的僧人便是洪山禅寺善洪和尚(襄阳鹫岭沙门)。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他自洪山禅寺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取佛经及佛牙、舍利。自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永宁寨出国,历经39国,入尸毗国,得佛牙5枚,佛舍利50粒和佛经。途经大小雪山75座,江河深不见底者大小35渡,餐风露宿更不须说,用了13年的时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返回京城(今河南开封),宋真宗皇帝赵恒到便殿亲自迎接,并赐紫衣银绢。善洪不恋京城舒适的生活环境,告别皇上,回到洪山禅寺。善洪回到大洪山后病逝,同佛牙、舍利并葬于大洪山。具体葬于何处尚待考证。洪山寺院在历史上几兴几落,古建筑最后一次毁于清末。 1995年,随州市政府批准复建和开放洪山禅寺。于1996年破土动工,历经十年的艰苦岁月,终于在2005年9月初9日,洪山寺院落成,正式开光,千年古寺,佛光再现。现今复建的洪山禅寺,建有山门,二十护法神廊、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客堂、藏金阁、僧人斋房、流通处等房屋近百间,洪山禅寺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呈现在大洪山景区的万顷绿波之中。 复建的洪山禅寺在大洪山万寿禅院旧址上。此地正处在九龙拱拜、群山环抱之中。左“青龙”逶迤腾绿浪;右“白虎”伏首聆禅机;北“宝珠”峻峰抵天,复穷岭以排空;南剑口飞瀑悬挂,洒甘露而喷珠。新院宇飞檐斗拱辉增日月,碧精舍红墙金瓦光烁云天。 宝珠峰是大洪山脉主峰,海拔高程1055米,气势雄峻。山体由火成辉绿岩和变质砂岩构成。唐朝时期,山顶建有庞大的寺院。山顶由三峰连为一体,东北有鼓楼峰,东南有钟楼峰,西北有舍身崖。三峰居中有一片浅凹地。这里有一泉曰“黄龙池”,是一基岩裂隙泉,水质清醇甘爽,终年不涸。古时有一僧人自豪地对人说:“山高者,莫若我院大;院大者,莫若我山高;山高且院大者,莫若我院中清泉也!” 唐、宋、明、清,这里一直是佛教的圣地,也是洪山寺的正殿。山上有殿堂百余间,金饰佛像,阁藏满经,香火不断,馨鼓常鸣。明代王钺在《金刚坡望大洪山寺》诗中描述道:“扪萝攀石扣禅关,五月阴寒雪满山。遥听云端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间。”由此可见当年的盛况。清代湖广兵马道陈维舟见到这巍巍屹立主峰的寺院后,题下了下幅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这可算是极高的赞美之词。至今这幅楹联仍镶嵌在一间房屋的大门上,字迹依稀可见。 据清康熙内府大洪山全图所绘,原山顶修有寨墙,山门前有三个巨釜。有副楹联描绘说:“门前巨釜烹明月,山外悬钩钓白龙”。它生动地勾画出明月下釜中的景色。1958年三个巨釜被毁,如今只剩下一点釜底。 以前,山上还有一祖塔,葬有宋报恩禅师。塔后有修竹数十根,茂密的生于石上,经数百年不凋,今已无踪影。 昔日的佛教圣地虽已绝迹(目前寺院复建工程正在筹备之中),但仍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景点。在这里可欣赏到“横亘西南压万峰”,“踏破白云山外山”的胜景。电视转播台在山上建有招待所,游人可在此观日出,赏夕阳,看云海。夏季更是避暑的胜地,真有“江城七月苦炎晖,萧洒山间夹纩时。” 千年古银杏在洪山禅寺下院前,有一棵千年银杏树,传说是建寺院时(约公元1094年左右)和尚栽种的。树高近30米,树杆粗围8.2米,直径2.61米,冠幅荫笼半亩余,五人环抱树腰还需多加一手。此树真可谓根深须广,枝繁叶茂,每逢金秋时节,银杏树四周层林尽染,一片红枫,唯千年银杏,满树叶片金黄,鲜艳夺目,极为壮观,似一尊顶天立地的金身大佛,耸立云汉。这棵参天银杏是雄枝,不结果实,它历经沧桑之所以能幸存下来,因传说此树压住了龙眼(因洪山禅寺下院正建在九龙下海的九条龙头处),如果砍掉此树,九龙将掀起狂涛巨浪,大洪山一带就会变成汪洋大海,故千百年无人敢动它一根“毫毛”。 