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沽钟 |
释义 | 说起这口大钟就不能不说下它的所在地的历史,因为这是和它息息相关的一段往事,一段夹带着一百年前的苦涩一幕。由一口大钟的陈述——从天津被掠走再辗转回归——而拉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大沽口一役,有浴血战斗的惨烈,也有侵略者的得意:大沽钟被英国人当作战利品运到了英国。对中华民族来讲,这是铭心刻骨的痛。在英国求学的林涛得知了大沽钟坎坷的经历,以其血脉人文铸就的拳拳之心,开始了争取大钟重新踏上津沽大地的艰辛征程。 简介大沽钟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具有神圣性。所以它本身的意义可不一般。由于大沽钟身在国衰受屈之时,面临苦难坎坷,大钟所面对的不是崇拜而是危难,不是自豪而是无奈,并且最终还落了个被掠去当成战利品展示的结果。还好经过了一百来年的时间它总算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天津。 2005年7月20日,离开中国105年的大沽铁钟经历千辛万苦,终于从英国的朴茨茅斯市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口古钟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铸铁技术乃至制造业的水平。这个原本挂在天津塘沽大口炮台上的大沽钟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被英国海军掠夺,之后被运返英国的,一直挂在英国南部海港城市朴茨茅斯的维多利亚公园里。经过塘沽区和中英有关部门及各界友好人士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6月初大沽钟的回归就获得了中国文物管理部门和朴茨茅斯市议会的批准。 铸造过程古钟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曾被悬挂在大沽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高65厘米,直径58.5厘米,重105公斤。铭文中有“海口大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巩固”等字。 据史料记载,这口铁钟是英国人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攻陷天津塘沽大沽口炮台后,作为战利品被掠夺到英国,后在出征海军士兵较多的朴茨茅斯市收藏。 钟体介绍大沽铁钟口径585毫米,钟体高度650毫米,钟钮蒲牢残缺,重量105公斤。铁质精好,钟声响亮,造型美观,铸造工艺高超。钟体自上而下:钟顶正中有“天眼”洞孔,其周向残留双吻双爪六点支撑蒲牢钟钮断裂痕迹,并环以莲花瓣浮雕;钟肩为弧弦纹构成的“上带”,并留有4个铸芯洞吼;钟体外壁上段分为“八宫”(八方),每“宫”(方)铭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钟铭,其中,“风调”与“雨顺”,“国泰”与“民安”分别呈对角线布局;中带为一道弧弦纹;下宫亦分八宫(方),钟款铭文在下一宫,镌铸“大清光绪十年立海口大沽乐威毅公祠”,下二宫铭文:“皇图巩固保定府练军官兵仝人公立”,下三宫至下七宫无铭文,下八宫异形浮雕纹饰;下带为弧弦纹;钟裙铸有“八卦”;钟口为八波(曲)荷叶边。 历史背景清咸丰九年(1859年)乐善随调僧格林沁天津营,防守大沽炮台,升为直隶提督。6月,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口,乐善扼守阵地,英勇作战,猛烈轰击敌舰,击退进犯之敌。翌年8月,英法联军再犯大沽口,乐善率官兵固守西北炮台,万余英法军队急攻。憎格林沁自知难守,传檄乐善暂退。乐善对来使说,请速回报亲王,“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死”。顷刻,炮台弹药库被击中,乐善等“自卯时至午时,奋力抵御三时之久”,后炮台陷落,乐善殉国。乐善殉国后,被清廷溢“威毅”,人称“乐威毅公”。《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一·忠义八》是这样记载的:“(咸丰)十年夏,(英法联军)舰队复集天津大沽口,提督乐善奉命驻兵大沽,至则以关防交僧格林沁,令所部原留者听,得千馀人,誓死守。六月,敌兵自北塘登岸,七月一日,自石缝炮台击败之。相持一日,无后援。火药局火起,兵多伤死。乐善知不可守,遂投河死。从死者副将,守备各一,失其名。乐善谥威毅。” 1900年八国联军1900年6月17日凌晨,八国联军九艘军舰攻打大沽口炮台,大沽守军顽强抵抗,但不幸失守。英军占领北炮台后,把上面铸有铭文的一口铁钟运到英国“奥兰多”号船上,掠回英国。1902年,朴茨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专门建起了一座中式石亭,把大沽铁钟悬挂在亭子里,以纪念在大沽战役和攻打北京战死的英国侵略军的士兵。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萧条,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动荡,曲折迷离。 风云变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口铁钟被埋在维多利亚公园地下,1947年,朴茨茅斯市市立学院的大学生诺尔曼在维多利亚公园勤工俭学,施肥挖沟时发现了它。 战后人们忙于恢复和重建,铁钟一时不知所在。 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60年代,朴茨茅斯市一家晚报两名记者找寻铁钟的下落,后来在维多利亚公园的角落里找到。“五月风暴” 期间,大沽铁钟又被从维多利亚公园亭子挪开,后被放回,2000年前后人们又不知所在。有事实表明,当地有人打过偷窃和毁坏的主意。