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河唐城 |
释义 | 基本简介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大河镇东头渠村东部,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区,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极宜农耕,距县城15.5公里,有公路通往乡政府和县城,交通便利。海拨1644米,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 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发现在城内采集到许多遗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铁器较少,有铜镜、护身铜佛、钱、铜棒等,建筑材料有灰色的莲花铺地砖和莲纹瓦当,均为典型的唐代遗物。城内散布着大型陶制废器和大型石磨盘。这些都向游人显示着当时农业生产的盛况,证明此处曾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屯粮基地。 历史记载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府,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制度。据《唐六典》卷七记载,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护府有二十屯,伊吾军有一屯,天山军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顷为一屯。《旧唐书·地理志》载:“伊吾军,在伊州(哈密)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 伊吾军亦兵亦农,屯田自给,减轻了国家财政支出,避免了给养长途运输的麻烦,增加了供应,也让军士们增长了生活能力,实在是极好的办法。更为重要的是,扼守丝绸之路东西之要冲,也表达了军队永久驻扎绝不让分裂者有一丝可乘之机的立场。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 这时,“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骆宾王从军来到伊吾军驻地,看到驻军将士艰苦的屯田生活和守卫边疆的豪气,挥笔写下《夕次蒲类津》的诗篇:“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 国羞。” 一勾新月,清冷皎洁,北方的寒气吹冰了戍边战士的衣甲。煮晚餐的灶火映红了帐幕内外,映红了耕作归来的兵士的脸膛。给大家带来一些暖意。吃完热腾腾的晚饭,该钻进温暖的被窝美美睡上一觉,消除一天的疲劳。忽然望见远处烽火台上的烽火燃起,一阵急促的梆子声催动,战士们立刻全副武装,登上戍楼,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激烈的战斗。 建筑时间古城修筑于唐景龙四年(710年),呈长方形,中部有一道较宽的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分别为主城和附城。两座城东西并列,主城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80米。城墙最高近10米。宽12米。仅在西墙开有一门,门宽4米。在城门北端置马面一个,南端置马面两个。北墙有马面两个,保存较好的一个宽8米,高9米。南城中部有敌台一个。东墙即附城西墙,只有一通道通往主城,在附城内置马面三个,门道北端一个,南端两个。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现仅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较好。附城居东,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77米。城垣高4-5米,宽10米。 管理措施大河唐城自对外开放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管理有序。管理人员拥有巴里坤独特的热情豪放,服务热情周到,价位合理,深受游客好评。环境优美,无污染源。建筑设施与旅游环境风格相匹配,完美的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 后记著名的"大河"就发源于东边的地下泉水,因此地极宜农耕,从这里到旧户西村就是古代所称之甘露川。 甘露川“甘露川”,纯汉语地名,“川”为清澈甘甜的大河水,可浇灌万顷良田,这是屯垦戌边生产军粮的最好地方。直到近代这里一直是旱涝保收的巴里坤粮仓", 这里有"屯稼堆云"的巴里坤八景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