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
释义

疾病简介:

中文名: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

英文名:coxsackie virus B infection of newborn

别 名:新生儿柯萨基病毒B组感染

概述:

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 virus B,CVB)感染自1954年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发生被报道以来,除引起新生儿散发感染外,陆续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发生了多次流行,主要侵犯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临床以心肌、脑等众多脏器炎症损害为特点。本病严重的暴发流行,其病死率曾高达26%~69.4%,对新生儿危害较大,已引起世界范围新生儿学者重视。近年来我国北京、黄山、沈阳等地区,健康搜索在婴儿室内也相继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流行。

流行病学:

本病易发生于温、热季节,在亚热带和热带全年都可发病,传播地区极广。病毒的携带者及患者均为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也可从咽喉部排出。患者脑脊液、血液、胸腔积液、骨髓、唾液、尿中均可分离出病毒。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也可从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在婴儿室内柯萨奇病毒感染患儿、医护人员以及哺乳的产妇均可成为本病散发或流行的传染源。

20世纪70年代初已报道病毒可经胎盘传播,而且认为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关。Brown和Karunas等对630名各类畸形婴儿母亲用中和试验检测针对CVB1~CVB5的抗体,结果发现母亲于妊娠早期受CVB3和CVB4感染者,婴儿患先心病的机会较对照组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推算,孕妇患CVB3感染者,婴儿心血管畸形的几率约为0.9%。Dolldorf证明:母体病毒血症较易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新生儿感染多为无症状的亚临床型,从患儿的胎盘中分离出病毒,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

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正常小儿的带病毒率较高,带病毒率可达5%~50%。因此在诊断柯萨奇病毒感染时,除病毒分离阳性外鶒,尚应有血清免疫学方面的证据。

病因:

柯萨奇病毒属于RNA病毒类(门),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群,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当环境温度增高至50℃时仅存活1h。该病毒对酸性环境耐受性较强,对抗生素、化学药物不敏感,但对氧化剂敏感,易于被1%高锰酸钾、1%过氧化氢或含氯氧化剂杀灭。依据对脏器的损害特点,柯萨奇病毒分为A与B两组,A组主要引起神经、肌肉及全身感染表现,发生无菌性脑膜炎、麻痹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等。B组主要侵犯心、脑、肝及其他脏器,引起心肌炎、心包炎、病毒性脑炎等。柯萨奇病毒B组用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测定抗原可分为6型(CVB1~6),据近年报道以CVB3、CVB5型感染对新生儿危害最大,发生率也最高。

发病机制:

已证实新生儿CVB流行性感染除引起心脏损害外,可出现全身多脏器损害。病理改变以受累组织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变性、灶性坏死多见。

1.心脏 以心肌炎为主要改变。心肌充血、水肿、坏死及炎性渗出,出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网织红细胞、浆细胞及多形核细胞浸润,并波及至心内膜、心包,出现水肿和炎性细胞反应。部分有心腔扩大。

2.脑 呈病毒性脑膜炎及脑膜脑炎改变。主要病理改变有以下几种:

(1)脑膜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反应。

(2)大脑和脊髓呈灶局性病变,病变区皮质细胞可见嗜酸性变性,有单核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浸润,尤其血管周围的白细胞聚集呈套状改变。

3.肺 呈灶局性肺炎改变:①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②肺泡内有出血改变;③毛细支气管扩张;④少数病例出现肺大疱等。

4.其他脏器 ①肝脏肿大,有灶性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②肾脏髓质坏死,肾小管水肿及钙盐沉着;③肾上腺皮质坏死、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④胰岛细胞有灶局变性;⑤骨髓呈炎症性反应:粒红系统活跃,组织细胞增生,但巨核细胞受抑明显。

