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定府
释义

历史上大定府有多处,最著名的即是贵州大定府和辽中京大定府。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筑大方城置大方州,十年废州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宣慰使安坤叛,平叛之后。置大定府,意为已平安坤之乱,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雍正七年废州置大定府,1913年废府为大定县,1958年2月改大定县为大方县。即今贵州大方县。另还有金北京大定府、大定府开炉币以及小说、游戏中出现的大定府。

中文名:大定府

始建时间:公元1635年

出名两府:贵州大定府、辽中京大定府

历史沿革: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明清贵州大定府

历史沿革

明清贵州大定府(今天的大方县)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民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方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水西“改土归流”。清政府以明水西宣慰司、乌撒土府,毕节、赤水和乌撒三卫,改设大定府(先设府,又改州,后再改府)和下属黔西、平远、威宁三州,毕节一县和水城一厅。即今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方、毕节、黔西、织金、金沙、纳雍、赫章八县和水城特区等地。

书院

大定府六属的书院,是继承了私学的传统,吸取官学的经验,承明制建立起来的。它是“学校而外,建设书院”而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文化机构。肇始于明,鼎盛于清,堕落与近代。

姚柬之重修大定府

姚柬之重修大定府署碑记:

大定府古夜郎国也。 《汉书·地理志》犍为郡下“应邵曰:古夜郎国也,顾祖禹曰:在今四川,叙州府,泸州及嘉定州、眉州,皆其地”。牂牁郡下“应邵曰:临牂牁江也”。而未言古夜郎国。夜郎县下“应邵曰:古夜郎侯邑”。 《西南夷传》: “夜郎侯多同,听唐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自僰道指牂牁江。是夜郎国汉以为犍为郡”。 《汉·地理志》 “首县即郡治。僰道,犍为郡治”。曰“指牂牁江”,不言“下牂牁江”,是夜郎国不临牂牁江之一证也。此元光年间也。下言“会越巳破,汉八校尉不下,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是且兰国,汉以为牂牁郡,元狩年间也。牂牁郡临牂牁江,是且兰临牂牁江,夜郎国不临牂牁江之又一证也。昔楚威王使将军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军至且兰,椓船于岸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椓船处,乃改其名曰:牂牁。其时,楚都郢,循江上必由大江溯铜柱滩至涪州城东北,西迳武隆废县南,西北至彭水县南,又至酉阳州西南境,又东至婺川县境,皆巴蜀境也。又东迳印江县境,又绕思南府境,又东北迳石阡、龙泉境,又东北迳余庆县境,又东南迳遵义府境,又东北迳乌江。乌江以上舟楫不可通,故椓船于此处,盖且兰国地也。故顾祖禹曰:“牂牁郡本南夷,夜郎及且兰地。今遵义以南至思南,石阡等府届皆是其地” 。 《传》曰“西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是夜郎,西夷也。 《传》曰:“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掳其老弱,乃与其众反” ,是且兰,南夷也。西、南之夷不同,牂牁郡之非夜郎国又一证也。且兰去夜郎尚远,故必舍舟步战。然则古夜郎之国,其在今修文以东,普安以西,奄有大定北至叙州乎?故曰“最大”也,然《传》言:建元六年,番阳令唐蒙使南粤,食蒙蜀枸酱,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至长安伺蜀贾人,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其时,犍为、牂牁俱未立郡也,后世求其求其地而不得。郭子章以定番城南水当之,黄宗羲,田雯又以乌江水当之,郑?以北盘江当之;洪亮吉俱以为不然,而以都江当之。余按:犍为郡之水,惟符县温水可达番禺。符县下、班固注曰,“温水南至不?入?水,?水亦南至?入江。”江、延江也。此温水南入岷江之道也。烊舸郡镡封县下、班固注曰: “温水东至广郁,入郁水”。广郁县下、班固注曰, “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古之番禺甚大,今四会水亦经今番禺,由东莞入海,俗所谓西江也此温水东行入番禹之道也。 《传》所言“临牂牁江”夜郎者,未言都邑。