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宁神光山 |
释义 | 地理位置神光山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距兴宁市区3公里,属于兴宁市市郊,原福兴镇与刁坊镇交界地区规划总面积674.6公顷,是一个以神光山自然景观为主,以宗教文化为特色,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和游览、登山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区型森林公园。在兴宁市城南3公里,山势横亘,山壁峭立,形如展旗。顶峰海拔360米,屹立于宁江河畔,三峰并立。四时雾气缭绕,满山林木,苍翠蔽日,山泉流水,曲径通幽,古迹丰富,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游之地,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兴宁市则有“客家之都”的美称。 目前是中国6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原有“南山”、“挂榜山”、“铁旗峰”之称,后相传宋天禧年间邑人罗孟郊(宋天圣八年探花,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梦山神降五彩祥光助读,遂改为“神光山”。 神光山山上林木参天,曲径通幽,古迹甚丰,集“寺、坛、池”为历代文人墨客畅游之地。每年重阳节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赛神会等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典故神光山山腰有墨池寺,宋代探花罗孟郊曾结庐读书于此,有“神光映读”的传说。当时罗学书法,常洗砚于山间一池潭,水色墨绿,故称“墨池”。由于山体秀美,且靠近县城,北宋以来建造寺庵,香火极盛,文人墨客留下诗文极多,宋代以来是“兴宁八景”之一。江南四大才之一,时为明代正德十二年,祝枝山曾任兴宁县知县。在游神光山时曾写下神光山诗名: 出郭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陂草树旁, 几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 景区有:神光寺、祖师殿、墨池寺、石古大王、望兴亭、电视发射塔、慈母亭、白沙大王、三山大王。李振将军纪念亭,是理想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的游览场所。 神光寺神光寺:原名“曹源寺”,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支流发祥地(开山祖师牧原和尚,俗名何南凤,石马人)。 神光寺建于北宋即公元一零五八年,一九五八年被毁,一九八七年按泰式寺庙建筑风格重新修建。新神光寺占地面积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内设有伍百罗汉,四周墙上还有释加牟尼成佛的如来磁画,十分华丽壮观。祖师殿:在神光寺的上方建有祖师殿。殿分主殿和围廊,占地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一百五十平方米,殿内有大小佛像一百多个。 石古大王:从神光山西边山口,迈步一百一十七级石级而上,可见到一棵千年古榕和一个古茶亭,在旁边原有一个巨石,即为"石古大王"。相传石古大王为兴宁古代的一位民族英雄,因保家卫国有功,被尊为神。后人为纪念这位相传的英雄,在旁设有神坛和行宫。在坛上方有一横匾,书有漆金大字"岩固天全",这四个字可拆写为"山口一人,石古大王"。 墨池与探花书院在神光山东边的山坳里的墨池寺边有口石泉,泉水自石间涌出,长流不息,泉水清澈纯净而无杂质,水味甘甜。据明朝所编正德兴宁志记载,宋学士罗孟郊少年读书于此,常在泉边临池习书,洗砚池中,水尽墨色,因而得名墨池。罗孟郊刻苦攻读高中探花,封为学士。后人为纪念他并激励后辈,在墨池边旁建一探花祠,后改为探花书院。 墨池寺在墨池和探花书院边有一古老的寺庙--墨池寺。墨池寺中有广东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和去年落成的大雄宝殿内的五百罗汉雕像。二处佛像的雕塑栩栩如生,雄伟壮观,每日游客洛泽不断。 近年来,已开辟为旅游区,兴建和修复了山门搂、望兴亭、神光寺、石古大王、三山大王等景观,并有千年古榕及小碑林,竖立了烈士纪念碑。在山顶观景,可眺望兴宁市风貌。每年重阳节,人们纷纷到此登高揽胜,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06年1月,神光山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