在它的周围还有五棵百年以上的雌性银杏树,长年果实累累,人称“五女拜寿”。 白龙池古称南池,位于宝珠峰、斋公岩、唤狗山三峰之间,海拔高程840米,湖面20700平方米,水深3米,水质优良,终年不涸,为富水源流。过去这里曾立有一碑,上刻有“苍松翠柏长生地,绿水青山古洞天”。横额“保祐一方”。 据《随州志》云: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尝梦身化为龙,浴于斯池,醒犹自见其尾于床上,故谈圃言獬是龙精。”因郑獬在此隐居,帮又取名白龙池。至今在池西500米处,尚有郑獬读书处——状元塔和郑獬墓。 民间传说,池中有条白龙已修炼成仙。善易和尚在洪山顶要建99间殿宇,需要大量杉树,人们四处砍伐也难凑够数。白龙变成一青年上山看到这般情景,晚上托梦给善庆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庆早上起来远眺白龙池,果有一根根杉木从池中升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抬,由于木匠算错了账,还有一根留在池中没要。等他想要时,池中那根再也出不来了。故有此池“东连大海水,西通嘉陵江”之说。据说在大雾及阴雨天,还能看到池中有根杉木的影子。其实,现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一根,而是一排排、一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随县林业局在此建立林场,引进大量的华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满山松杉比比皆是,当年的传说早已变为现实,人们盖房再也不需白龙池供料。 这里地形开阔,植被繁茂,群山环抱,真有“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意境。风平浪静时,朵朵白云悄悄来这里窥视自己的容貌。有风飒然而至时,湖面碧波皴皴,银波细细,水中倒影的山林和岸边摇摇曳曳的芦苇起舞。夏日戛然的鸟声,嚖嚖的蝉鸣为之伴唱,幽邃的穹谷一下子活跃起来,给人带来一种优雅素静而又饱含勃勃生机之感。 桥河古道从白龙池至洪山寺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山谷古道,这一段河谷称桥河。溪流入京山县境内的大富水,注入汉江。这里山随水转,水绕山行,澄碧清澈,瀑潭密布,树木参天,怪石嶙峋,是大洪山奥幽野趣的缩影之一,也是欣赏7000万年前地球发生地壳造山运动留下杰作的佳处。 从灵官垭南坡顺沟而下,走过一片开阔的萋萋草地,浓绿密荫扑面而来。两山夹峙,河床比降剧增,溪流沿着阶梯般的巉岩而下,形成一叠又一叠的飞瀑,带着哗哗韵响,呼呼腾腾,你追我赶。有时急流像溜滑梯一般,在那黑黝黝生铁铸就般的石头上擦拭而过,伴着冷冷的清韵,如织机的经线,根根注入小潭,揉成团团卷卷,接着又整理成一条条素绢,一匹匹绫带,白亮亮、光闪闪拉向幽林深处。在这里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景,却能使游人体会到“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的佳境。夏日坐在这溪中小憩,赤足下溪戏耍,那真是有“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的意境。 在这山谷中还有一座石桥,原来是两块一丈多长的石条架起来的,不知何年有块石条断塌。从那风化的痕迹中足能证实它历史悠久。据传说,当年绿林军大营扎在大洪山主峰一带时,这条山谷是将士们进出大洪山腹地及登主峰军事要地的要道。唐朝以后,因主峰山顶建起寺院,这条山沟便成了“神道”。至今,用石板砌成的古道仍保留着原样。另传闻,李自成、王聪儿等农民起义军和贺龙元帅都曾涉足此桥。 石桥还是一处优美的景点,从下游迭瀑中望去,小桥流水,乱石一线,凝绿聚翠,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是一幅难得的画面。 顺石桥而下一公里处,有片杂木林,树木种类甚多,可算得上是森林公园。