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河镇 |
释义 | 1 河北鹿泉市大河镇大河镇为一地名,在我国河北省、湖北省、陕西省、云南省以及四川省等多个省(直辖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 1、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大河镇◎ 乡镇概述大河镇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北12公里处,西南距鹿泉市区10公里,是北上京津、西入山西的交通要塞。辖区 面积68平方公里,共辖大河、孟同、双合、贾村、杜童、纸房头、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城东 桥东队、城东桥西队、霍寨、徐家庄、小马庄、北高庄、邵营、小 河、南故城、北故城、双庙、曲寨、山前、转庄头、小刘庄26个行政村,耕地50516亩,农业人口3.8万。在这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大河人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全国乡镇之星、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单位、河北省首批小康乡镇之一、河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重点乡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28935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10元。 ◎ 地理气候地处东经114°38-39′,北纬38°12-14′之间,属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年日照时数23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全年无霜期205天左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 交通网络大河镇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区西北12公里处,与石家庄市新华区接壤,南距石太高速公路入口2公里,东距石家庄国际机场15公里,距首都北京295公里,距天津港315公里,距黄骅港335公里。 大宋铁路、107国道复线、省道石闫公路、五七路、县道大河路,以及村村通工程在境内纵横交错,内连各村,外接各交通干线,形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 自然资源水资源:黄壁庄水库,石津渠、计三渠、源泉渠、引岗渠从境内穿过。南故城地下溶洞蕴藏着充足的地下水,水质良好,是鹿泉市高新区水场水源所在地和石家庄市备用水源地。符合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标准。 电力资源:大河镇电力资源充足。大河镇现有110kv、220kv变电站两座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曲寨热电联产项目,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发展的用电、用热、用气需求。 建材资源:大河镇西部工业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盛产水泥、石子、便道砖、轻型墙体材料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建材基地之一。 ◎ 信息网络邮政网、电信网、移动网、联通网、小灵通网遍布全镇,互联网已经走进农民家中,一万多门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现拥有5座移动通信基站,先进高效、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已经形成。 ◎ 农业经济大河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河北省粮食主要产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也是河北省农业厅确定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万亩,主要品种有食用菌、错季黄瓜、西红柿、韭菜、甜椒、长豆角等,产量近10万吨,销往京津等大中城市,蔬菜交易市场和农业示范场是大河镇蔬菜业发展的两大龙头。 全镇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以奶牛、鸡、鸭、猪为主 体的各类养殖专业户300多户。其中千只以上养鸡专业户160多户;50头以上养牛专业户30多户;淡水养殖已经发展到600多亩。石家庄三鹿天缘乳业有限公司在大河的落户,带动了大河镇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了5个养殖小区,2个养殖基地,奶牛存栏达3000多头,禽类存栏达60多万头。“大规模、大群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 特色经济大河镇拥有工业企业450家,固定资产4.2亿元,主要产品200多种,初步形成了建材、造纸、铸造、制鞋、医疗器械、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组建了七大企业集团,建设了建材、轻工二个工业小区,使乡镇企业走上了建设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的轨道。 大河镇充分利用本镇山区、丘陵、平原、滩涂地形多样的特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头戏来唱。发展中,形成了十大高效农业开发区,建成了粮食、无公害蔬菜、奶牛、林果、花卉、养猪、养鸡、水产八大基地,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格局,突出了农、工、贸、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2 河北容城县大河镇镇政府驻大河村。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2.29万。辖15个村委会:大河、王路、西里、东里、张市、留村、胡村、北郑、南郑、西孙、东孙、河西、南文营、南文、罗河。 3 湖北黄梅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黄梅县西北部,与武穴市、蕲春县接壤,是黄梅的“西大门”由原大河 镇和王枫乡于2001年2月合并而成。全镇版图面积146平方公里,居全县乡镇版图面积之首,镇政府驻大河铺,人口71700人,辖1个居委会及47个行政村。 中文名称: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 外文名称:Hubei province Huangmei County town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下辖地区:大河、洪岭、陈九房等村 政府驻地:大河铺 电话区号:0713 邮政区码:525500 地理位置:黄梅县西北部 面积:146平方公里 人口:71700人 方言:黄梅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鄂J ◎ 简介大河镇位于黄梅县西北部,与武穴市、蕲春县接壤,是黄梅的“西大门”由原大河 镇和王枫乡于2001年2月合并而成。全镇版图面积146平方公里,居全县乡镇版图面积之首,镇政府驻大河铺,人口71700人,辖1个居委会及大河、洪岭、陈九房、洪大屋、李埂、钱建楼、高墩、聂闸、花园山、万马、肖畈、戢畈、黄桥、雷咀、快岭、王福选、车路口、叶塘、李林、余苏、王枫树、王老屋、张友恒、西河、王河、陈太山、吴祥、宋冲、下鸣水、吴箭楼、大庙、四渡河、团山、杨凼、徐铺、香炉山、栗子园、荷叶山、永安、义丰、赵畈、大河铺、大河桥、北港、徐墩、广文冲、天门、四祖寺、门山、袁山等47个行政村。 