江广百余步,汉尺只今尺七寸,百余步江不甚广,可以行船,亦不必大船也。今之由黔达粤之船,尚名桐梓壳,桐梓船也,非巨舰也。江出番禺,尚称牂牁,则当日牂牁江,盖巴、黔、桂林之水,凡可以达粤者,皆以牂牁名之也。而温水,不可名牂牁江乎?夜郎临愠水,不可谓临牂牁乎?郦道元言; “豚水东北流迳谈藁县,东迳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又迳中溜县,南与温水合,温水,出在牂牁、夜郎县,迳谈藁;昆、泽、味、母单、母掇、律高、镡封、来唯等县,始东至郁县,为郁水”。洪亮吉考今南盘扛,出今云南沽益州,为汉r课宛温县,属牂牁郡。迳云南宜良州,北为汉滇池县地,属益州郡。迳路南州西境,为汉味、昆、泽地,凋益州郡。迳云南澄江府治,河阳县东境,汉俞元县地属益州郡。河阳县为汉母单左近地,属群舸郡。迳弥勒州西境,宁州东北境为汉贲古地,属益州郡。迳阿迷州,广西州,广南府西北地,不能指其称名,要皆益州地也。下至广西南宁府境,合郁江,’定南盘江为温水,其符县之温水不著。盖蜀汉时分犍为立江阳郡,符隶江阳,中失本土,寄治武阳。、刘宋,符、?皆省,道元作注时,不能指也。南盘江所历之道与温水同,豚水不能至犍为郡,惟温水则经符县。则《传》之前言“夜郎临牂牁江”,后言“伐南越兵,夜郎兵下牂牁江”,皆可通,是临者,温水;下者,温水;均是温水为牂牁江之一证也。今大定府,南至安顺府镇宁州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四川永宁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云南东川府界五百二十五里,东至贵阳府修文县界二百三十里,又北至四川泸州三百里,至四川叙州府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云南昭通府五百四十里。以温牂牁江考之,其历云南境者为多。大定接壤云南,遵义距云南,中隔大定郡,然则遵义以南之为且兰,叙永以南之为夜郎,亦无可疑矣。至《汉·地理志》夜郎县下, “应邵曰,古夜郎侯邑,此非古夜郎国也” 。 《传》言: “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始倚南粤,南粤巳灭,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是其入朝也,正如鄅子之从帑于邾,钱俶之入宋,国巳亡矣”。故下言“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夜郎无此文也.又下言, “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也,最宠焉”。滇有邑,互文以见,夜郎亦必有邑。但较滇稍大耳。是夜郎去国而称邑,在元封二年。其称夜郎侯者,从其朔也。其去立牂牁郡之岁巳十余年,去定牂牁牂牁郡之岁巳三年,去立犍为郡之岁巳二十余年矣。郡立二十余年且未重定,又未“复长其民”,是夜郎国之为犍为郡久矣。不得以夜郎县有豚水入郁,可以达番禺,豚水,今都江,不得至犍为,而以建元元年,唐蒙所开之夜郎临牂牁江者,为夜郎侯邑也。洪亮吉以当牂牁江亦误也。然则夜郎国不在豚水之上,亦不在且兰之地,且非汉牂牁郡地。非在今之修文以东,普安以西,镇宁,遵义之北,直北至叙州府之地乎?今大定府境东北五百八十余里,南北六百六十余里。西北有毕节,宋之前为罗施鬼国,元之八番顺元宣慰司,明之毕节、赤水二卫也。西南有威宁,六朝以前为巴兀姑、巴的甸,唐之乌些,宋之蛮夷乌撒府,元之乌蒙,’乌撒宣慰司,明之乌撒府也。东有黔西。南有水城,唐之罗甸国,宋之罗施鬼国,元之顺元宣慰司,明之安氏水西也。东南有平远。明分黔西地为水西宣慰比喇坝府境,则割水西,鸟撒之地而立焉。明隶贵州,四川两布政司。幅员之阔、岩洞之幽、关梁之险,俨然一大都会也。府治为安氏大方城,凤山翔其东,五老拱其西,六归环其南,延江周其北,又俨然一山川形胜也。以僻陋在夷, 闻人贤士足未常履其地,无文献之可徵,不能定为汉之何郡何县,然以汉《西南夷传》、《地理志》考之,其为犍为郡之南属县无疑,又乌知非古夜郎侯建国之都城乎?夫夜郎,牂牁江聚讼已千年。而余蒙圣恩畀守定郡,间绎书传,足历险阻,而后夜郎国与夜郎邑分,而后温水与豚水分,而后牂牁江之上游下游定。然其始自《华阳国志》 “庄蹻略黔中以西” 一语发之,知夜郎国。牂牁江必在黔西,断不在黔东之独山州,三角屯等地矣。府治西南向,而坐于寅申之间,震艮不分,东西莫辨,且倾圯,官无治事所。余为更寅申水出乙。大门视昔而稍狭,大堂仍旧而增高,建一坊,额曰:“知人安民”,二堂因旧,额曰:“鉴心堂”,为洽事所.三堂内辟一斋,屋三楹,额曰: “泛若不系之舟”,为公余读书所。署之西建一斋,一亭,一轩,一声,一馆,斋曰: “五柳十竹”,余所植也,亭曰,“西笑”,轩曰:“挹爽”,庐曰:“抱膝”,馆曰:“察眉”。膝,眉,余体也,笑,抱、察,余用也。为宴会宾客所请于布政司,得银一千二百六十三两五钱四分五厘,以养廉三年坐扣偿之,共用银一千八百七十八两四钱四分九厘,不足者,余益之。工兴于道光庚子二月成于八月。督工者大定府经历吴畴,余弟,陕西县丞俞官人,陈发。木工杨,石工陈,瓦工熊,例得并书。余惟夜郎之地,读史者莫能指其疆域,而通志之荒略不必言,即若黄,若郭,若田,若洪诸君之书,皆不足以尽信。因为述自秦,汉以来府洽之本末,且记重修之月日,以示来者。是为记。

