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港区第五中学 |
释义 | 大港区第五中学,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学府路 ,前身是天津市培英外语实验学校,1995年创建,原为体制改革校,成立之初为初中校,2001年4月迁址大港区教育园区,当年成立高中。 学校占地153亩,现有主教学楼、圆城楼图书馆、体育馆及食堂、学生公寓等,合计建筑面积近24000平方米,有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15280平方米。2009年由区政府投资在原校园内正在建设一座新教学楼,新教学楼将具备一流的教学设备。2008年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成功转制为国办校——大港五中。现有37个教学班,1600余名学生。 学校在办学发展中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提出了“健康课堂”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办学经验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认可。 学校创建时为初中校,坐落于大港二中校内,由大港二中主管培英学校的各项办学活动,首年招生两个教学班,98名学生。由于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学校声誉日增,规模逐步扩大,至1998年已拥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近千人。根据天津市教委关于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实行“四独立”的要求,2000年经区政府决策,培英学校与原主办校大港二中剥离,易址新建。2001年4月,全校24个教学班,1200多名师生全部迁入新校舍。学校座落于大港教育园区,占地约153亩,建有教学综合楼、“圆城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和食堂、风雨操场(体育馆),原总建筑面积近24000平方米,建有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一个。学校综合楼设计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10个,计算机教室2个,还建有校园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校园信息网、学生电视台等。“圆城楼”图书馆是由日籍华人圆城均先生捐资建设的,于2002年10月31日竣工落成。2008年9月学校转制为国办校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投资建了一栋20个教学班,建筑面积5540.9平米的教学楼,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01年8月,经天津市教委批准,培英学校增办高中,成为一所完中校。高中首年招生三个教学班,学生113人。2008年9月学校转制后,根据大港区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大港五中改为初中校,高中暂时停止招生。截至2009年9月,学校有初、高中32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余人;在职教师14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19人,3人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47人,中级教师6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 教育教学: 学校办学的初始阶段,顺应“一切为了发展”的社会潮流,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率先在本地区提出了“一种思想,两套策略”: “一种思想” :“三名”办学思想,即“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 “两套策略”包括:针对学生的“培英”策略和针对教师的“率先成名”发展策略。 学校教师大多数是由大港二中调入的,他们身上较多体现着大港二中这所名校的优良传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他们中许多人作为教改实验的骨干,参加了“分层教学”、“目标教学”、“自主创新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名教师:刘炳昭(现大港第五中学校长、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理事、大港区十大杰出青年、大港区十佳校长),赵福楼(现天津市教研室中语室主任、特级教师),刘润红(现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教科研主任),刘明春(现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大港区政协委员),曾佳(现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班主任),张广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大港区“十杰百佳”青年、大港区“名教师”),宋文政(现大港区教研室教科室副主任),张宝芬(区级学科带头人、现大港区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孙成文(兼任人教社音乐教材编委)。 1998年9月起学校相对独立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总结“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了“自主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并在学校全面启动“主体创新教育”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初步成果。 迁址新校舍后,学校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外部环境的变化、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和新世纪“人本思想”促使学校对教育的终极追求做进一步的思考,在思考中大家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的基本需求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关注的焦点;洋思、杜郎口、东庐等学校的成功经验又在实践层面为学校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帮助和借鉴;专家引领促使学校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学校“多元互动,健康成长课堂”办学理念逐步生成。“创‘健康课堂’,享受课堂幸福,建绿色家园,提升生命质量,促全面发展,培育世纪新人”成为学校继“三名”之后的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全新追求。于是,逐步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五个模块,七个环节”的“多元互动,健康成长课堂”模式。 立足一个核心——“习”。即预习、练习、演习、实习、复习。立足于“习”字,就为多元互动提供了前提,立足于‘习’字,就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抓住了两个基点:一是学生互动学习、展示,二是教师因材施教。 建立了五个相应模块:预习、交流、展示、反馈、拓展。 提炼了七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共定目标、课前预习、交流提升、展示共享、反馈巩固、总结拓展、课下帮辅。 通过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1、传统的课堂格局已被打破; 2、师生的角色发生转变; 3、传统的教材被开放的课堂激活; 4、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正在形成。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快乐,也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年中考中,我校初中毕业班成绩均列全区榜首。 2007年11月,由大港区教育局主办、培英学校协办的全国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大港区成功举办,我校的“多元互动,构建‘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大会经验介绍的重要部分,得到了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教委督学和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领导专家的一致认可,学校展示的40节“健康课堂”观摩课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