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宁市永和镇 |
释义 | 百科名片永和镇位于兴宁市东部,东邻径南,西连宁新、宁中,南靠坭陂、新圩,北接石马。距市区约10公里,205国道、梅河高速、兴畲高速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面积109.6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47463人。 兴宁市永和镇地理位置永和镇地处兴宁市兴城东部,距市区约10公里,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兴畲(兴宁兴城—梅县畲江)高速公路贯穿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辖2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面积109.63平方公里,总人口46016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一个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永和工业园。 乡镇概况【“三农”工作】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镇良种种植达97%以上。做好种粮直补和能繁母猪入保工作,全年共落实直补资金369万元,能繁母猪入保3795头。做好农村家电下乡补贴工作,共落实补贴32万元。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双转移”工作,各村(居)委会都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五联创”活动】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省教育强镇创建目标,成为我市首批三个成功“创强”的镇(街)之一。完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探索成立了村级信访维稳协调员队伍,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功创建为平安镇。坚持走“工业富镇”之路,坚持发展特色经济,以纯制衣已于2009年4月初正式投产运营,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今年六月被评为“梅州市禽畜养殖专业镇”,特色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挖掘、保护、开发红色资源为重点,全力配合市委规划部署,着力在湖尾村建设兴宁市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目前,项目规划、征地工作已完成,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会遗址修复重建和兴宁湖尾“革命纪念公园”施工准备工作已就绪。同时,结合古民居普查,我镇重点挖掘和保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张学龄烈士的故居。鹅公山休闲活动中心建设日趋完善,近一千米的鹅峰大道实现硬底化。华峰、永星两个村的农家书屋已经建成,各项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镇创建工作也已按规划和方案开始启动。 【民心工程】投资438万元在新寨村百二断新建一个日产3000m的自来水厂,可解决13个村13382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50多万元对七层、三枫、沙坪等村供电线路进行改造,今年供电部门总发电量1490多万千瓦时,比增15%,创历史最高水平。共投入200多万元继续完善五个村8公里长的村级水泥硬底化建设,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全年共落实五保户148人,低保户928人,解决特困户住房2户。全年合作医疗受益群众2580人,报销金额410万元,落实2026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1750多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等。 【依法治镇】广泛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民法制观念。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喜人,年度综治考评获得103分的好成绩。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辖区内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消防安全责任事故,未发生重大或特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环保工作责任落实,全镇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况。 【社会事业】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武装工作超额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工青妇、民政等部门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发挥应有作用,取得较好的成绩。各村、各部门通力协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党建工作】学习型班子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本年度共学习了12个专题,大大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全镇各支部共开展结对帮扶活动43次,帮扶资金24.5万元;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和“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实行村务、党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账镇管”,不断扩大民主,提高透明度;严格把关,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镇共发展党员36名,预备党员28名。严格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本年度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案件。 【计划生育】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与计生任务。2009年全镇共落实“四术”516例,其中结扎160例,纯二女结扎32例,放环354例,人口出生率10.86‰,计生率达95.3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2‰。 传统民间节日 1、春节:正月初一,庆新春。 2、年宵:正月十五,正月半“赏灯”又称元宵灯会,赏灯自初九开始有,官亭为正月十二尤为热闹。 3、春分,农历春分,扫墓(幸、陈姓祭始祖)陂蓬春分较为热闹, 4、清明,农历清明,扫墓。 5、端午,五月初五,传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有挂葛藤习惯。 6、龙华会,农历五月二十日,宝山荷坑塘为纪念李族落居敬社活动。 7、立秋,农历立秋,双夏农忙结束。 8、七月半,七月十五日,扫墓。 9、中秋节,八月十五,纪念汉族反元人活动,庆团圆。 10、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放风筝。 名胜古迹鸡鸣山 又名鸡灵山,位于兴城东15公里的永和镇锦洞村,海拔538.7米,远望似雄鸡引颈欲啼。相传宋探花夜读神光山时,曾闻此山有鸡鸣之声,故名。 鹅公山,海拔208米,山高100米,因山形似公鹅,因此而得名。鹅公山位于兴城东郊8公里的永和圩镇北部,南邻205国道和梅河、兴畲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03年,在永和镇何祥华等七位退休老人的倡导下,开始建立永和镇鹅峰山健身休闲场。 特色经济近年来,为把养殖业做大做强,镇党委、政府抓住全国都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把畜牧养殖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抓服务、带基地、抓龙头、优品种,使全镇养殖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组织引导和服务。