历史上有“粮仓”之称的原王枫乡与有“山码头”之称的大河镇合并后,农业、山林、旅游、商贸,成为大河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基本特点。全镇拥有耕地面积45681亩,山林面积10万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3元。 ◎ 教育事业大河镇中小学名录 黄梅县大河镇万畈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下鸣水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义丰村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九房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余苏村余苏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初级中学 黄梅县大河镇北港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友恒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吴铁汉学校 黄梅县大河镇四渡河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团山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大庙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大河第一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天门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太山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宋冲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广文冲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建楼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徐墩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徐墩私立中学 黄梅县大河镇徐铺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快岭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戢畈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李埂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李林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杨凼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栗子园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永安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洪岭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王枫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王河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红十五军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聂闸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花园山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荷叶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西河中心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赵畈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车路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门山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雷咀村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香炉山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高墩小学 黄梅县大河镇黄桥小学 4 湖北来凤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来凤县西部,分别与本县旧司乡、百福司镇、绿水乡、革勒车乡 、咸丰县甲马池镇 、丁寨乡 、重庆市酉阳县兴隆镇 、木叶乡等八个乡镇接壤 。全镇国土总面积317.5平方公里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3.5%。 大河镇属全省1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 ,现辖40个村民委员会 ,1个居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8200余人(其中集镇人口11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2%。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239.5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4元。 来(凤)酉(阳)公路从大河镇中南部穿过。大河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8公里,距渝东酉阳县城112公里 ,距咸丰县城60公里 。 发源于大河镇天山坪的两条河流流经大河镇 ,怯道河流经漫水塘村 。境内有大小水库3座,人工渠道19条6.8万米,大小塘堰3口,可灌溉农田800公顷。 大河镇最高点天山坪大尖山海拔1621.3米 (也是来凤县的至高点) 最低海拔380米,平均海拔670米。全镇耕地面积49417.51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山、二高山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适宜烟叶、茶叶、药材、油桐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适宜水稻、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 大河镇林木茂盛,境内自然景观独特 ,野生动 、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麂子、獐子、小灵猫、大鲵、穿山甲、五步蛇、红腹锦鸡等,近几年曾发现有金钱豹在两河自然保护区出没;珍稀野生植物主要有红豆杉、银杏、水杉、马褂木、杜鹃等,老板沟村现有上千亩的红豆杉群落。 近年来,大河镇立足资源抓产业建设 ,已形成了五大基础产业 。一是烤烟种植近10000亩;二是藤茶、绿茶各建有基地5000亩,有“藤茶之乡”之称;三是以生猪、湖羊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壮大 ,年出栏10万头(只) ;四是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五是楠竹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镇有14家企业(公司),有785户工商业大户。大河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每月逢古历2、5、8日赶集,市场非常繁荣。 