(陈世鹏摘自《大定县志·建置志》。姚柬之,安徽桐城人,进士,道光十九年正月十六日任大定知府)

林则徐与《大定府志》

林则徐从政期间,重视地方志工作,曾亲自为《大定府志》六十卷撰写序文。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林则徐因旧病复发御任云贵总督职务,归途经贵州普里,时任大定知府的黄宅中拜见林则徐,并送上《大定府志》六十卷,请林则徐撰写序文。黄宅中,字惺斋,号图南,山西河曲人,道光九年(1829年)任侯官知县,时与林则徐相见过。林则徐归途到贵阳时,黄宅中又拜见林则徐,与“公同晤叙”。途中,林则徐就写成《大定府志序》,它是林则徐生平为志书所写的唯一序文,全文仅有千余字,内容涉及地方志各方面。在序文中,可知林则徐早就发现并看重黄宅中对地方志的兴趣。他在序文中说:“惺斋太守由翰林改外,领郡县三十年,所至皆有循声惠绩。莅官之始,必访图志,宗朱子法也。初仕闽,见李元仲所纂《宁化县志》,以土地、人民、政事分门,喜其详赡,有裨于政,尝欲效之。时闽省方修通志,君宰首邑,旋晋福州郡丞,多所赞襄……昔余在闽里居,尝亲见君之惠政,比督滇黔,又幸得君之匡益。?{1}从这段序文中分析,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间,时林则徐丁父忧家中守制,当时在闽县任知县的黄宅中,曾登门拜竭林则徐,在交谈中,林则徐发现黄宅中对地方志很感兴趣,因而,林则徐很器重他。20年后,这时任贵州大定知府的黄宅中在贵阳又拜访林则徐,俩人重相见,分外亲切,畅谈撰写志书问题,俩人交情很深,林则徐能为黄宅中作《大定府志序》就是说明。

在序言中,林则徐肯定了地方志的地位和作用。他说:“抑知方域所以有志,非仅网罗遗佚,殚洽见闻;实赖以损益古今,兴革利病,政事所由考境,吏治于焉取资,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顾可略欤?……后之官斯土者,如导行之有津梁,制器之有模范,果其循习则效,择善而从,又岂猾吏莠民所能障蔽其所睹哉!且此书之用,非独一郡所资,即措之天下,传之奕祀,莫不如契。{2}林则徐的这段话,强调各地方必须有志,志书不只是收罗旧事而广见闻,它的目的是为人民兴革利病,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要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现在,为现实服务。林则徐认为,地方志具有资政、存史、教育后人的作用,作为地方官必须除了深入民间直接采访,深入调查,了解民情外,还须借助地方志,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可以说,这是林则徐在编写地方志实践中的体会。

