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968年 |
释义 | 1968年是一个闰年。在中国是戊申年,也就是猴年。它的第一天从星期四开始。 大事记1月5日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格之春运动开始。 1月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为18800吨、载货量为11700吨的远洋轮“东风”号建成。 1月8日南非医生克里斯琴·巴纳德进行了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1月9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总部设在科威特城。 1月17日南非开普敦的格罗特·舒尔医院进行了世界上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58岁的牙科医生菲力浦·希莱贝尔格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因心脏移植手术而存活的人。 1月17日新华社报道:1966年和1967年,全国由近30个学科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海拔最高达7000多米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涉及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地球物理、自然地理、地球化学、土壤、植物生态、区系植物、鸟兽、昆虫、水生生物、冰川、气象、水文、天文大地测量、地面立体摄影测量、高山生理等。通过考察,获得了一系列较完整、重要的科学资料。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实行节约闹革命,坚决节约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1967年底各项经费和资金的年终结余存款一律冻结;基建、大修和设备更新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控制用款;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1968年行政费、事业费,较1967年减少30-40%;一个单位因两派斗争分裂成为两个领导班子、两套财务会计、两个金库、两个银行账户的,必须一个月内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否则军管;财政、银行要支持生产发展,应纳税单位和个人要照章纳税;没有实行大联合或军管的单位,由各组织、业务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会计联合签署;叛徒、特务、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和反革命知识分子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实行冻结,不准提取。 3月22日林彪、江青一伙出于篡党篡军的需要,设下圈套、捏造罪名、突 然袭击,制造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杨、余、傅三人当时分别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空军政委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职务。3月5日夜,傅崇碧为当面汇报清理鲁迅书信手稿去处,与中央文革办事组事先联系好,然后带三人分乘两辆车赴中央文革所在地,经允许后驱车进入。但落入了江青一伙预谋的政治圈套。3月22日凌晨到25日,林彪、江青等人接连召开全军部分师以上干部和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干部战士大会时,一口咬定傅崇碧带人“武装冲击中央文革”去抓人。其后甚至捏造说傅崇碧的秘书用装有手枪的皮包打了江青的腰,“后面车最低限度有一挺机枪”等等。并进而诬陷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为二月逆流翻案”,“是‘五·一六’的黑后台”。林彪诬陷捏造杨成武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同余立金勾结要夺空军的领导权”,“同傅崇碧勾结要夺北京市的权”,“杨成武三次下命令给傅崇碧冲钓鱼台到中央文革去抓人”。诬陷余立金是“叛徒”。25日凌晨1时35分,毛泽东接见全体到会成员,表示对处理“杨、余、傅事件”的支持。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撤销杨、余、傅的职务;任命黄永胜为总参谋长,温玉成为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3月25日军委办事组改组,由黄永胜、吴法宪分任正、副组长,成员为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随后,决定军委常委不再开会,军委办事组取代了军委常委。林彪一伙就此控制了军委很大一部分权力。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人遭到残酷迫害,并在全国范围内株连了一大批人,有的致残、致死,造成严重恶果和影响。1974年7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为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名誉,宣布:杨、余、傅问题是林彪搞的,搞错了,宣布平反。中央、中央军委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1979年春,中共中央为“杨、余、傅事件”彻底平反。 4月4日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斐斯的旅馆阳台上被枪杀身亡。 5月30日法国发生反对戴高乐的全国抗议活动。 7月16日罗伯特·诺伊斯和高登·摩尔在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圣克拉拉创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公司——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 7月21日新华社报道:我国试制成功人造金刚石。第一机械部有关研究单位和工厂在全国许多科研单位和工厂大力支援和协助下,自力更生,试制成功人造金刚石,并投入了生产。人造金刚石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对技术制备要求很高。