5 四川南部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南部县西南,地处省道101线和大升公路交汇处,距县城约40公里,离国道212线5公里,是进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升钟湖水库的北大门,与永庆、伏虎、千秋、石泉、建兴和西充的槐树6个乡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约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74亩,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民小组,共4601户,总人口近1.8万人。 大河镇自然资源充裕,全镇农、林、牧、副资源丰富,是市、县的水果、蚕桑、生猪、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花生、海椒、橙柚等,还有以绿豆、豌豆、饭豆、胡豆为主的小杂粮,森林覆盖率达到45%。2006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4690万元,粮食年生产能力达到8643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农村信用社、邮电所储蓄余额达4250万元。 大河镇有镇完小1所,有村小学5所;现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6个;截止2006年底,完成了16个村和居委会的农网改造工程,实行抄表到户;新建光纤有线电视16个村,新开通闭路电视1500余户;全镇安装程控电话2200多部,有移动电话3500部,家用上网电脑近85台,建有移动通讯机站2台、联通通讯机站2台;广播“村村通工程”2007年底有望彻底改造实现;整治村级公路4.2公里,新修20.5公里。 镇场镇建成区面积近0.91平方公里,居民4500余人,商贸流通十分活跃,新增个体工商户80户,发展民营企业3家。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截止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的村委活动室3个,现有党支部19个,现有党员人数351人。 6 四川南江县大河镇◎ 乡镇概况大河镇在南江县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海拔高度:548米。东连通江县陈河乡、西接关门乡、南邻石滩乡、北抵兴马乡,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区,幅员面积124.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个社区,1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21800亩,海拔600至1536米,平均气温16.3度,历史最高气温40.2度,最低气温零下1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9%,平均无霜期285天,总日照162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属北亚热带气候。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风、雹灾及洪涝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灾害发生也比较频繁。大河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有南江黄羊之乡、银花之乡之美称。 ◎ 历史沿革大河在清代以前名“青林嘴”,清肃亲王率官军追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至此改名为大河口沿用至今,1913年(民国二年)设立大河乡。1936年实行联保制,大河联保共辖八个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乡公所设在老街文昌宫。解放后,1949年冬成立了大河乡解放委员会。1952年春,土地改革完成后建立乡人民政府,辖十一个大队,1958年9月废乡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人民公社,恢复乡名。1990年撤乡建镇,大河乡更名为大河镇。2005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将白院乡与大河镇合并命名为大河镇,辖20个行政村、三个社区。现任中共大河镇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为:书记张元明、副书记:岳福荣、王均涛。现任大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魏传信。现任大河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镇长:岳福荣,副镇长:陈国文、张丽。镇内设四大办公室: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维稳办。 ◎ 民俗文化大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周边六、七个乡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来传统文化比较繁荣,打围鼓,耍龙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打围鼓,艺人围坐桌子周围,用大小锣鼓、二胡、板胡、唢呐等伴奏,坐唱川剧,不化妆、不赶场。龙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设有专门的灯会组织,并选出会首,负责灯会工作。龙灯分彩龙和火龙,彩龙的龙头和龙尾彩扎,用红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时,烧黄烟以助舞兴。后面跟随笑和尚逗狮子。彩龙是在春节时开始,一直要耍到正月十五日才倒灯。逢场上街,平时转乡。火龙的龙头和龙尾也是彩扎,用麻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龙者赤膊上阵,平时转乡只穿下装。观众烧“花儿”,龙在火花中穿行,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一般都是在晚上耍,正月初一开场开灯,正月十五日倒灯。至今每年春节期间仍盛行耍龙灯。2004年大河又相继成立了大河镇老年协会和大河镇退休职工联谊会,组建了老年秧歌队,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 社会事业大河镇现有中学一所,镇完小二所,村小学二十所,民办私立小学十二所,十余所幼儿园,初高中在校学生2160人,小学在校学生3380人,中小学有教职工268人(含私校教师),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达标,中学及完小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学环境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大河中心卫生院,大河镇卫生院,大河镇白院卫生院三家镇属医院,大河中心卫生院属乙级甲等卫生院,现有业务用房1800m2、床位41个,医疗机械齐备,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6人)。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动工新建的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即将竣工,将极大地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同时20 个行政村均建有村卫生站(室),社区有个体医疗服务点8个,药品超市及私营药店5个,83%以上农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群众就医方便,看病不再难。