《大定府志序》为林则徐亲自动笔写的,而且是在熟读志书内容后才动笔写的。序文中指出:“书成示余,且嘱为序。余受读之,为卷凡六十,视旧稿奚翅增以倍蓰。其体例门目,亦皆自抒胸臆,不相沿袭。乃每卷先标原撰名氏于前,而自署曰重辑。噫!此诚君子以虚受人,美不自炫,而实则重辑之功,什百于原撰,谓之创造可也。夫王君八卷之稿,断手于乾隆十五年庚午,距今已百年,此百年中事,非旧稿所有也,且旧稿仅纪郡守亲辖之地,而各属皆未之及。君则于所属诸州县 ——载记,巨细靡遗,荒月及瘠土,搜受綦难,而君竭数年之力,不使以阙漏,终一境地,必溯其朔;一名物,必究其原,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郑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3}从这段话看来,林则徐认为撰写地方志序要先熟读有关资料内容,还要阅读新志,翻检旧志,将两志内容比较,举出新志的优点等,在把握和弄通志书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亲自动笔写序文。林则徐撰写《大定府志序》,就是经过这样实践写成的。林则徐这种重视地方志的编写及其良好文风实在令人钦佩。

林则徐在写完《大定府志序》寄给黄宅中的同时,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写一封有关地方志撰写问题的书信给黄宅中,全函仅有500余字。林则徐在信中对地方志编写的要求及如何搜寻志料等提出了见解,主要是:第一,肯定《大定府志》的价值。他在信中说:"深叹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他把《大定府志》与近代名人作品相比较;他认为只有严如熤的《汉南续修府志》、冯敏昌的《孟县志》和李兆洛的《凤台县志》,"或堪与此颉昂,其他则未能望及项背也。{4}第二,提出了为志书作序的己见。林则徐在信中说:"窃念弁言之作,原为全帙提纲,如叙中于书之体例有脱漏者,应请就稿酌添;有触背者,亦祈酌易。总使作者之意尽宣于叙者之言,俾诸者观一叙而会全书之宗旨,乃为欣合无间。{5}林则徐把序言看为全书提纲,应该让读者阅后,即能领会全书宗旨。这对当前修志工作颇有借鉴之处。林则徐还恐自己所作序言"未能洞澈窾要",敦嘱商榷补正,他在信中说:"文章公器,吾辈可共切磋,以六一先生之文尚不惮与人商榷,况謏闻之士乎?{6}第三,要重视刊本的校勘工作。林则徐在信中说:"现在刊本(指《大定府志》)未免尚多错字,须嘱细心者重校一过,逐加修改,更可以广流传矣。{7}林则徐还为此志作校勘工作。第四,对入志人物的评论与采择,"胥视其人诚合于舆评之公,绝无以意为轩轾者",{8}即不要以个人的感情好恶来论定是非。

总之,林则徐为黄宅中写《大定府志序》,还给黄宅中写一封有关地方志的书信,提出了许多撰写地方志的宝贵见解、要求和建议等,这不但为当时贵州的地方修志工作做出贡献,而且对今日的修志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蓝芸夫与《大定府志》