在这一带既可以找到楠木、香果树、椴木、枫树等观赏树,又可采得何首乌、杜仲、重楼等药材,到此一游能获得不少的植物知识。 在山沟出口处还有一景。沟边有两块石头,从上游居高临下看,巨石像龟背,小石似龟头,有从山脚钻出溪流逃走之势。 剑口是大自然镶嵌在绿水村的一颗娟秀的明珠。它将陡峭的巉岩,飞泻的瀑布,横卧的乱石,苍劲的青松溶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布局得当、紧凑清秀的山水画。 剑口怎样形成,当然只能从地质学角度去解释。而民间却赋于它一种神话的色彩。一说剑口上游原是一片大湖,湖中有二龙相斗,山崩地裂,剑口便成。另一说慈忍大师见九龙常作怪,把洪山农田淹没不少,便请来祖师爷挥剑劈开山石,湖水从此倾泻一尽,九条龙便化作如今的九道山梁。“九龙下海”的景点之名由此而来。 剑口山崖对峙,南岩迎朝霞,东壁送夕阳,轮番披红妆。有一处两块巨石紧锁,如刀削斧劈,形成一线天。这便是传说祖师爷试剑的地方。 洪山河的激流在上游峡谷中跳跃、奔腾,似乎已精疲力竭,经过一段田野短暂地挽留歇息,在剑口同另两支涓流汇合,积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毫不犹豫地冲下悬崖,似一条白龙直奔汉水。这瀑布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在这悬崖峭壁之中,浓荫迭翠之间显得更加粗犷,充满了一种桀骜不驯的生气和力量。丰水期间,水花飞溅,沸沸扬扬,盖起一层轻纱,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甚为壮丽。盛夏时节,山风习习,水声隆隆,芳草如茵,蝉鸣雀跃,更显得林愈静,山更幽。溪边小憩,顿感凉意自生。 这里满沟乱石参差,迭迭磊磊,有的安如磐石;有的孤傲兀立;有的“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有的经年累月地被冲刷、被磨砺,显露出五彩的花纹,光亮夺目。 穹谷中、峭壁上的树木也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启迪和美的遐想。那高耸在巉岩上的松树苍劲挺拔,正如郑板桥吟道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东面峭壁石缝中,有棵水桶般粗的椴木下半部树干被挤得无容身之地,但它决不屈服、退让,倔强地与岩石抗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真令人惊叹生命的伟大与顽强。还有一棵椴树与榔榆树手挽手,肩并肩,象一对情侣紧紧拥抱着,树根将巨石推开一道道裂缝,扎进没有一粒土壤的石壁里。这也许是一种“爱情”的力量,或者说是团结的象征。如果授于他们大力士的金牌,真当之无愧。 初看这里的万物,似乎充满了一种竞争的味道,互不相让,沸反盈天。其实,它们交相辉映,有柔有刚,有进有让。和谐中,阳刚有度,温柔有限,默然配合,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势,这种生态的平衡是人工难以协调的。剑口就是在这种平衡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赋有哲理的情趣。 皮夹河位于小泉湾下游的皮夹河,是一处具有原始美、野性美的景点。这里古树苍劲,老藤攀缘,草叶华滋,磐石横卧,急流飞瀑,显得十分幽深。一根根粗壮的藤萝缠绕在古杨树之间,或垂挂、或横跨、或高攀、或紧缠枝桠,显得它们之间是那样的亲密,真有同生共死之情。 这里有一块巨石断面上的植物化石最为珍贵。一根根树木的年轮十分明显。它为考察大洪山古代地理状况和环境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 树的年轮对考察一个时期的气候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对中国五千年气候演变的论断,就是从古柏的年轮里获得验证的。 1920年,道格拉斯发现树的年轮宽窄变化存在着11年周期,原来是太阳活动周期通过影响地球气候的反映。 年轮既可“观天”,更能“察地”,由年轮的变窄和颜色的加深,可查记古地震的发生。从冻伤年轮的时间,能追溯火山喷发的时间。 