临床表现: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可有很大差异,一般在生后7~14天。经宫内垂直感染者多在生后5天内发病,生后感染者多在5天后发病。潜伏期长短也与不同血清型、新生儿个体因素(胎龄、日龄、免疫状况等)有关。轻型新生儿CVB感染可无明显临床表现,而严重者可侵犯多脏器系统,甚而致死。CVB的不同血清型感染,可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而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个体感染,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1.发热及败血症样表现 多数患儿起病急剧,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型不规律,持续数天甚至10余天后逐渐恢复。发热期间可伴有激惹、吃奶少、呕吐、腹泻等神经、消化系统症状,随着体温恢复而好转,多数自愈。中、重度病例急期伴有败血症样全身表现,发病1~2天后可出现休克、黄疸、肝脾大、呼吸困难、抽搐,甚而有DIC、肺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剧死亡。

2.心血管系统表现 此型多为CVB2~4感染健康搜索,主要表现严重的心肌损害。此型多在生后5~9天发病,可先有发热、神萎、腹泻、拒乳,数天后出现心肌炎体征,出现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奔马律、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表现 心电图显示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P-R间期延长及各种心律失常。超声检查可有广泛心肌损害。如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例有惊厥、昏迷和肝损害者又称为脑-肝-心肌炎,此型病情危重。

3.多脏器系统功能损害 新生儿CVB的暴发流行感染的中、重型病例常伴有心、脑、肺、肝、肾、血液各系统多脏器损害,甚而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除昏迷、抽搐外,可有前囟张力增高、肌张力改变、反射异常等。脑脊液蛋白增加,糖、氯化物正常,细胞数一般在500/mm3以下。多数资料报道神经系统损害多在7~10天恢复。消化系统损害以胃肠道症状和肝损害为特征,可有腹胀、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肝功障碍、谷丙转氨酶(ALT)增高、黄疸。肾损害表现尿少、无尿、水肿、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肺损害主要为肺炎和肺出血。临床可有呼吸困难、发绀、肺内啰音,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斑片状阴影。血液系统损害包括出血倾向、皮肤出血点、瘀斑以及血小板计数下降和DIC改变。

并发症:

可出现休克、黄疸、肝脾大、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至急剧死亡。出现心律失常、惊厥、昏迷和肝损害者又称为脑-肝-心肌炎。可发生出血倾向,甚而发生DIC和肺出血等改变。

诊断:

临床诊断:

应从本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资料两方面分析提出。

1.婴儿的临床特点 围产新生儿发病急剧,有不明原因健康搜索的发热;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败血症样表现,合并心肌损害;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但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不支持细菌感染者。

2.流行病学资料 新生儿集中发病,夏秋季节;母亲或婴儿室医护人员近期有发热等感染病史,同婴儿室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患儿同期发病或相继起病者。

上述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和败血症相鉴别,和TORCH综合征相鉴别。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本病早期和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等。

1.病毒分离 应早期进行CVB分离培养,以提高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标本可选择患儿的分泌物(咽拭子、直肠拭子、粪便等)、血液、脑脊液及组织细胞等,通过Hela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直至细胞出现(++)~(+++)的病变为阳性。但应强调指出:

(1)必须从患儿体液(血液、脑脊液、心包液等)中或尸检脏器组织中分离出病毒。

(2)临床出现某些典型综合征(如脑膜炎、心肌炎等),从咽拭子、粪便中重复分离出相同血清型病毒才有诊断价值。

2.血清学检测 CVB血清学检查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中和试验是病毒在活体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抗体中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检测方法,用来检查患儿血清中抗体增长情况或检查人群中隐性感染后抗体水平。中和抗体特异性较高,维持时间较长,适宜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较常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荧光技术既可以直接检测病毒抗原,也可利用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定CVB抗体,即特异性IgM,后者是目前本病临床上有效而快速的血清学诊断手段。

3.PCR检测及斑点杂交 自1980年始,国外学者将分子病毒学技术应用于病毒病原学诊断,用核酸杂交的方法检测血清及心肌标本中的肠道病毒DNA及RNA,此方法敏感性强、特异性高且具有快速鶒的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4.骨髓检查 可有粒、红系增生活跃,巨系受抑,少数病情重者有红系增生低下。

其它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显示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P-R间期延长及各种心律失常。

2.超声检查 可有广泛心肌损害。

3.X线检查 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斑片状阴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8: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