蓝芸夫又名蓝运富,中共新场地下党的早期党员,是中共新场地下党的创建人之一。1910年1月21日出生于黔西县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关镇)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1926年考入贵阳省立二中,积极参加马列主义读书会,阅读了《辩证唯物论》、鲁迅文集、社会发展史等文章和书籍,萌发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并发动学生开展进步活动。1929年返家从教,先后任新场一、二小及男、女校校长,长期以校为阵地,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1937年“七·七”事变后,蓝芸夫应聘到大定职业中学任教,亲自编写话剧《家国恨》,组织学生演出郭沫若编写的《海棣之花》,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抗日救国的主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断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吴家臣、蔡应达等青年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思想,开展了大定县地下党的工作,并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938年10月蓝芸夫经中共贵州省工委秦天真介绍入党后,担任中共新场地下党支部统战员,黔西县党支部书记,中共黔(西)、大(定)、仁(怀)三县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地下党支部的工作。1940年初,为了逃避国民党贵州省党部的追捕,遵照省工委指示,他秘密带领一批优秀青年奔赴延安,分别在陕北文工团、陕甘宁边区文协、中共中央党校、新华社工作、学习。 1954年,蓝芸夫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支部书记兼副教授,1958年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由于北大学生越来越多,图书馆很小,蓝芸夫就向国务院高教部写了一份报告,请求扩建图书馆,致使北大图书馆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馆。1978年离休后,蓝芸夫积极倡导家乡写史、修志,他说:“把我们过去经历的事如实记录下来,供写史修志的同志们甄别、取舍,留给后人作借鉴,也算是我们这些当事人、见证人对家乡历史负责,对后人尽一分力吧。”由于金沙是上世纪40年代初才立县,历史上属黔西县、黔西州、大定府等地方行政机构管辖,编修《金沙县志》就要查阅《大定府志》,查找相关的史实依据。

《大定府志》本着“一名物必究其源,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守法,示劝惩者,无不慎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的原则,深入考察、采访,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948),在乾隆时期王允浩主修的府志稿的基础上继续采访、搜集、充实资料,由知府黄宅中主修、湖南学者邹汉勋(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总纂而成。府志修成历时4年,计60卷,71万余字,内容丰富,被清人梁启超评为清代名志,云贵总督林则徐为其作序,并作了高度评价。后被《中国方志辞典》列入著名方志。

《大定府志》因刻本很少,多毁于兵燹,省、地、县都没有收藏。蓝芸夫发现北大图书馆收藏有一部《大定府志》,为了方便家乡修志查阅资料,他即捐资3万元,从北大图书馆拍下了《大定府志》胶片,由原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李仿尧带回毕节,影印了六部《大定府志》,分赠给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档案馆、毕节地区档案馆、大方县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大定府志》复印本才重新问世,1999年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对《大定府志》进行点校,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大定府名人

白绘之,字象山,贵州大定府人。道光十七(1837)年岁贡生。为人品行端方,学业纯粹,因家世清贫,尝以教读为生,循循善诱,无智慧者多被裁成,仰之者若泰山北斗。卒,门人为之立神道碑于城南焦公祠,至今乡人犹啧啧称之。

杜 湘(?—约1872年前后在世)字合三,清代贵州大定(今大方县)人,道光年间府廪生,著名山水画家、文学家、武术家。天资颖异,有智略,师白象山、单辅国、汪仙谱。能文章,工书启,精技击,尤善丹青,学使陈铁桥、翁祖庚并奇之。秉性忠厚,不畏权贵,屡次参与保护城乡之军事活动,与詹晓兰、陈有元、宋采田等人齐名。生平喜画金碧山水,暇辄挥毫拂素,尝为姚伯山太守绘《斗姆阁图》、为黄惺斋太守绘《郡阁山水图》、为廖西岩学使绘《乘轩履险图》,莫不逼真,置之摩诘、山谷间,几无以辨,临摹者众。凡获其尺幅寸楮者,无不什袭珍藏,比之吉光片羽。兵灾后,真迹概行散落,其家以重金收回不能得。梅荣先于贵阳省垣残书肆中,购得横幅一轴,风神宕逸,法度精妙,名下信无虚士也。其弟子以徐春熙、宋蛟为最,皆蜚声黔南艺林。

宋 璠(?—?)字采田,别号鲁才,清代贵州大定府东乡六龙人。嗜读书,聪颖过人,年十八,补弟子员,旋为府廪生,名噪士林。咸同年间,参与克复郡城等事宜,组织团练维护地方治安,以功保知县,加同知衔,署清平县教谕,旋省,充南书院监院,汲引后进,涵育熏陶,诸弟子中以中式知名者颇不乏人。为文纵横飘忽,夭矫如龙,骈偶典瞻风华,诗笔俊爽,尤为士林所称。著有《醉枫吟稿》一卷,惜因未付梓而散失。年七十五终于家。次子蛟,以文艺蜚声海宇。