皮夹河这块巨大的植物化石对科学的考察作用,有待科学家们作进一步研究。 石和尚榔头寨是一处石景丰富的游览地。这一带有的怪石峥嵘,似盆景、似兽、似雄鹰、似凯旋门;有的巨石高耸,岌岌可危;有的穹石林立,形态各异,“独拔群峰外”。烟雨茫苍苍之际,欣赏起来更有意境。 此处最有特色的要算那耸立于山脊上的一块巨石。它孤零零,毫无依托,基底是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面是由几块断层明显的巨石垒叠而成,似人工堆砌一般,高约10余米。远远望去,像一座半身人像,双手合掌,如一位虔诚的和尚席地而坐,故取名石和尚。人们还编了一些有趣的传说 。这块巨石是如何形成的?有待专家们研究。 黄仙洞有亚洲第一之美誉,是国内外溶洞景观中极为罕见的,集地下暗河、沉积景观和岩溶地貌等各种地质奇观于一体的溶洞景观。洞中2万多平方米的云盆“瑶池”,堪称世界之最、洞中拥有四个世界级景观,十多个国家级景观, 山中有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洞。全长2500多米的洞中溪流、瀑布、地下暗河、钟乳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交相辉映,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恍如进入一个魔幻的世界。 娘娘寨被广大游客公认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青山碧水、树木苍翠、清流小溪,从神仙洞府而出,眼前豁然开朗,仿佛忽然踏入了人间仙境。这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景区的核心景点——娘娘寨。这里四周群山环抱,与世隔绝。这里风景秀美, 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人口自然不变。据可靠资料反映,数百年来,这里二十几户人家,无论生老嫁娶,人口一直维持在八十余口, 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此不得其解,成为千古之谜。这里更是被权威专家评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世外桃源”、 “20世纪末中国最有价值的重大地理发现之一”。 大口原始森林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的一部分, 因“大口小口,清泉涌出”的山泉而得名,是江汉平原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生物区系丰富,种属繁多,拥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这里不仅有着参天的古木、遍布的溪流,更有道教祖师张三丰修道成家的云台观和撩脚山等名胜,有九级天溪瀑布的奇特景观,有鹰子洞的蘑菇状瀑布群的秀色,以及万千彩色蝴蝶,在此争奇斗艳的蝴蝶谷。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珍禽异兽、古洞飞瀑于一体,令人目不暇接! 两王洞可算群洞中的姣姣者,主要特色是景点集中,色彩丰富,敲击石幔,珠圆玉润,属于一种响石洞。 此洞位于斋公岩东南面,海拔860米,洞长870米,共有4厅。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匡、王凤曾在此一带屯兵而得名。 两王洞因岩性、构造、水流及地壳运动等复杂因素而形成迷宫形洞穴。这里洞连洞,洞复洞,洞洞有景;上有景,下有景,处处有景。进入第一厅,有个较大的空间,厅顶石幔如珠帘高悬。堂内有似观音打坐的莲台和形似各种神态的佛像。 第二厅称之罗汉堂。此厅以石柱高大,石笋众多,边石堤坝瑰丽而引人注目。厅中央有一数人合围的大石笋,高50余米,顶天立地,周围数十根细如杯口的小石柱竞相争立,众多的顶部圆滑的大小石笋林立,形似八百罗汉。