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信息化论
释义

基本信息

作 者: 周宏仁 著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

字 数:672000

版 次:1

页 数:669

印刷时间: 2008-8-1

开 本:16开

印 次: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10057002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就国际、国内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近年来著者关于信息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介绍和讨论。第一部分从全球的角度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当代信息革命、信息化、信息社会以及信息革命的未来发展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了国家信息化推进中所涉及的各种战略、政策、规划、技术、应用等重大问题。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与信息化相关的治理问题,以及战略和战术层面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第四部分讨论了以信息化所引起的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为基础,构造信息化学术研究的框架体系的可能性。

读者对象: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信息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信息化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研究生

作者简介

周宏仁,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84年6月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系获得控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世纪60和70年代,在科研和工业部门从事系统工程研究,先后任课题组组长、专业组组长、型号线负责人、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1984年10月起,先后任国家计委委员、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90年5月起,任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跨区域高级顾问。2002年2月起,兼任联合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高级顾问,以及上海、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曾当选为四川省第六届省人大代表、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外事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 现代信息技术

第二章 当代的信息革命

第三章 信息革命与工业革命

第四章 信息化

第五章 信息社

第六章 信息革命方兴未艾

第七章 中国的信息化道路

第八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

第九章 信息化与和谐社会

第十章 农村信息化

第十一章 信息化与农民工

第十二章 电子政务概论

第十三章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第十四章 电子政务的推进

第十五章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六章 电子商务

第十七章 数字世界的治理

第十八章 信息化的关键成功因子

第十九章 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第二十章 信息化:学术研究的新边疆

序言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可以用“三化”来概括,即: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

旧石器时代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他们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随后的农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使人类由靠“采集食物、捕猎动物”为生走向以“栽培植物、畜养动物”为生,人类文明开始了“农业化”的进程。农业革命发生以后,动植物的驯化或者说农业化,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民以食为天”,农业化不会结束,人类不会放弃农业生产,再回到原始社会,依靠大自然的施舍,依靠捕捉小动物、采集食物为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化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农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使人类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以“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人类文明从而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化”。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第二产业的产业化,也有力地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等的产业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等成为工业化的大农业的特征;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产业化。如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教育业、零售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饮食业(如麦当劳、肯德基等)等都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明和引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提高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不同的阶段,工业化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工业化只有发展,没有结束。

文摘

第一章现代信息技术

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互联网阶段(网络计算阶段)

1969年出现的ARPA网被视为互联网的雏形,其初衷是建立一个供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共享各种理念的计算机网络。最早的ARPA网连接了美国的4所高等院校,即位于洛杉矶的加州大学(这是第一个节点),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州大学,斯坦福研究院和犹他州立大学。1971年的时候,已有将近24个节点计算机连接在ARPA网上,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3年后,节点达到62个;而到1981年的时候,节点数已超过200个。ARPA网是第一个采用“包交换”网络连接不同种类的计算机的网络,也是第一次使不同品牌、大小、型号、速度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但是,ARPA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因为它连接的是主机,而不是网络。

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希望加入ARPA网。ARPA网也进行了许多改进,以便适应计算技术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最终,使多种网络能够接入ARPA网,从而铺平了互联网发展的道路。1983年,ARPA网开始向公众开放,并于1984年分成为两个部分,即面向研究活动的ARPA网和用于军事运作活动的国防数据网(DDN)。1990年,ARPA网被更先进的、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所建立的NSF骨干网所取代。

80年代,笔者在讨论信息化社会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自来水网、电网、煤气网是工业化社会的特征,而信息网则是信息社会的特征。它应该像自来水网、电网、煤气网一样,打开开关,信息就源源而来。不同的是,水流、电流、煤气流是单向流向用户的,而信息流则是双向的:既包括流向用户的信息,也包括用户向外发送的信息。现在,这种信息网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这种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