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豆褐斑病(斑枯病)
释义

中文学名:大豆褐斑病(斑枯病)

拉丁学名:Septoria glycines Hemmi

病原中文名:大豆壳针孢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大豆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

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染病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病原形态特征

Septoria glycines Hemmi称大豆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球形,器壁褐色,膜质,直径64~112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或弯曲,具横隔膜1~3个,大小26~48×1~2(μm)。病菌发育温限5~36℃,24~28℃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高于30℃则不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天。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