镇计划生育服务站1997年度评定为乙级计生服务站,医疗设备齐全,能开展“五大”计划生育手术服务。 ◎ 经济发展大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总体思路,奋力实施“绿色经济强镇,劳务输出大镇,商贸流通富镇”目标。 绿色经济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的畜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黄羊养殖大户达到106户,黄羊饲养量突破3.8万只,年出拦2万只,无公害生猪饲养量达4.5万头,年出拦3.1万头,农户小家禽饲养量超过1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180万元。以金银花为主的绿色经济发展后劲坚实,建有金银花示范基地3个,全镇银花种植面积达到5800亩,年产量20万公斤,产值实现450万元。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2300亩,银杏1500亩,板栗1800亩,其他经济林2300亩。粮食生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翡翠米种植面积达4600亩,去年粮食产量达5400吨。 劳务输出。全镇年劳务输出1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亿元,涌现出了许多的务工能人和包工头,有14名在外创业的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0万元,102名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万元,如大河在陕西建筑企业已抢占了西安、延安等建筑市场50%的份额。劳务输出已成为大河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下(两)关(路)横穿全境,是巴中至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路。全镇20个村,90%的村民小组通公路,村道公路里程458公里。农户“三通三改三建”步伐加快,文明新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住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社区居民电话入户率达83%,村村通有线电话,90%的村通光纤电视,境内建有移动、联通、铁通基站各一个,移动电话覆盖率达80%以上。 ◎ 行政辖区大河镇下辖村: 永坪寺村 永坪寺村 观光山村 鱼黄观村 孙家山村 郑家沟村 观音寺村 佛石坝村 大营坝村 灯油坪村 太平山村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8647 男 9249 女 9398 家庭户户数 536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8311 家庭户男 9040 家庭户女 9271 0-14岁(总) 5470 0-14岁男 2923 0-14岁女 2547 15-64岁(总) 12115 15-64岁男 5798 15-64岁女 6317 65岁及以上(总) 1062 65岁及以上男 528 65岁及以上女 53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656 7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大河镇地处秦岭南麓,恒河中游,汉滨区北部,辖3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2个村民小组,2.17万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恒叶路、北环路、大流路穿镇而过,全镇有80%的村修通了公路,交通方便。集镇的供电系统和通往各村的高低压线全部架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电。程控电话、有线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境内石英砂矿储藏量大,品位高,关坪砂金矿黄金储量380公斤。洞沟石灰石储量也较大。 分布在大河两岸的溪流纵横交错,水源充沛,山势奇特,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人民勤朴,民风淳厚。 大河镇是汉滨区四大古镇之一,农、工、商、贸发展进展迅速,是北山主要的商贸集散地。蚕桑是大河镇的主要产业,现有桑园面积13万亩,年发种量超过1.2万张,产茧90万余斤。近年来,以茧桑为龙头的“六大基地、四大产业”蓬勃兴起,黄姜、药材、天麻、板栗、魔芋、畜牧等六大基地初见规模,食用菌、建材、矿产、服务业为主的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8 陕西西乡县大河镇◎ 基本概况大河镇位于西乡县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相接,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邻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年均降雨量1300㎜,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辖12个村、28个村民小组、1437户、5447人,耕地面积14400亩,茶园面积4170亩,有大河、楼房、河西、龙池四个小集镇,集镇人口1620人。 ◎ 经济概况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353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1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8.5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3.6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0.87‰,劳务输出达1172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440亩,粮食总产2469吨,油料面积930亩,产量达95吨,玉米播种面积10033亩,蔬菜播种面积2325亩。 ◎ 革命精神大河镇是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33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曾在大河建立了川陕赤北县楼房坪苏维埃政府,开辟了红色交通线,为川陕革命斗争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其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河山大林深,地势险要,民俗风情古朴浓郁。 ◎ 自然资源境内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茶叶、核桃、中药材等自然资源丰富。初步探明铅锌矿储量1000万吨,60多万亩成片木竹林分布全镇,红色大理石储量丰富,品质优良。有巴山塔子坪原始森林和黑山坝原始竹林。这里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云豹、大鲵、红腹锦鸡;有红豆杉、楠木等稀有植物。境内险峰奇洞堪称人间仙境。 ◎ 旅游资源有“流水天上来,撞石飞溅滚雪花”的飙水洞,奇石林立的石林园,雄奇挺拔的佛头山,人间天堂陕南最大高寒天然湖泊---水围城,“千仞白雪入云霄”的光头山,巧夺天工的漏明崖,嘉陵江最大支流---巴水河清澈见底。在米仓山主峰---佛头山,一个为明期建文皇帝所建庙宇大红崖古石刻、佛头山“天书”与福建“天书”遥相呼应,历史上演绎宫匪传说几经分合。9 贵州桐梓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县域中部,东邻马鬃苗族乡,南接楚米镇,西连夜郎镇,北抵新站镇。