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理模块性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1月1日) 丛书名: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平装: 152页 开本: 16开 ISBN: 7561731140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本书是“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是著名心理学家福多的代表作之一。模块理论把认知过程划分成模块组成的输入系统和范围非特异的中枢系统。模块性认知系统是范围特异的、先天的、由硬件构成的、自主的且非集成性的系统,如视觉和语言知觉系统等。本书分五个部分对认知结构的功能分类、输入系统的模块性、中枢系统等进行了阐述。 媒体推荐译者前言 1983年,J·A·福多(J.A.Fodor)出版了《心理模块性》一书,正式提出了模块理论。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作为一名擅长探讨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心理语言学家,福多曾多次提出有争议性和有影响的理论观点。模块理论则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下面对模块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对模块理论的影响及引发的争议进行简要评述。 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对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认知系统的结构提出了不同见解。 在认知系统结构的分类中,典型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过程和高级认知过程是相互影响的,强调知觉过程认知过程的连续性;而福多(1988)从19世纪加尔(E.J.Call)的官能心理学(facultv psychology)出发,强调知觉输入过程与高级认知过程之间的区分,他把自己所提出的模块理论看成是对官能心理学的修订。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表现为许多可以鉴别的机能;而不同感官则具有不同的机能,每一种机能都在大脑的一定区域有各自的位置(参见唐钺,1982)。由于官能心理学过分强调了对机能之间的区分,遭到了以联想主义为代表的其他心理学派别的批评。然而,福多认为要解释心理活动就必须提出许多完全不同的心理机能。我们首先要研究每种假定的官能的特性,然后再研究它们互动的方式,从而对可观空的行为进行解释,福多认为知觉过程作为输入系统,具有与高级认知过程不同的特点,应作为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 福多批评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the stimulusargument)(Chomsky,1980)。刺激贫乏论认为通常反应过程中的信息要比近端引起反应的刺激所能提供的信息要多,因而,知觉整合需要知觉主体提供其他信息。福多(1988)认为刺激贫乏论错在将知觉的封装性问题与计算复杂性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他认为知觉像认知那样聪明,因为它通常是会推理的;却又像反射过程那样笨,因为它通常是封装性的。这里的封装性是指该过程不受机体的信念和愿望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影响。知觉具有推理性并不意呋着幻觉过程都需要高级认知过程的渗入才能完成整合。一些知觉过程对信念系统信念影响的。例如,缪勒-莱尔错觉并不会因为被试知道了带有相反方向箭头的线段实际上是同样大小的而消失。福多引用了布鲁纳(Brunner)对视觉变形小屋错觉的持续性的论述作为另一个例子,因为除非小屋中出现了冲突性线索,否则的话,被试还是会将变形的小屋看成是矩形的。错觉的持续性表明并不是所有知觉过程都受到了以信念为主体的高级认知过程的渗入。一些知觉过程对信念系统不敏感,这具有重要的生态学适应意义,一个在看东西时存有偏见和愿望的动物是没有生存机会的。所以,尽管知觉推理的复杂性与认知渗入性关系密切,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刺激贫乏论强调的是认知渗入性,即机体必须提供信息来完成知觉整合,而前面的例证说明了认知渗入是一种部分地渗入,即只有一部分背景知识渗入知觉整合中,直接反驳了刺激贫乏论。但是,知觉过程确实提供了一些原始刺激了不具有的信息,这是通过知觉推理得来的,而不必来自认知渗入。不需要认知信念系统的渗入,反映出知觉过程的封装性。福多认为,这种具有推理性和封装性的知觉过程,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模块构成的。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