为搞好特色、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工作,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养殖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转变行政管理的工作方式,强化组织引导和服务,为养殖业提供管理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对资金、信贷科技培训方面的扶持力度,并结合“十百千万”驻村工作组,组织党员、干部入户与养殖户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发展养殖业的各种问题,同时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及科技信息等服务。二是建立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船坑塘养鸡场等养殖企业在我镇落户的契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养殖业”,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特色。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培育优质产品。加强养殖科技宣传,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构建培训平台,多渠道加大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坚持“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的方法,每年召集农户集中培训2期以上,聘请有关专家授课,讲解养殖的科学技术,同时,还组织养殖户外出参观学习,让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学习成功经验,增强群众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和决心。 领导班子钟剑波(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罗建军(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童东平(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政法、国土、规划、消防、打假、企业、综治维稳、应急中队; 王英霞(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文化、教育、体育、财贸、环保; 罗新辉(副镇长):分管计育、卫生、民政、残联; 罗辉红(副镇长):分管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园区; 罗志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工作; 刘文忠(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侨务、统战、宗教、公路、交通、信访工作; 刘可辉(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 何苑威(组织委员):分管组织、人事、老干、人才服务、劳动保障、共青团、工会; 李映华(党委委员):分管扶贫、农村合作医疗、经管、统计、科技; 陈君辉(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分管党政办公室; 曾子玲(党委委员):分管宣传; 陈宇东(党委委员):协管扶贫、农村合作医疗、经管、统计、科技。 革命老区永和镇湖尾村是成立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成立第一支工农武装队伍——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和成立兴宁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老区。该村位于兴宁市东部,距兴城15公里,东连径心,北邻石马,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林深茂密,山径迂回,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根据地。 1924年10月,澎湃委派赖颂棋为潮梅农运特派员回兴宁领导农民斗争,在永和开展农民革命运动。8月间,在湖尾村荷树岗湖洞小学成立湖尾乡农民协会(包括现在的湖尾、新寨、七层、大平、铁马、夜明、板子、振兴、崇新等村),入会者420余人。会员交费贰豪,列队宣誓。 1926年春,潘英出席了彭湃在汕头主持召开的“潮汕农民代表大会”,回来后,扩大农运组织,会员发展到980余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年,成立永和区农民协会,潘英任主席,何海任副主席。农民协会成立后,继续发展农运会员,开展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发动群众开展发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并组织和发展农民赤卫队。湖尾赤卫队由63人组成,潘火昌任队长,拥有广东七九步枪一支,五华产步枪2支、火枪10支、台枪2支、猪崽脚4支。赤卫队员定期在荷树岗操练。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兴宁特支领导机关被迫转入山区活动。湖尾村的板塘成为我县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和重要的革命据点。兴宁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恨之入骨,悬赏通缉蓝胜青、卢惊涛、潘英(湖尾人)、张超曾、沙伟文、黄佐才、张中、陈坦、张达良、张嘉谷等人。同年5月上旬,中共兴宁特支根据上级指示和敌强我弱的情况,决定利用张英与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的矛盾,联合攻打县城。5月18日,永和3个乡(湖尾、大成、黄石)的赤卫队100多人在蓝胜青、潘英、潘火昌、何海、沙伟文、潘文香、潘月桂的带领下,参加了攻城暴动。由于天下大雨,城壕尽没,暴动队伍无法攻坚而撤退。9月3日(农历八月初八),中共兴宁特支组织第二次农民武装暴动,攻打兴城。永和区农民协会以潘英、何海为首集结3个乡农民赤卫队63人,于2日晚到福兴梅子坑胡遂良屋中誓师攻城,潘火昌任攻城勇士队队长,潘望生为副队长,在城内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农民赤卫队直攻县府,取得了暴动胜利,释放无辜囚犯100多人,缴获长短枪200多支,子弹1000多发,县政府铜印1枚。 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敌人决战,刘光夏、蓝胜青率领队伍,主动撤出县城,转移到永和湖尾村。潘英的母亲和农协会员煮萝卜粥9大水缸,让战士们吃饱休息。当晚,在该村召开庆功大会。会上,蓝胜青传达上级指示,宣布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参谋长卢惊涛,政治部主任曾不凡(后罗坤泉代),军需陈瑞权、刘宇挺,教练官舒静舒,司号长潘军岳,团卫队副队长潘维。团部下设一个大队,大队长潘英。大队下设四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潘英(兼),副队长黄佐才;第二中队队长何海,副队长张维;第三中队队长刘连华,副队长何映辉;第四中队队长张洪生,副队长陈水秀。团部设在湖尾村板塘潘火昌屋中,操练场在荷树岗。十二团成立后,震惊了兴梅地区的国名党反动派。兴宁自卫队多次到湖尾村和兴凤寺围剿,均一无所获。敌人羞恼成怒,把兴凤寺烧毁,并贴出布告缉拿潘英、潘火昌、何海等领导人。 10月25日,彭湃派叶浩秀扮成商人坐着“油挞桥”从梅县来到湖尾村荷树岗找到潘英。在叶浩秀主持下,于当天下午成立兴宁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湖尾乡工农兵政府(即苏维埃政府)。潘英任主席,潘火昌任副主席兼财粮,潘新辉任武装部主任,丘友招(潘英妻)任妇女主任,潘焕荣负责民政。苏维埃政府政府成立后,制定了有关政策和实施细节。 同年12月,在湖尾村成立中共兴宁县委员会,书记蓝胜青、委员刘光夏、潘英等7人。同时,成立中共永和区委员会,潘英任书记,何海等3人为委员。 1928年4月,十二团撤离湖尾村后,中共兴宁县委决定派潘英、潘火昌、丘友招、何亚清到罗浮大信、新圩等地开展工作,国民党反动派视湖尾村为眼中钉,六月间,集结正规军一个连伙同商务治安队100多人袭击该村,实行“三光“政策。据统计,被捕被杀及战斗阵亡28人。其中,潘火昌全家9人,6人被杀,房屋全部被烧毁(其遗址尚在)。 湖尾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14名优秀儿女为中华名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他们是: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第一大队大队长潘英,赤卫队小队长潘望生,红十二团联络员潘运钦,红军战士潘丙凤、潘恩凤、潘春灵、毛庆祥、潘云松、丘泉古,赤卫队员潘焕荣、潘桂林、潘天其、潘细妹、王耀新。他们的光辉业绩,彪炳青史,激励后人奋发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注:此材料来源于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的《兴宁县志》和市委党史办编印的《宁江洪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