陈世彬(1827~1878)字适均,一字藻州,处士陈善道子,清代大定府城关人。咸丰间府增生。博学能文,工汉隶,见重一时。历任四川某地知州、广安知府。丁文诚督川,奇其才,将用之,猝卒于任所,乡人惜之。著有《一叶山房文集》、《词集》、《诗集》、《外集》各一卷,《一叶山房尺牍》二卷并行于世。

陈阜东(1940·4— ),字闻樵,贵州大方县人,陈世彬后裔。高级政工师、中医师、中共党员,知名花鸟画家。出生于书香世家,1959年毕业于贵州省汽车驾驶学校。退休前任水城汽车运输公司工会主席。酷爱诗书画艺术,自幼即从已故著名国画家卓问渔研习丹青,外师造化。后又得前贵州省国画院院长李昌宗和四川美术学院白德松教授的精心教诲。其国画立足传统,融合西法,形成介乎大小写意间的画风,尤其擅长画贵州“刺梨”,有“陈刺梨”之称。作品屡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赛,曾荣获中国首届“书圣杯”国际书画大赛银奖和全国交通职工书画大赛一等奖。诗书画作品发表于国内诸家报刊并被海内外文艺机构和个人收藏。传略、作品载入《20世纪中华画苑掇英大画册》、《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志》、《中华人物辞海》等书中。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联学会理事、香港新华通讯社荣誉画家、六盘水市诗书画院理事、中日韩新书画家友好联盟理事、国际书画交流创意书画会和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麒麟文化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兼永宝轩专职画家。

吴光培(1875—1912)字仲栽,号铁庄,贵州大方县六龙人。聪慧果敢,文武双全。贵阳将弁学堂毕业后,与简孟平等人创办“测绘学社”。宣统元年至广州,任赵声(辛亥革命烈士)部书记。宣统三年五月病逝于家,年三十六岁。性旷达不羁,为文不喜寻章摘句,厌恶纤靡华丽。其诗词楹联不拘格律,直抒胸臆,景情交融。另擅长山水、梅竹,随意走笔,气韵天成。惜英年早逝,未得大用于世。著有《铁庄杂著》一卷、《铁庄诗存》一卷、《铁庄语录》一卷传世。清凉仙子宋蛟等人分别为之作传。

周婉如(1824—1864)女,自号纫湘女史,吟秋山馆主人,清代贵州毕节县人,大定(今大方县)黄育德(号梅溪)之妻。其父周凤冈为道光年间翰林,官四川绵州知州。婉如自幼聪敏好学,从著名文艺家、教育家、毕节松山书院山长陈庚研习诗联文赋和书画,及长,擅长诗联书画,通晓音律,随父宦游四川十余年,与当地文艺名流相互砥砺,以才华出众被誉为“不栉进士”。嫁给黄氏后,常与章永康(字子和,翰林、侍读)、陈枕云、杨绂章等人唱和;又设馆授徒,检校里中闺秀诗文,门人多善诗文者。后因其夫黄氏辞世,悲痛成疾而卒,享年四十岁。所画秋海棠、幽兰、梅花、紫藤、美人、消夏、红榴、白莲花、落花蝴蝶、杏花双燕、洛神诸图,为时所珍。其诗集《吟秋山馆诗词钞》(199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盛郁文注评)墨迹今为大方县六龙镇徐诗汇老师所藏,字体娟秀流畅,弥足珍贵。

杨春华(1725~ 1813)字秋农,清代大定府城关人,杨暹从子。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会试落第归,知府色柱纶延主讲万松书院,以善教闻名于时。乾隆六十年大挑一等,历署湖北汉阳通判、咸宁知县,民咸戴之,后以咸宁张氏案落职,百姓留之,馈以酒食饯行,居三月方去。嘉庆十年,知府安嘉相仍延主讲万松书院,又八年卒,寿八十八岁。工草书,神韵飞动,冠绝一时。城绅杨宝书家,藏有其墨迹纸屏十六幅,梅荣先亦以重金购得其草书《多心经》纸屏四幅,题款“八十叟杨春华”,装璜精致,弥足珍贵。

徐礼铨(1856~1913)字蘅堂,清代大定府东乡六龙人,岁贡生徐崇松子。博学能文,善楹联书法。屡试不售,以白衣终。其书迹楷书《千字文》法度谨严,笔力刚劲;《苏灵芝书》则刀剑森严,一气呵成。