1992年,大河乡、七二乡合并建立。镇人民政府驻地大河坝,距县城约33公里,海拔550米。共辖大河村、冲锋村、上台村、何阳村、天桥村、花秋村、七二村、石牛村、龙坪村、罗溪村、六角村11村委会,110村民小组。总面积103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总户数2560余户,总人口1.17万人。 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属中山峡谷岩溶地貌。最高山峰硫磺顶海拔1749.3米,最低处两岔河桥海拔520米,罗溪沟与钓丝河从深山峡谷流出,在两岔河桥口合流入新站镇境。气候温暖,宜林荒山草场面积较大,宜于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粮食主产玉米、水稻、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林副特产有木材、生漆、茶叶、水果、竹笋、天麻等;矿产资源有煤、铁、石灰石、方解石、滑石、松香石等。210国道和川黔铁路纵穿镇境,有新场、大河坝两个火车站,6个村通公路,里程27公里。5个村通电,1044户用电照明。有年产值10万元以上煤厂3间。 文物胜迹有夜郎栈(桐梓古四驿之一)遗址,石虎关,祖师观,七十二弯,夜郎古道,滴泪三坡,钓丝岩。 10 贵州西乡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辖12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1657户、6014人。 大河镇是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33年徐向前同志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大河建立了川陕省赤北县楼房坪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川陕红色交通线,为川陕革命斗争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前辈的斗争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今天的大河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 大河山大林深,地势险要,民俗风情古朴浓郁,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茶叶、干鲜果、中药材等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红花、尖洞铅锌矿;有红色大理石等地下矿产资源;有巴山塔子坪原始森林和黑山坝原始木竹林;有茶叶、核桃、板栗、银杏、生漆、竹笋、木耳、天麻等农产品。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云豹、大鲵、锦鸡;有红豆杉、银杏、楠木等稀有植物。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山险、石怪、水秀、树茂、兽奇、鸟异堪称一绝。有“流水天上来,撞石飞溅滚雪花”的飙水洞,奇石林立的石林园,雄奇挺拔的佛头山,人间仙境水围城,“千仞白雪入云霄”的光头山,巧夺天工的漏明崖,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清澈奔腾的菩堤河,构成了天然的绿色王国和鸟兽天堂。蓝天、白云、绿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仁者乐其山,智者乐其水,花香鸟鸣,景色宜人,险峰奇洞美不胜收,寻古探幽,可居可游。 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投资近3亿元的巴水河梯级电站开发项目已完成了装机1万千瓦的曲江洞电站建设工程,并网发电。红花铅锌矿已由陕西省地调院探明储量为陕西省第二大铅锌矿。移动、电信已开通了无线网络和宽带网络,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乡村道路畅通,连接四川的断头公路正在贯通。 1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三都县西北部,距县城约15公里,全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辖10个村(大河村、拉江村、龙场村、怀所村、打锄村、营寨村、民主村、山勤村、甲排村、苗草村)和1个果园场,共90个组2660余户1.3万人,其中一类贫困村3个720多户3770余人。10个村通水、通电,8个村通简易公路,6村均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建成了集电力、水利、道路、交通、农贸产品交易集镇人居环境为一体的设施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了脐橙优质精品水果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洋芋种植基地,二元母猪联户养殖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1998年列为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2003年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乡镇。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占有粮35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88元 着力建设二元母猪、脐橙、板栗、茶叶、竹业基地和农业、畜牧品种改良科技示范基地,集特色、生态、规模、科技农业与观光、旅游渡假、交通、水电开发、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农业综合开发乡镇。 经过努力,到下个五年计划,全镇将建成1万亩麻竹、1万亩板栗、4000亩脐橙优质精品水果、6000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1000亩茶叶基地,几项产业年收入可达4680万元以上,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2 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河镇位于钟山区西北部,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6公里,土地总面积80.6平方公里,有农耕地57800亩,其中已退耕还林15751亩,林业用地38746亩。全镇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共56个村民组;总户数8736户,总人口33099人。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092.3毫米。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463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 4500万元的120.9%,同比增长163%;工业总产值完成20009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完成30586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5000万元的122.3%,同比增长9%;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60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1967万元的133%,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40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012元的126%,同比增长28%;招商引资完成267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600万元的103%;人口出生率为8.98‰,计划生育率达98.21%。 