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刀兵 |
释义 | 大刀兵是消耗费用比较高的兵种,大刀兵需要挑选身体强健的壮士,训练大刀兵需要花上一定的功夫,大刀兵还往往装备重甲,有的还拿大盾。唐朝的陌刀兵,就是一种著名的大刀兵,手持2米左右的长杆大刀,是大唐步兵中的精锐部队。明朝戚家军的大刀兵,曾在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战场上最后的大刀兵仍然英勇奋战。 大刀兵的特点手持大刀的兵种,近战威力强大,近距离对付长矛兵和弓箭手有很明显的优势。在中世纪,大刀兵是最常见的主战兵种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 29军大刀兵的传奇29军的大刀兵曾在中国近代史上闻名一世。开始29军并不都是大刀兵,每个连三个排,其中每个排一个大刀兵,大刀兵的人两杆枪两把大刀,班长有一把手枪。 1933年1月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布防,第三军团29军担任喜峰口至马兰峪方面的作战。3月10凌晨,以宋哲元为总指挥的29军的三十七师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三个旅赶到,赵登禹率队在喜峰口附近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们手提大刀,杀声震天,几处高地失而复得。 3月12日凌晨开始,赵登禹、佟光泽两个旅分两路包抄敌营,拂晓前赵登禹到达日军特种兵宿营地,大刀兵如神兵天降,痛歼睡梦中的日军。据《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记载,从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战中,歼灭日军4000余人。29军大刀兵的神勇使得全国振奋,也震惊了日本,日本国内媒体惊呼“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著名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29军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与蒋介石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建成,因此屡受冷遇。开赴喜峰口时,29军兵力虽有20000多人,但装备极差,重武器很少,弹药也不足,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因此每人配备大片刀。 29军的抗日勇士们用大刀砍掉了无数敌人脑袋,然而大刀只是旧时的兵器,无论使用它的人如何神勇,也无法抵挡敌军的飞机炮火。 兰玉田说,他亲眼看见29军的炮弹落到鬼子人群中,一颗、两颗……一直落了13颗都没有爆炸,直到第十四颗才炸响。武器装备落后如此,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1933年4月13日,29军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布防。4月14日,日军突入喜峰口。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敌军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英勇抗战的赵登禹为国捐躯。 大刀兵与日军白刃战时的优势曾有一篇文章说: “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日本刀面对中国大刀并不占有优势,大规模白刃战时大刀更显威力。” “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需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也对它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