它的性能与天然金刚石一样,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能生产这种人造金刚石。 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应仿照北京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做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校逐步管起来,整顿教育。具体作法是:在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工人中已经实行了大联合,“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已经有了显著成效”的大、中城市,“都要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分期,进入各学校。”抽调工人参加宣传队,大体上可占当地产业工人的1/10。先进大学后进中、小学。没有两派组织,也没有武斗的学校,也要进入。从本月底起,各地陆续向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县镇以上中小学派驻工宣队,领导学校的斗、批、改。9月2日,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又发出《关于工人进军事院校及尚未联合起来的军事院校实行军管的通知》。毛泽东对此批示:“如工人条件成熟,所有军事院校均应派工人随同军管人员进去。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通知说:凡尚未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院校,一律实行军事管制。军管人员除领导干部外,应派工人、解放军共同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联合,开展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和斗、批、改。 9月5日 《人民日报》先行刊登《红旗》杂志第3期(9月10日出版)发表的上海市的调查报告《从上海机械学院两条路线斗争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革命》,并刊发了毛泽东为它写的编者按。毛泽东写的编者按:“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在正从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应予以报道,以资鼓励,实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民愤很大需要打倒的,只是极少数。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出路。上述各项政策,无论对于文科、理科新旧知识分子,都应是如此。”12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的《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题》,对毛泽东为《红旗》杂志写的编者按作了阐明,指出中心问题是由工农兵给知识分子以再教育。 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热烈欢呼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0月8日下午著名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先生逝世。 10月12日——墨西哥奥运会正式开幕。 10月13日至10月31日中共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一些中央委员被剥夺了出席会议的权利。一些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继续遭受诬陷性批判。第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就定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的人,达总数的71%。在极不正常情况下,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 10月18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提出《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196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成立专案组,在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的直接控制和指挥下,对刘少奇进行秘密审查。他们捏造和歪曲事实,采取弄虚作假、断章取义和逼供论的手段,伪造证据,拼凑材料,报送中央。同时又扣压了解真象的人的证词和被迫提供伪证的人多次更正的材料,提出了一个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的《审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所谓“刘少奇在1925年、1927年、1929年被捕叛变、投降敌人、充当内奸、工贼的反革命罪行的调查结果。”并附上一批所谓“罪证”材料。同时提出:“专案审查小组建议党中央根据党内外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党籍,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当时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况下,批准了这个报告。刘少奇一案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0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建成通车。12月29日,大桥公路建成通车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全面建成通车,把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津浦路和沪宁路连接了起来,把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连接了起来。 大桥从1960年1月开始施工,建设工期为9年,全桥总投资2.87亿元。