辖区企业以煤炭、建材生产为主。现有国有煤矿2对,集体和私营煤矿18对,年产原煤180余万吨。有焦化厂2个、洗煤厂8个、砖厂3个、砂石厂6个。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农业工作初见成效。2004年,大桥、渡口、裕民村3个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5年,大地村、大箐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小康村在全镇行政村中的比例超过70%。 大河镇位于凉都——六盘水市郊西北部,距市区6公里,东邻黄土坡办事处和荷城街道办事处,南接水城县双嘎乡,西接汪家寨镇,北接水城县木果乡,总面积80.6平方公里,辖6个村、1个农村社区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38000人。境内有水矿集团大河边矿及红旗矿,聚居汉、苗、彝等十多个民族,是六盘水的主要产煤乡镇之一。 近年来,大河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化、城乡化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镇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党组织”、“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批准为“贵州省综合配套试点镇”,现进入第二轮经济强镇建设之列,渡口、大桥、裕民、大地三个村,一个社区已达“小康村”标准,大桥社区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及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渡口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经地质部门探明,大河镇境内煤炭储量为6.6亿吨,其中优质煤炭占80%以上,且分布集中、煤种齐全。全镇境内现有地方煤矿企业10对,洗煤厂8个,砂石厂4个,矸砖厂3个,焦化厂1个,非煤企业16个。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的大桥千亩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万吨以上,百亩西瓜基地年产西瓜、香瓜300余吨,大地折耳根基地年产100吨以上,大箐万亩马铃薯基地年产优质马铃薯3万吨以上,大地优质鸡基地年出栏商品鸡30万羽以上,大桥三元仔猪基地年产仔猪2万头以上,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镇内水大铁路支线、水煤公路(省道)贯穿而过,水、电、路、通讯实现了组组通,裕民火车站日货运量达千吨以上。 跨入“十一五”,大河镇又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为主旋律,以煤炭的深加工、农业资源的开发、城郊“菜篮子”和乡村旅游建设为突破口,在增经济实力,在强辐射力,在紧队伍合力,增创一流强镇。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挑战,争取新胜利! 13 云南富源县大河镇◎ 镇情简介大河镇位于富源县城南部,东与贵州相连;南交营上镇;西与墨红毗邻;北抵中安镇。镇政府所在地脑上村,距县城22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1700米,全镇属温带季风气候,主导风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186毫米。年降雨量2.87亿立方米,年平均日照1819小时,日照率41%。全镇区域面积24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83.7%,有耕地4.7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大河镇辖脑上、庵子冲、黄泥、白马、磨盘、篆湾、圭山、格宗、黄竹、起堡、长坪、白岩、大河、青龙、铜厂、恩乐、挑担17个村委会,211个村民小组,313个自然村。全镇境内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畜、烟、煤、粮为四大支柱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麦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干果,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锑、铜等,在磨盘落田村还有储量较大的金矿 。 ◎ 民族人口2004年末全镇总户数1.78万户,总人口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8万人,非农业人口1650人,有汉、彝、水、回、白、苗、哈尼、壮、布依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036人,占总人口的2.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1人。全镇有已婚育龄妇女1.33万人,累计放环1429例,结扎9792例,三术率达81.1%,综合节育率达84.9%,认真执行“奖、优、免、补”政策,完成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办证285份,占县下达任务272的104.8%,完成合同签订647份,占县下达任务670份的9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 ◎ 经济收入2004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33亿元,比2003年的3.6亿元增7269万元,增17%。实现农业总产值1.35亿元,比2003年的1.24亿元,增1077万元,增8%。实现乡镇企业产值3.08亿元,比2003年的2.3亿元增7744万元,增25%。其中煤炭工业产值达2.28亿元,比上年增107%。农村经济总收入3.26亿元,比2003年的2.88亿元增3807万元,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47元,比2003年的1596元增151元,增9%。 财政收支:全年地方财政收入771.75万元,各项补助收入1298.7万元,上年结余5.1万元,收入总计2075.55万元;全年财政支出906.8万元,上解支出1165.12万元,支出合计2071.9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63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30万元,比上年增15%。 ◎ 粮经作物大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的良好条件,块泽河流经11个村委会,全镇农业灌溉受益较大,全镇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低缓的山坡上,少数耕地分布在高山或山坳里。主要作物有包谷、水稻、小麦、蚕豆、豌豆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467.1万公斤,人均吃粮329公斤。2004年完成专用型及特色玉米良种推广1.48万亩,旱作及水稻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6000亩,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4000亩,完成脱毒马铃薯及加工型优良品种推广6500亩,马铃薯双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50亩,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8000亩,土壤配方施肥及专用肥推广1.21万亩。