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理距离说
释义

【布洛】 (Edward Bullon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主讲意大利文学,兼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首先,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 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他认为这种心理距离又有一种矛盾,即“切射又带有距离”的“距离矛盾”。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射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为了解决“距离的矛盾”,他提出“差距”和“超距”两个概念。“差距”是指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从主体方面说,是欣赏者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艺术品只能引动人的普通的情欲;从客体方面说,是因为过分写实。“超距”是指主客体之间距离太远,它给人造成不可能、造作、空洞、荒谬等印象。“差距”和“超距”都是审美活动中的“失距”现象。他称这种距离的质变点为“距离极限”。凡是超出了“距离极限’而进入失距领域的“欣赏活动”,都不会获得美感。由于“差距”和“超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应当允许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存在个性差异,即“距离的可变性。”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他将西方主观论美学的各派学说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借鉴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