有的“面目清秀,气质文雅”;有的“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有的“敦敦实实,神采奕奕”;有的“老态龙踵,萎靡不振”;有的“须眉交白,凝神沉思”;有的挤在一起,似窃窃私语……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观察力,为各种形态的石笋起出更多的名字。 第三厅有一奇景,一个似银龟的石钟乳高踞一坎上,背为“片片鱼鳞”组成,其间自然点缀着如透明的宝石,真巧夺天工。“龟”旁有根石笋,顶部有一碗口大小的“银灯”,用灯光照去,闪闪发光。右壁上有一石幔附壁而下,如巨龙下海。 第四厅可算是此洞中的精华。这里钟乳石悬挂,泉水叮咚,石柱、石鞭、石花、石珠、石笋、石桃、石塔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斑驳陆离,交相辉映。这里不须安装彩灯就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有的洁白无瑕,胜过汉白玉;有的橘红似帷幕下垂;有的黑白灰相交,如雨后春笋,鲜嫩可餐。更令人陶醉的是,洞府还以响石的敲击音响和音乐感见长。厅中石幔右敲出七个音阶,其音和谐动听,故取名为“编钟厅”。 洞内还有溪流,潺潺水声尤如伴奏一般。 仙人洞以洞壁文化丰富,岩洞气象神秘,洞厅宏大宽敞著称。是一处可开发为“洞穴医院”,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的天然疗养所。 该洞位于洪山坪。从《大洪山志》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明、清时,这里便成为人们的游览胜地。志书中记道:“初入洞便是数十间屋的大厅,高二三丈不等。石壁上刻有明代文人墨客所题的洞额数十处,洞顶石隙水液滴沥,终年不断,钟乳石垂如冰柱。进洞一二里路有风洞,凉风飒飒,砭人肌骨。另有一火洞,热气蒸然,如行炎日中。洞内有一溪,循溪深入,形态万状,诘曲蜿蜒,窅然无际。有不少人打着火把也没走到尽头。明嘉靖年间,尚书顾璘循溪进去后,见一石壁上书写道:“西南可行,东北勿往。”可见很早以前有人进去探险过。明、清时代留下咏仙人洞的诗也不少。明朝官员工部侍郎陈寿(祥见“史迹名人轶事”一章)游仙人洞后咏道:“今古名山在,高低绝径悬。我来成独语,仙去几多年。幻相非缘石,灵根纵自天。暗窥飞阁上,或有玉函篇。” 志书上还记载,洞前山麓有一小池,清澈无物,其水不竭也不溢,或七八年,或十余年,忽然暴涌如潮,虾、鱼随水流出,使人们感到很神奇。 六十年代,仙人洞被开发作他用,《大洪山志》上所记载的上述景物多数已不复存。现在洞内建有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大会场,有宽敞的舞台。侧洞中建100余间洞中房屋。 赞颂诗句诗句1大洪山仙人洞① 今古名山在,② 高低绝径悬。 我来成独语, 仙去几多年。 幻相非缘石, 灵根纵自天。 或有玉函篇 。 陈寿,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注:陈寿,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举人,大洪山北陈家冲人。官至工部侍郎。①仙人洞 :位于长岗镇洪山坪。②名山:这里指大洪山。 诗句2登大洪山 大洪层嶂郁岧峣, 白日花宫响洞箫。 鸟道西连嵩少迥, 龙池南注汉江遥。 云中钟鼓闻三楚, 树杪楼台切九霄。 谈罢上乘眠石榻, 春风一夜玉生苗。 注:王格,明代官员。字汝化,京山人,嘉靖五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永新知县,升河南佥事,分巡河北。世宗皇帝南巡时,因不肯行贿,触怒宦官,适行宫失火,受株连,被捕受杖刑并贬谪。嘉靖十八年(1539年),受命撰《承天志》,(承天,治所在地今湖北钟祥)。穆宗时任太仆少卿,不久辞官规籍,家居五十余年。从事著述,至老不辍。有《少泉集》三十三卷传于世。卒年94岁。 诗句3大洪山 百转飞舆到上苍, 云边犹敞古禅房。 群公相顾尽褫魄, 四海一窥难辨方。 半壁鸣泉倾古涧, 经年残雪冻阴冈。 平生悔被尘冠误, 负却乾坤几道场。 注:顾璘,明代官员。江苏他人,字华玉,湖广巡抚,升任南京刑部书世称东桥先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