规模化连片种植蔬菜5260亩,产量2630万公斤,产值1315万元,种植无公害魔芋620亩,产量98万公斤,实现产值140万元,完成冬早包谷665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烤烟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完成漂浮育苗8000亩,完成烤烟收购量117.2万公斤,实现产值1303.1万元,其中中上等烟完成107.8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59.7%,平均单价11.93元,综合合格率83%以上,实现烤烟农特税260.62万元。 ◎ 集镇建设坚持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繁商,以商带农”的路子,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资金430万元,自筹60万元修建集镇过境公路(长治大街)长1000米,宽32米,铺沥青路面9451.59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2400米,铺设人行道小板726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900株,至2004年11月底工程已全部竣工,加强街道管理和城镇监察,彻底改变了街道“脏、乱、差”的局面,初步实现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高起点“建设小城镇、树立新形象”的目标。 ◎ 公路建设2004年共完成新修33个自然村的73公里通村公路,占年度计划的74.8%,解决了1473户6167人的行路难问题。投资699万元,全长23.36公里的大土公路以工代赈工程,建成后顺利通过验收。竭力支持富兴路大河段的建设,完成白马、黄泥、脑上、庵子、大河、长坪六个村委会的征地拆迁工作,成立富兴公路指挥部,征地拆迁资金专款专户管理,及时解决富兴公路征地拆迁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积极配合县委在大河举办的通车典礼。 ◎ 乡镇企业大河镇属河谷槽区,山脉主要为南北走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锑、铜等,在磨盘落田村还有储量较大的金矿,已探明煤储量为11亿吨,占全县煤储量的7.8%。2004年原煤产量101.2万吨,占全年计划96万吨的105%,比去年同期增长53.8%,生产洗精煤13.2万吨,占年计划13万吨的101%,比去年同期增长26.9%,生产焦炭37.2万吨,占年计划28万吨的132.8%,比上年同期增长44.7%。完成煤炭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完成贴息贷款项目建设6个,总投资3293.1万元。实现乡镇企业产值2.98亿元,比上年增18%。 畜牧:2004年全镇饲养能繁母猪9450头(其中大河乌猪母猪4405头);生猪存栏5.34万头,出栏7.02万头;猪肉产量7840吨;大牲畜存栏1.03万头(匹),出栏肉牛1000头;山绵羊存栏8240只,出栏3165只;家禽出栏6.13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7678万元,畜牧业收入6407万元,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分别占农业产值和农业收入的50%以上。 林业:完成工程造林750亩,占计划100%,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3400亩,占计划93.6%,义务植树完成32.1万株,占计划107%,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完成沼气池150口,节能炉灶200眼,占计划100%。森林消防工作创造了连续14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水利:该镇水资源总量9904万立方米,地表水年流量8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00万立方米,有水域面积3367亩,河流面积2377亩,库塘水面990亩;有两座(小一型)、两座(小二型)水库和一个自来水厂,总容量共80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34.76%。县内最大的块泽河流经该镇11个村委会,还有者竹小河,铜厂小河,白马小河流经15个村委会,流域面积2.38万亩, 2004年投资74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80万元,群众自筹105万元,共完成水利工程260件,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新增排灌面积150亩,及时修复响水大沟、白马大沟、者竹大沟险段,完成白马、红石岩水库除险加固灌浆工程。 精神文明:全镇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三会”精神,扎实地开展了掀起学习“三个代表”新高潮、“双为”教育活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科技知识学习,大力开展了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集镇创建活动,在集镇区和各村委会普遍开展了整治脏、乱、差活动。2004年全镇创建十字路“六村十好”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示范村,上麻格县级文明村,大河煤炭分局、磨盘小学两个县级文明单位。 ◎ 扶贫工作大河镇以温饱村建设为重点,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重点抓好省级重点扶持村格宗,省级温饱村铜厂阿马寨,市级温饱村青龙深湾沟的扶贫开发项目和安居工程。全镇完成安居工程任务3户,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500人,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2000人,群众返贫率控制达5%以内。坚持镇直机关挂钩联系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推动了扶贫济困各项措施的落实。 ◎ 科教文卫该镇利用职业教育“三加一班”、“三位一体”学校、成技校,党的理论知识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巡回培训班等,共培训28起5100人次。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各类资料2500份,举办科普展览2期,共350人次参展,全镇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92期,受训1.14万人次。创建黄泥村委会、白岩小海子村民小组、白马磨刀石一社3个科技示范村,抓了四个不同的典型,即:“科普富民示范村(黄泥综合示范村)、白岩蔬菜研究会、黄泥养猪协会、箐口科普文明村。 全镇现有普通中学2所,在校学生4400人;村完小21所,教学点24个,在校学生1.17万人;幼儿园1所,在园儿童176人;幼儿学前班16个,在读幼儿1778人;现有公办教师601人,代课、代工70人,入学率初中达97.1%,小学达99.8%。投入“普六”143万元,完成了黄泥、圭山、黄竹三所小学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投入排危资金347万元,排除危房2230平方米,同时还投资45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属“西发”项目的大河小学、白岩小学目前已投入使用。庵子村“云南省军休希望小学”的建设正有序进行。在抓好硬件设施的同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4年参加中考936人,被曲一中录5人,曲二中11人,民族中学1人,高中录取436人,中专类146人,共被上级学校录取599人,全县综合排名第一。 