徐起凤(1862—1889)字华生,清代大定城关人。光绪乙酉(1885)科举人,丙戌应礼部试,中明通榜进士。性敏惠,笃志向学,博览群书,罔不淹贯。善词章,工楷书篆隶,文名籍籍。惜其年不永,竟于己丑(1889年)春闱后卒于京师,年二十七岁。

郭学周(1903·3·15—199*)字新吾,大方县人,诗人、收藏家、书法家。解放前任大定中学国文教师、响水区区员、与陈积熙筹建响水中学并参与教学工作,为耆英诗社最年轻的社员。解放后在六龙闲居,以研习隶书为乐。1993年,贵州省电视台曾以“贵州农民书法家”为题予以报道。系大方县扶风诗联学会和大方县书法协会、毕节地区书法协会会员,县政协文史资料员,麒麟文化艺术协会顾问。其作品散刊于诸家书刊。

简 书(1886—1937)字孟平,贵州大定府城关人。早期同盟会会员,历任大定军政分府行政长官、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秘书长、上海《爱国报》主编等职,积极参加“倒”斗争,深得孙中山先生之器重,曾两次召见,并亲书“天下为公”条幅以赠之。1926年定居上海,专门从事著述。其著作有《商君书笺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荀子笺证》、《公孙龙子笺证》(此三书已散佚)、《说诗》、,说曲》、《简书之诗》和《简书日记》等。

简贵发( ~ )字育万,一字春田,清代大定府城关人。乾隆三十(1765)年以拔贡中副榜,历任海州州判、沐阳知县、海州知州。通经史,喜吟咏,以工书闻名于时。著有《春田集》。

简贵蘅( ~ )字辛聘,一字耕甫,清代大定府城关人。贵发弟。幼孤力学,工书善画,尤长于楷隶。

辽中京大定府

简介

辽中京的位置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大明乡因大明城(辽中京城)和大明塔(辽中京城大辽塔)而得名,这是因为辽中京城一直延续到金、元两代,于明朝被毁,从明之后,人们便只能看到辽中京的废墟和大辽塔,也就被人们称做大明城和大明塔。

辽中京大定府虽然不是辽国的首都,但由于其建于辽中期,国力强盛,又赶上了百余年的辽宋结盟和好时期,都城建的比首都上京还要好,还要大。

历史沿革

中京是辽代的五京之一,从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设立了大定府,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辽亡后,金代改称其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在此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卫所,从此沦为废墟。1959年~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考古发掘。

城建特点

辽中京建在老哈河冲积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头山),西眺马盂山,南濒老哈河。九百年前,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于农耕和放牧。史载,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过这里,遥望南方霞光闪烁,有郛郭楼阁之状,一派瑞气,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 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500米;内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内外两城略呈“回”字形。

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一千米,居于内城中北部,以内城北墙为皇城北墙。中京城自兴建到失于金,历经150年,一直是辽的重要都城。金兵攻陷上京后,于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时改辽中京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为北京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明初在此设大宁卫。明太祖死后,因诸王纷乱,此城遭战火遂成废墟。辽中京城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惟塔独立。

发掘出土

196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发掘,钻探面积450万平方米,发掘6 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辽、金、元、明各代此城的规制和地下遗迹。1964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中京遗址虽已废弃六百余年,但是在研究古契丹民族和其它民族历史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学价值。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国内外的辽、金史学专家,学者在这里对辽、金史学进行学术交流,对辽中京遗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988年建立的辽中京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了在宁城境内发现的自新石器以来的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4300多件。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2001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已成为赤峰地区重要的游览胜地。 辽中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宁城县铁匠营子乡。辽中京是辽三京之一,是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仅存砖塔三座以大明塔最为著名。

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城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据元一统志载可能建于辽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两行蒙文,内容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补修所写。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造修建,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土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铭及佛名。此塔始建于辽代中期。

