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果青冈 |
释义 | 大果青冈,濒危种。常绿乔木,高20米。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林和季节性雨林中。花期5、6月,果期11至12月。结实能力强,果大,天然繁殖能力差,目前仅有零星衰老的高大植株。是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中稀有的植物,分布区极窄小,植株极少,且材质坚重、耐腐,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之一。 种属概况拉丁名:Cyclobalanopsisrex(Hemsl.)Schott. 中文名:大果青冈大果青冈 拉丁科名:Fagaceae 中文科名:壳斗科 保护级别:3级 分布:云南(勐腊、腾冲) 现状:濒危种。中国分布区内仅有零星衰老的高大植株,幼树稀见,天然繁殖能力较差。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植株极少;保护区以外,雨林过度毁坏,几乎绝迹,有灭绝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1100 海拔上限(米):1800 形态特征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粗糙,灰黑色;幼枝被黄色柔毛,后渐变无毛。叶常聚生于枝端,坚纸质,倒卯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4-)6-9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粗浅锯齿,嫩时两面密被褐色绒毛,老时变无毛。叶柄长2-3厘米,被绒毛。壳斗深杯状,包围坚果达1/3-1/2,直径约4.56厘米,内外均被黄褐色长绒毛;苞片合生成7-8条同心环带;坚果扁球形,直径4-5.5厘米,顶端平截或凹陷,果脐内凹,幼时被灰黄色绒毛,老时仅在两端被毛。 生长繁殖常用播种和扦插繁殖。播种,8月采种。适合秋播,若翌年春播,往往延至第二年春季出苗。扦插,在梅雨季节剪取充实的半木质化枝条10-15厘米,插后20-25天生根。每年早春萌芽前,在根际周围开沟施肥1次,并剪去枯梢,修剪整形。梅雨季节注意土壤排水,秋季干旱时,需灌水1-2次,保持土壤一定湿度,有利于枝叶生长,否则会提前脱落。播种时,因种子有胚胎休眠现象,宜种子成熟采收后即秋播,或低温沙藏翌年春播。扦插繁殖宜在梅雨季采用嫩枝插,其成活率甚高。移植可在落叶后或萌芽前进行,中小苗需多带宿土,大苗需带土球。栽培管理简便,每年早春萌芽前剪去枯梢或根据需要进行整形修剪。 大果青冈结产率高,用种子繁殖很容易,秋季采种层积沙越冬,使坚硬的果皮软化,或用工具将果实尖端钳去少许,次年春季皤种上育苗,1年生苗即可栽植。亦可在母权周围移植幼苗。生地利用嫩枝扦插,亦可繁殖。 生长习性主要零星分市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林和季节性雨林中。分布区于(11-4月)湿(5-10月)季交替分明,年平均温21℃,极端最低温在2℃以上,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土壤为黑色石灰土,pH值6.8-7.5。花期5-6月,果期11-12月。结实能力较强,果大,虫害严重;天然下种大部局限于树冠下及其周围,在有灌木和草本的荫蔽和枯枝落叶的覆盖下,少数种子可以萌发,但成苗率低;无荫蔽和未覆盖的坚果,基本不会发芽,天然繁殖受到极大的限制。 分布范围在中国仅分布云南南部勐腊和西南部腾冲。老挝、缅甸也有分布。 种群特征1)幼龄期个体缺乏,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但是以萌蘖为主要更新方式使其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以维持;2)现存的个体数少,导致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自疏现象造成第Ⅳ级个体出现死亡率高峰,由于接近实际寿命,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最高; 3)虽然其幼苗存活率较低,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表明该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较适宜大果青冈种群的生长; 4)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使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因此使大果青冈种群在河岸带中沿海拔呈现“一带多岛”现象; 5)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大果青冈种群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但由于分布格局受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因素(如坡向和海拔)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大果青冈在不同河岸带中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在更大尺度(100m*100m)上对该物种的研究结果一致(党海山等,2004),也与多数珍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张文辉等,2002)。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通过影响其种群个体数量和密度而改变种群的分布格局。在沿渡河海拔1200m和香溪河海拔1200m处均有村庄和农田,人为干扰相对严重,导致大果青冈在沿渡河1100m和香溪河1200m处为零星分布(实地踏查发现),并使该海拔附近的分布格局要么为随机分布,要么为聚集强度较低的集群分布。 大果青冈分布海拔上限时聚集强度较低或者为随机分布,这与高海拔温度降低不适合大果青冈生长导致其数量减少有关。因此,虽然大果青冈种群在整个神农架地区的分布范围收缩到河岸带,则表现为沿河流的“一带多岛”现象。贺善安和郝日明(1999)研究发现,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种群的地理分布格局因被多次分隔、隔离,在整体上也呈现“一带五岛”的分布格局。 存活曲线对多数珍稀植物大果青冈种群来说,虽然其幼苗的存活率较低,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大果青冈的发芽需要光照条件,而在林冠层郁闭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林下接受不到充足的光照,因而影响了大果青冈种子的发芽,导致其幼苗缺乏;此外,研究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相对完好,林下灌丛与草本植物丰富,与大果青冈幼苗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也会导致大果青冈幼苗的存活率较低。