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惊百
释义

徐惊百(1915~1946)名徐震,字惊百,江苏南通人。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少时喜读鲁迅著作、热爱革命文艺。小学即因患结核性右腿髁关节炎而辍学。经刻苦自学,1932年考入上海美专,第二年复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科,深得科主任徐悲鸿器重。当选为中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联络进步同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声援“一二·九”,北上慰问平津学生和绥远前线伤员,并在中央大学481期《校风》上发表文章《谈大众艺术》。徐惊百从大众艺术的形成条件和本质特征,论述了作为大众艺术工具的壁画、漫画和木刻功能发挥的优劣势,指出“木刻是大众艺术最良的工具”。特别强调“大众艺术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使大众艺术收到效果”,就要“体验大众的生活,使自身成为大众的一员”。鉴于对版木现实功能的深刻理解,徐惊百积极联络李桦先生,将广州现代派画会主办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400件作品运到江苏南通展出,播下新兴木刻的种子。1937年夏毕业于中大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徐惊百在他《版画艺术的个性》中,通过论述版画的具有不同一般绘画的独特个性,说明版画深刻广泛的民族性、民俗性、传播性、装饰性和战斗性,证明版画“已经堂堂存在、发展,而且必须发展、有坦广的前途”。如今,江苏已是版画大省,江苏省版协主席李树勤曾专门撰文称徐惊百是江苏版画第一人。

徐惊百英法文超群,罗家伦校长破例保送他赴法国深造。因中日战事起,惊百毅然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发起成立“抗日义勇宣传队”加入驻南通一带的国民党57军111师,办《军民导报》,编印宣传小册子,写讲义,深入部队进行歌咏和戏剧演出,随军转战于扬州、宝应、徐淮、鲁南一带。途中给远在重庆的老师宗白华先生写信,宗白华将信发表于他主编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并写按语高度评价抗日武装和徐惊百这样的知识青年。1938年徐惊百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师政治部国民党特务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把部队给他的牲口一再让给伤员骑,自己以几倍于常人的辛劳拄杖跋涉,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近4年的军旅生活历尽艰辛,体力消耗过度,终于旧病复发,结核病灶破溃,关节发炎化脓,部队后方医院治疗无效转上海,不得已做高位截肢手术。因经济不堪重负返回南通治疗,创口久不愈合溃烂漫染至小腹,导致长期高热不退和剧烈疼痛。躺在床上的五六年间,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与病魔搏斗。“废了的是我的肉体,残伤的是我的四肢,而我的心仍完整,即这颗热血年轻的心,永不会在呻吟病苦老旧,仍旧要奉献给光明。”他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许多来访者,推荐进步书刊,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文学、教育、艺术、社会问题,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博识卓见在进步青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大家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不断写文章揭露黑暗、歌颂光明,控诉反动派制造“南通惨案”的无耻行径,争取社会声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读《政治经济学》,写信给留学美国的弟弟“不要忘记祖国受难人民”,建议党组织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出文艺协会“依靠群众、巩固组织”的方针,写诗《献给柯勒惠支》并译英文刊于《苏北文艺》,悼念德国女版画家凯绥·柯勒惠支逝世……1946年8月27日,徐惊百心脏停止跳动,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31年人生路!

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徐惊百为烈士。南通博物苑收藏了他大量的日记、书刊、文稿、版画、油画、速写、水彩、粉画作品和遗物近200件,其中有徐悲鸿签名赠他的柯罗版印刷中国画集。2001年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与市文联整理出版了65万字的《惊百文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