这时,朴茨茅斯市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可.刘易斯开始寻找铁钟,直到2003年6月,在维多利亚公园的暖房里找到,移放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供人们参观,直至这口铁钟返回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沽铁钟在朴茨茅斯市留下一段段故事。 大事记1993年,朴茨茅斯市就有正直之士投书报章,提出大沽铁钟不是和平正义的标志,应当归还给真正的主人-------中国。 2003年,马可.刘易斯与在当地社区无线电广播电台担任播音的曾在天津学习、生活的留学生范辉相识,请她和中国同学帮助翻译大沽铁钟的铭文,马可·刘易斯郑重地对范辉说,这口铁钟应该送还中国。1860年,马可的先祖曾经参加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炮台的侵略之战,身负重伤,这支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铸下人类文明的耻辱。100多年后,又是年青的马可主动提出,应把英国侵略的铁证归还给中国,历史的时空就这样交错在一起。 2003年秋天,范辉与北京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明明通过互联网取得了联系,把她了解的情况告诉了夏明明。夏明明随即通知塘沽区文化局。塘沽区委书记刘长喜闻讯,涌起阵阵欣喜。分管文化的区委副书记荣新海给范辉发出电子邮件,归还一个世纪的见证。 2004年1月,范辉回信。直到当年9月,归还铁钟进程没有进展。范辉热情牵线搭桥,介绍塘沽区与全英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朴茨茅斯市华人协会主席叶锦洪建立联系,得到充满正义之心的叶锦洪坚定的支持。叶锦洪约见朴市市长和议会的多数议员,他告诉塘沽区,有把握将归还铁钟一事提交朴茨茅斯市议会审议、表决,最终获得通过。因为朴市官员、多数议员,许多居民,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华人尊重历史文化遗产,都赞成把铁钟归还中国。 2004年11月,查阅、搜索有关大沽铁钟大量信息资料的荣新海应约踏访朴茨茅斯市,会见市长杰森·法札卡里和政府文化官员特里·霍尔,他们均表示,为了中英友好,愿意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铁钟归还,但鉴于铁钟已列入英国文化遗产的二级目录,还要等待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的意见。荣新海说,铁钟放在英国,英国人耻辱,中国人耻辱。归还中国,则体现正义、善良和尊严。 之后,塘沽区与朴茨茅斯市开始认真细致的报批过程。塘沽区政府承诺将归还的饱经沧桑的铁钟陈列在新建的塘沽区博物馆,并制作一件铁钟的复制品赠送给朴茨茅斯市人民。塘沽区与叶锦洪来往的电子信函达到近10万字。 2007年5月,叶锦洪率华人代表团第一次登上久经磨难的大沽口炮台,感慨万分,他认为,为大沽铁钟的归还竭力奔波,身为华人,义不容辞,我们不能改变以往的历史,但却可为生活的世界创造和平、友好的未来。25日晚,叶锦洪离开塘沽区的路上,知道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批准大沽铁钟归还中国的消息,全车的华人禁不住欢呼雀跃。 2005年6月初,朴茨茅斯市议会通过辩论表决,也同意大沽铁钟归还中国。13日,塘沽区区长张家星以及荣新海率领塘沽区代表团访问英国,于当地时间下午4点,在朴茨茅斯市博物馆举行大沽铁钟回归交接仪式。朴市市长罗宾·斯巴哈特庄重地把大沽铁钟交给中方。仪式结束了,在场的人们久久不肯离去,纷纷与大沽铁钟合影留念。 意义及思考《辛丑条约》的影响1901年,由于屈辱的《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全部拆毁,几乎没留下一件完整的文物,大沽铁钟的归来,弥补了历史的空缺;105年,漫长的回归,成为中英两国关系史上一个历史的明证,引起人们对久远的记忆。 中国文物的流落据统计,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精品不下百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横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来被巧取豪夺走的。 对于流失海外文物难回归问题,虽然国际公约规定被掠夺的文物应归还原属国,但一些西方国家——同时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几个国家,直到2009年仍然未在这些公约上签字。实际上,公约对这些国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另外,出于某些原因,这些国家博物馆主观上并不希望归还其收藏的中国流失文物,甚至对参观、拍照都严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异常困难。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把流失文物定义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因战争、盗掘、盗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 回归虽然大沽铁钟并不是第一件通过政府间协商“回归”的流失文物,但需要说明的是,那些通过政府交涉被迫回的文物,几乎全部是近年来通过偷盗和走私而流失出去的,往往是在国外进入拍卖程序的时候被我国有关部门或个人发现,根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通过政府间的交涉使流失的文物回到国内。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