2004年全年完成新闻节目88条,在省、市党报党刊登宣传大河的图片、文字新闻75篇,办宣传栏24期,厨窗36期,通过文化宣传报道,提高了大河的知名度。广播电视发展迅速,全镇用户累计达1280户,投资6万余元架设大河至庵子冲有线电视光缆工程,开通5个村民小组的有线电视,解决200余户群众看电视难问题。 现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22人,计生服务人员5人,村级卫生所17所,乡村医生61人,卫生工作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贯彻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及地方病的发生。预防工作取得成效,儿童入保980人,单项接种麻苗96.75%,百白破97.64%,卡介苗99.04%,脊灰疫苗98.42%,四苗覆盖率90%,进一步加强了传染病监检工作力度,加大卫生执法强度,并对集镇内从事餐饮业人员进行全面的体检,杜绝了传染源,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100%,高危管理182例,新法接生率达91%,住院分娩率达61%,共体检儿童4868人次。 ◎ 邮政电讯大河镇投资90余万元架通青龙、挑担的通讯光缆,开通了联通公司130移动电话、电信通等及广电宽带互联网,农产品信息网,全镇电话用户2700户,普及率16%。宽带网用户24户,挑担、圭山、白岩、篆湾、起堡分别建成中国移动机站,大大方便群众与外界的联系。 ◎ 特色经济银隆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活酸菜、干酸菜、芹菜、腌菜、萝卜蕨等14个系列产品,远销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在2001年昆交会上,经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美食专家品尝后赞不绝口,2002年在杭州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国家轻工部金奖,经轻工部、云大、昆工专家论证,可将酸菜汁、芹菜汁深加工成饮料系列产品,发展潜力无限;大河竹器,全镇共有11个品种的竹产品,年产量190吨,其中簸箕、背篓、围子、粪箕已销往省内外,用紫竹制作的葫芦丝、萧、巴乌等15种乐器,远销上海、苏杭、重庆等地,与全国100多个文工团有业务往来;全镇17个村委会都种柿子,主要产地为白岩、大河、庵子冲、脑上、黄泥、篆湾等村,柿子成熟后,经发酵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柿饼长年保存,香甜可口,深受大广大消费者欢迎; 大河土烟(旱烟)因口感好、香味浓,在全省范围内较出名,在外工作人员常常把旱烟作为礼品送给喜食土烟者。还有 “五香豆”、花椒、葛根、香蒜、等土特产品,价格昂贵,实用价值高的虹鳟鱼也落户大河圭山,饲养面积达七亩,现有成品鱼40吨,销往昆明,每公斤售价高达80元。 14 河南桐柏县大河镇大河镇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北部山区,距县城18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万人,镇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公顷。镇域南部、北部山峦叠幛,中部系谷地丘陵,长(江)淮(河)分水岭南北横亘境中,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大河镇代码:411330105。2006年,辖13个村委会:夹山沟村、石佛寺村、黄庄村、上河村、箭杆冲村、土门村、泉水湾村、江庄村、李沟村、六里冲村、尖山村、田口村、竹园村。 据考证,大河为明、清时期繁华的古镇,至今已有484年的历史。镇政府驻大河街,镇区依山而建,楼房鳞次栉比,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街道3条,总长度4000米,沿街商铺林立,水、电供应有保障,服务设施齐全。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5所,在校师生2000人。大河变电站建在镇南,并建有供电所,电力充足。桐(柏)郑(老庄)公路穿镇而过与312国道相接,是桐北交通主干道,交通方便。2004年大河镇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曾获“河南省基层先进党组织”称号。 该镇是以农林为主的山区乡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豆、花生、芝麻等。中型二郎山水库坐落在镇境西部,塘堰坝星罗棋布。镇域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78%。现有松树、杉树、杨树等用材林8000公顷,每年木材蓄积量达580万立方米。先后发展以美国湿地松、火炬松为主的速生用材林3000余公顷,曾被评为“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 镇域处在富矿带,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金、银、铜、铁、铅、锌等有色金属矿藏以及碳酸钙、辉长岩、玄武岩、重晶石、蛇纹石、大理石、石墨等矿石储量极其丰富,均具可观开采价值。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省外资金1.8亿元,已建成大河玄武岩开发、纳米碳酸钙加工、辉长岩开发和黑金属矿产开发等项目,投产后产销两旺,效益可观。 15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大河镇因驻地南部有一条大泉水河而得名,民国期间名康乐乡,新中国建立初期称北区,1956年底撤乡建大河乡,1958年底改建为大河乡人民公社,1985年初又置大河乡,沿用至2002年。汉代以来,巴里坤不断有驻兵屯田,今大河镇干渠村仍保留着唐代伊吾军的统守营址“古城”。汉代屯田更盛,从雍正年间起,关内来的“兵屯”、“犯屯”、“户屯”各路屯垦大军共同开发民大河镇一带。乾隆时,有良田万顷。巴里坤县八景之一“屯稼堆云”就形象地比喻了大河镇农业丰收后麦垛连绵,高接云端的喜人景象。 地理位置及人口: 大河镇位于巴里坤县北部,南距县城15公里,东接县良种场、兵团红山农场、奎苏镇,西接大红柳峡乡,南连兵团红星一场,北与八墙子牧场、三塘湖乡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43°40′—43°47′,东经92°58′—93°13′,总面积1162.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414.14平方公里,平原506.98平方公里,沼泽29.35平方公里,戈壁196.9平方公里。海拔最高3700米,最低1581米,平均海拔1637.6米,总的地势东高西低,由北向南倾斜。全镇下辖八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5706户,19559人,其中贫困户184户712人,五保户58户67人,是一个由12个民族组成的大镇,其组成民族有:汉族18536人,维族14人,满族5人,哈族1308人,藏族2人,回族21人,土族3人,蒙族274人,土家族2人,锡伯族6人,裕固族4人,俄罗斯族14人。人口出生率7.91‰,自然增长率4.27‰。 种植业: 现有耕地面积16万亩,年播种面积7.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大麦播种面积0.8万亩,油料、蔬菜合计500亩,马铃薯500亩,饲草料种植面积8000亩。 自然资源: 大河镇土地开阔,水草丰茂,是历史悠久的农牧业大镇,全镇可耕地面积14万亩,年有效耕种面积7万亩,草场总面积124万亩,其中天然草场110万亩,打草场14万亩,优越的自然条件给发展集约化农牧业提供了舞台。另外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炭、金、石英、粘土、芒硝等矿产,现在已形成的化工、采矿、农产品转化加工、特种养殖等初具规模。 矿产资源——煤炭、金、石英、粘土、芒硝。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