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范庄遗址 |
释义 | 简介大范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大范庄西0.5公里处,岚济公路侧。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40米,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馒头状土丘。土丘上层多周、汉时代遗存,已数遭破坏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发现器物,报告上级部门,随后原临沂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到此发掘,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发掘工作被迫暂停,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铲、镯、镞、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镞、獐牙、兽牙等。最多的器物为陶器,计725件,主要有夹砂陶、泥质黑陶、夹砂白陶、夹砂红陶。器形大多数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镂孔杯。高柄镂孔杯有30件,胎壁极薄,近似蛋壳,故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规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样,是古陶中的瑰宝。 出土记因遗址高出四周平原地表0.5至1.5米,大范庄村群众称其为"西岭"。多年以来,经群众不断取土使用,"西岭"面积逐渐缩小,其上层商周、汉代遗存已遭破坏。? 该遗址发掘清理于1973年3月25日正式开始。参加者有杨殿旭、张鸣雪、刘心健、赵海峰和笔者5个"专职人员"。清理基葬周围土方和保护现场等任务,由大范庄村抽调十几名村民负责。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无财力搭建帐蓬,便采取早出晚归、逐一清理的方案,即每天早晨从临沂骑自行车赶到发掘现场,集中力量清理完一座墓葬随葬品之后,再接着清理下一座,当日晚返回。县文物组运载文物的交通工具,靠一辆地板车。因我当时28岁,在同事们之中年纪最轻,又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处于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我便主动承担运回文物的任务。既要按时发掘清理墓葬文物,又要每天拉地板车往返40多公里,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遗址现场作业开始后,实地测量遗址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140余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发掘清理自东而西,并逐次编号,计有26座古墓葬。这里墓葬的特点是:分布密集,排列比较整齐,虽深距地表0.5至2米不等,但无叠压现象和相互打破关系,可确定为氏族公共之墓地;再者,墓室均为长方形土圹(无棺椁),少数筑有二层台,墓主人头南向,70°至90°方位不等,皆系单体仰身直肢葬,骨质已腐朽不全。随葬品或置于死者头部,或置于足部,或置于遗体之一侧,具体原因不明。? 经过22天的连续作业,发掘清理工作至4月15日基本结束。该遗址共出土随葬品768件,分为陶器、石器和骨器三大类。陶器数量最多,有725件,其中夹砂灰陶494件,泥质黑陶212件,夹砂白陶14件,夹砂红陶5件。石器有铲、镞、锛、凿、镯和佩等,计20件。骨器为镞、针、锥和獐牙等,计23件。随葬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平底器有背壶、瓶、杯、碗、匜等;三足器有鼎、鬶等;圈足器有豆、镂孔高柄杯等。背壶在陶器中数量最多,达284件。其中有部分物品体积很小且火候较低,乃非用性的明器(即冥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随葬品随葬品分布情况是:7座墓中有獐牙,15座有陶鬶,17座有背壶,18座有豆,19座有黑陶镂孔高柄杯,23座有泥质黑陶壶。? 大范庄遗址出土的器物,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背壶、细颈鬶、台座折腹豆、黑陶镂孔高柄杯等,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深腹平底罐、罐式鼎、绳纹匜、粗颈小袋足鬶、浅盘豆、黑陶壶和镂孔高柄杯,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的器物;盆形鼎、长流粗颈大袋足鬶、镂孔粗柄豆、大平底盘,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器物。? 该遗址出土随葬品有两个方面突出的价值与意义:一是随葬品数量悬殊很大,如第17号墓有85件,而第16号墓只有1件夹砂灰陶盆。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私有制,贫富差别已存在。二是出土30件黑陶镂孔高柄杯,数量之多时居全国第一位。其通体乌黑发亮,质地极为细腻,轮制技艺精湛,造型优雅美观,因胎壁薄如蛋壳(不足半毫米),故被称为"蛋壳陶"。因"蛋壳陶"的柄部精雕着密集的几何形镂孔,所以称镂孔高柄杯。一件高20厘米的黑陶杯,重量仅有50克左右,堪称国宝。它作为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峰,为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