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豆疫病菌 |
释义 | 大豆疫病菌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是大豆上的毁灭性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损 25%-50%以上,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该病是我国对外检疫性一类有害生物,广泛分布于10多个国家,每年使全球大豆业损失约10亿美元。 大豆疫病菌-基本资料大豆疫病菌 学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 f.sp.glycinea Kuan&Erwin 异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 var.sojae Hildeb.,Phytophthora sojaeKaufmann&Gerdemann 英文名 Soybena blight 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Phytophthora rot of soybean 分类地位:藻物界 腐霉科 疫霉属 大豆疫病菌-简介大豆疫病菌 大豆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是大豆上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中国进境植物检疫-类危险性有害生物,也被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大豆疫病菌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规模种植大豆的国家,是大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菌主要通过土壤、病残体及种子表皮内的卵孢子进行传播,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危害,发生很严重的地块,导致颗粒无收。 除中国外,大豆疫霉还是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土耳其和巴西也将大豆疫霉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主要由混在大豆中问的土壤颗粒和病残体作远距离传播。 大豆疫病菌-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 (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 大豆疫病菌-分布大豆疫病菌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列宁格勒)、匈牙利、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二十个国家。 大豆疫病菌-寄主由于大豆疫霉菌寄生专化性很强,已知可侵染的有大豆(Glycine max)、羽扇豆属(Lupinus spp.)、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豌豆(Phytophthora) 大豆疫病菌-危害情况大豆疫病菌的危害情况 大豆细菌性疫病主要侵染大豆的叶、茎蔓、豆荚和种子,以危害叶片为主。一般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始发,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扩展后为不规则形暗绿色斑或暗褐斑,晴天中午可见病叶反卷、枯萎、最后变黄,病斑相互合并大块组织变褐枯死,一旦遇到阴雨天,可迅速扩展到整个田块。 大豆疫病菌-鉴定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大豆疫病菌 大豆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形态均匀,气生菌丝致密,幼龄菌丝体无隔多核,分枝大多呈直角,在分枝基部稍有缢缩,菌体老化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体膨大,膨大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等。菌丝体宽3~9μm,最适生长温度24~28℃,最高35℃,最低8℃,可以产生厚垣孢子。 本菌在利马豆培养基和自来水中可以形成大量孢子囊,孢囊梗单生。无限生长,多数不分枝,孢子囊顶生,倒梨形,顶部稍厚,乳突不明显,新孢子囊在旧孢子囊内以层出方式产生,孢子囊不脱落,23~89×17~52μm。平均58×38μm,游动孢子在孢子囊里形成,卵形,一端或两端钝尖,具2根鞭毛,茸鞭朝前,尾鞭长度为茸鞭的4~5倍。 此菌在胡萝卜或利马豆固体培养基上,生长1周后可大量产生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侧生,偶有穿雄生,藏卵器壁薄,球形至扁球形,直径29~46μm,一般至40μm以下。卵孢子球形,壁厚,光滑,有内壁和外壁,壁厚1~3μm,卵孢子直径19~38μm,卵孢子大小和孢子囊大小及乳突均受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大豆疫病菌-传播途径大豆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Klein(1959)报道,在收获过程中发现混杂在种子样品中的土壤(粒)带有活的疫霉菌病土是病原菌在田间传播的重要途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是田间传播的重要形式。 大豆疫病卵孢子在土壤存活期的研究资料较少,有的资料报道可存活1年以上,据Schmitthenner报道,发病田休闲4年没有消除这种病原菌。大豆疫病罹病种子在病原菌传播尤其是远距离传播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成熟的种子里,病原菌呈休眠状态并具有活力。 关于大豆疫病种子带菌的研究国外很少报道。周肇慧、严进的试验研究,证实大豆疫病病种子带菌。 大豆疫病菌-检验方法大豆疫病菌 首先需进行常规的洗涤检验。大豆霜霉病的卵孢子也可以产生在豆粒的表皮,卵孢子在种子上的数量往往很多,且肉眼也能见到一层白色霉层在豆粒表皮上。大豆霜霉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常有发生,检验时必须严格区分疫霉菌和霜霉菌两种卵孢子。 大豆疫霉菌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皮内部,种子检验时应检查种皮里是否带有疫霉菌卵孢子,其检验方法,是将豆粒放在10%KOH或自来水中浸泡一夜,取出后剩下种皮,在解剖镜下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即可见到大豆疫霉卵孢子。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活性检查,可采用染色法,用0.05%MTT(噻唑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孢子,被染上兰色的为休眠后可以萌发的卵孢子,玫瑰红色的表示处于休眠中的卵孢子,黑色的和未染上颜色的表示已死亡的卵孢子。 疫霉菌分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真菌如镰刀菌、腐霉菌的染污而使疫霉生长受到抑制,现在一般分离病组织内的疫霉菌是采用PARP选择性培养基,即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以下抗菌素和药剂,培养基中有效成份最终浓度为:匹马霉素10ppm,安比西林250ppm,利福霉素10ppm,五氯硝基苯100ppm,恶霜灵50ppm. 大豆疫病菌-有关检疫规定大豆疫病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一类危险性病害,并且是中俄(中方提出)、中南植检植保双边协定规定的检疫性病害。在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中规定引进来自疫区的大豆种子,须经特许审批,经入境口岸严格检查。必要时隔离试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