在Ⅰ级的大果青冈幼苗H<33cm,缺乏光照使其生长受限。 大果青冈个体生长迅速,平均树高增加,更接近灌木层,竞争力增强,光照资源相对增大,存活率逐渐增高。随后,由于个体的长大,对光照的需求量大于灌木层所能获取的光照,对空间和矿质营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导致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为争夺光照、空间和矿物质营养而发生激烈竞争,种内竞争产生自疏现象,种间竞争也导致部分大果青冈个体死亡,从而使存活率开始下降。到第Ⅶ级,个体接近生理寿命,死亡率达到最高峰。这与杨慧等(2007)对北京东灵山地区优势种之一的白桦(Betulaplatyphylla)种群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目前神农架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十分适宜大果青冈种群的生长,因而大果青冈种群集中分布于河岸带中。 濒危保护保护价值 是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中稀有的植物,分布区极窄小,植株极少,且材质坚重、耐腐,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之一。 保护措施 建议选择适当地区建立保护区(点),创造天然繁殖的环境,促进天然更新,并及时采种,防治虫害,进行人工繁育。 保护建议 继续全面深入地开展珍稀特有植物物种的调查工作,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域跨度大,建区时间相对较短,资金和工作人员相对短缺,对特有植物资源的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特有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上,应加大人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坚持一般性调查和专性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对调查的结果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求做到“以研促保”,为保护区特有植物物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可信度较高的依据。 加强环境的监控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作用因子都无法进行测定。 首先,时间对分布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都不应该被忽略,它们的影响深远,生态学中认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物种的动态特征使得很难从生态系统若干变化中分离出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还是由于物种自身变异造成的;第三,同一物种可能和其他不同的物种混生在一起,其他物种对于同一种环境变化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可能变得更为复杂;第四,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使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反应进一步复杂化,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特有植物种对于同一种环境变化的反应可能相差很大;第五,气候和气候变化本身的时空分布异质性一很大,气候的时空分布异质性与物种、生态系统及地形地貌的异质性相结合导致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很难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对物种的影响,进行这类分析时往往要针对某种生态系统或某个物种对于某种特定环境变化的反应。 栽培方法播种繁殖。由于坚果成熟落地后,大部分受到虫害,且种子寿命很短。所以宜从树上采收果实,并及时播种。 育苗 1、采种 选择20-40年生的健壮母树在4月中旬当翅果由绿色转为棕红色时,应马上采种。因成熟后数天就会四处飘飞,无法收集。翅果千粒重5-6克左右,每公斤种子18万粒,瘪粒多。随采随播,因种子袋藏一个月后,就失支发芽率。 2、育苗 大果青冈可播种育,也可扦插育苗。 播种育苗:选取排灌方便,沙质壤土和黄泥土的圃地,每亩均匀撒施菜饼300公斤,耕耙后筑畦。4月中旬种子采收后,除支瘪粒,即可播种。采用条播,条距25厘米,带翅播下,每亩播种量2-2.5公斤。覆焦泥灰,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度,盖狼衣草。播后约7-10天发芽出土,种子发芽出土后,揭取苗床覆盖的草,并及时除草,施追肥。若管理精细,1年生苗高约1米以上,根径粗1.1厘米,可出圃造林。每亩产苗约1.5-2.0万株。 扦插育苗:采用硬枝扦插。于2月上旬至3月初芽萌动前,剪取幼树或萌蘖树上1-2年生枝条,粗0.3-1厘米,剪成长10-15厘米插穗,插入土壤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插后约40-50天发根,萌芽有数个,长到10厘米左右,摘除侧芽。一年生扦插苗高1米左右,根径粗2厘米。 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营造速生用材林,造林地宜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向阳山坡下部,或山谷两侧的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山地。 2.整地方式 秋末冬初劈山,清除杂灌草,块状整地。挖定植穴,穴径60厘米、深50厘米。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株行距2.5×3.0米(即每亩88株)或株行距2.0×2.0米。 4.造林方式 早春用裸根苗造林。起苗后,需在根部蘸泥浆,防止过度失水。栽植时用表土填在苗根四周和定植穴内,做到苗正、根舒、泥紧。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 抚育管理 造林后,头3年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每年除草松土1-2次,扩穴埋青。在造林后的第3年冬开始要适当整枝,促进树高生长。树冠郁闭后分次间伐。 20年左右可间伐期,主伐年龄在35-45年。 病虫害防治 4-5月间金龟子成虫出土,喜吃嫩叶、幼芽,把叶子吃后只留叶脉。在温暖无风天气出现最多,影响生长。可利用其假死特性,在成虫出现盛期,于傍晚摇树震落捕杀,或用5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毒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