城市布局

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城墙黄土夯筑,残迹最高约4 米。

外城

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墙正中为朱夏门遗址,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遗址。外城南部按文献记载为汉族聚居区域,街道布置整齐,自朱夏门至内城南门间,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沟用木板覆盖,穿通南城墙基泄水入河。朱夏门北约500米处有一市楼基址,呈马鞍形,残高4 米。大道两侧各有对称的坊区 4个,各坊都围有坊墙,在临中央大道的坊墙正中开设坊门。坊区北面至内城南门间的大道两侧,各有长约 250米的廊舍遗址,应为市易交换的场所。此外尚有官署、驿馆、寺院等遗迹。外城西南隅有一处高约25米的山岗,自东麓至山顶分布许多寺庙遗址。

内城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墙设有马面。南墙正中为阳德门遗址,自阳德门至宫城南门阊阖门间,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两侧筑矮墙,墙外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筑物,按照文献记载应当是守卫宫城士卒搭设毡帐的地区。在宫城南墙南约85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与上述大道相交,各向东西两方伸延约 180米,向北折转通入宫城的东、西两掖门内。

宫城

宫城即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利用内城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今尚存东南角和西南角的角楼遗迹。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均毁没,仅在距离阊阖门址东西各约 180米处发现了东掖门和西掖门遗址。经钻探,3门内各有宽约8米的道路,阊阖门内的道路直达一处大型宫殿基址,东掖门和西掖门内的道路,各通向两重宫殿遗址。

遗址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当地人民政府即采取保护措施。1961年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员。

1985年在遗址内设立宁城县文物保管所。

1987年改建成辽中京博物馆,负责遗址的保护工作。

1982~1984年间,修缮了大塔塔身和小塔。

1986~1989年清理和修缮了大塔台基。

辽代五京

公元907年,游牧于潢水(今赤峰市西拉木伦河畔)之滨的契丹民族建立了契丹国。耶律德光继帝位后改国号“辽”。为巩固疆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

金北京路大定府

历史

金自太祖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称帝后,不断向外扩张,亦建立5京:上京会宁府是初期的都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兴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军事重镇,不是国都。1153年废去临潢府北京名号,改以大定府为北京。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在江淮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后来,金建北京为中都,辽阳为东京,大同为西京,开封为南京,大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北)为北京,统治重心逐渐移向中原。此时,蒙古在塞北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不断向外扩张。

被蒙古攻取大定府

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金,攻占其西京大同府,然后率军东进,进逼宣德(今河北宣化),游骑入居庸关至金中都城下。两年后,成吉思汗再次攻金。金兵重戍居庸关以拒之。成吉思汗乃留兵一部屯居庸关外,自率大军出紫荆关,破涿、易二州,再由南口反 攻居庸关的背后。破关之后,会合关外蒙古兵,围攻金中都。金人全力坚守中都,成吉思汗遂留精兵屯守城下,而分大军为三道,大掠河北、 山西、山东,连破金国九十余郡。三路大军会合后,又自大口进逼中都。金人纳赂请和,蒙古军才出居庸关退走。

经此掠扰,金主打算迁都汴梁。有人反对,认为一旦迁都汴梁,则北路都不可守;汴梁四面受敌,亦非长远之计;辽东乃金人故地,依山负海 ,其险足恃,要迁都也应迁回辽东。金主不从,执意南迁汴梁。

成吉思汗闻金主南迁,即派木华黎攻取金北京大定府,又派大军围攻中都。金救援不及,中都陷落。幽燕之地遂落入蒙古控制之中。成吉思汗 在河北建立行省,命木华黎经略太行以南。木华黎攻占东平以后,又分建行省,经营山东,以逼金国。

注:金国设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

其他大定府相关信息

贵州大定府开炉币

名称:道光通宝背大定

是币形制厚重,钱文粗犷洒脱,材质偏红,实物近年见于贵州凯里,安顺一带,为贵州大定府之开炉币.径40.7mm,厚2.6mm.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铸。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

小说中出现的大定府

网络小说《大宋海贼》

作者:疙瘩

出现章节 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定府

游戏中出现的大定府

《剑侠情缘》网络版

游戏背景:公元1101年~1125年,是为宋徽宗统治的25年,也是北宋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时朝廷昏庸国衰民怨,奸佞弄权,中原屡受辽国入侵,百姓苦不堪言。1120年(宣和二年),北宋与金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金攻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宋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市)。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照数转献给金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