大桥的建成,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大桥的结构为双线、双层铁路和公路两用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 1968年 国民经济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工业总产值1380.3亿元,比上年下降5%;农业总产值635亿元,比上年下降2.5%。粮食产量2亿900万吨,比上年减少876万吨;棉花产量235.4万吨,与上年持平;钢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减少125万吨;原煤产量2亿2000万吨,比上年增加1400万吨;原油产量1599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发电量为716亿度,比上年减少58亿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13亿600万元,比上年减少32亿20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737亿元,比上年减少32亿2000万元。国家财政收入361亿3000万元。支出359亿8000万元,结余1亿5000万元。市场供应紧张,肉蛋、糖等副食品成为社会短缺商品。进出口贸易额108亿5000万元,比上年减少3亿7000万元。 出生1月1日,克罗地亚足球运动员达沃·苏克出生。 1月14日,台湾男歌手伍佰出生。 1月20日,中国著名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出生。 1月22日,中国女主持人王小丫出生。 1月29日,台湾主持人、演员曾国城出生。 2月3日, 塞尔维亚籍NBA球员弗拉德·迪瓦茨出生。 2月7日,韩国女演员洪莉娜出生。(《大长今》中崔今英的扮演者) 2月7日,香港女演员张敏出生。 2月8日,中国女演员陈小艺出生。 2月14日,韩国女演员陶智媛出生。 2月15日,中国男演员邵兵出生。 2月23日,中国男歌手韩磊出生。 3月2日,英国男演员、第六任007丹尼尔·克雷格出生。 3月9日,法国足球运动员德约卡夫出生。 3月18日,中国男演员胡军出生。 3月23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周涛出生。奥运会女子双向飞碟冠军张山出生。 3月28日,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女士出生。 3月29日——凤凰卫视杨澜出生。 4月7日,中国男演员柳云龙出生。 4月25日,台湾男演员谢祖武出生 4月26日,中国男演员何冰出生。 5月1日,德国足球运动员比埃尔霍夫出生。 5月2日,日本男性声优绿川光出生。 5月3日,央视名嘴李咏出生。 5月13日,台湾摇滚组合动力火车成员颜志琳出生。 5月14日,中国女演员王茜出生。 5月16日,香港女演员邱淑贞出生。 5月28日,中国女歌唱家张也出生。 6月26日,意大利足球运动员保罗·马尔蒂尼出生。 6月27日,香港男演员马德钟出生。 7月3日,台湾女演员吴倩莲出生。 7月6日,台湾女歌手万芳出生。 7月21日,大陆男歌手许巍出生。 7月23日,美国篮球运动员加里·佩顿出生。 7月26日,英国女演员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出生。 7月26日,法国男演员弗雷德里克·迪方多出生。 7月30日,台湾艺人庹宗康出生。 8月2日,德国足球运动员埃芬博格出生。 8月9日,澳大利亚男演员艾瑞克·巴纳出生。 8月12日,日本女演员武田久美子出生。 8月13日,台湾女演员萧蔷出生。 8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名嘴白岩松出生。 8月26日,中国足球守门员区楚良出生。 9月5日,中国男演员吴秀波出生。 9月13日,瑞典女模特艾玛·西奥伯格-韦克伦德出生。 9月17日,香港女演员翁虹出生。中国男歌手、演员蔡国庆出生。体育解说员刘建宏出生。 9月18日,托尼·库科奇,克罗地亚裔NBA球员。 9月25日,威尔·史密斯,美国黑人演员。 9月30日,莫妮卡·贝鲁奇,意大利演员。 10月12日,休·杰克曼,澳大利亚演员。 10月15日,迪迪埃·德尚,法国足球运动员。 10月17日,中国足球运动员江津出生。 10月26日,中国女演员李婷出生。 10月28日,中国男演员张子健出生。 10月30日,香港男歌手游鸿明出生。 11月8日,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出生。 11月13日,中国女演员刘蓓出生。 11月17日,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出生。 11月18日,中国男歌手李春波出生。 11月30日,凤凰卫视女主持人许戈辉、日本女性声优松本梨香出生。 12月6日,中国校园歌手老狼出生。 12月15日,中国男演员董勇出生。 12月18日,中国蒙古族女歌手斯琴格日乐出生。 12月24日,韩国女演员崔真实出生。(2008年10月2日逝世) 12月2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东出生。 12月30日,中国女歌手陈红出生 谢兰,美籍华裔蒙哥马利女市长。 邓中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苏云丽,山西卫视新闻播音员。 陈光标,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 逝世3月3日——许广平,作家(1898年出生) 3月3日——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4月4日——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遭暗杀(1929年出生) 4月5日——程潜,同盟会元老,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882年出生) 4月25日——蔡廷锴,国民党爱国将领(1892年出生) 4月29日——林昭,作家(1932年出生) 6月1日——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1880年出生) 6月6日——罗伯特·肯尼迪,美国参议员,遭暗杀(1925年出生) 8月20日——伽莫夫,美籍俄裔天文学家、物理学家(1904年出生) 10月8日——刘宝瑞,著名单口相声大王、相声大师(1915年出生) 11月1日——喜饶嘉措,藏族大格西(1884年出生) 11月28日——徐特立,中国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1877年出生) 12月2日——廖耀湘,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1906年出生) 12月10日——田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1898年出生) 12月18日——翦伯赞,中国历史学家(1898年出生) 12月27日——奚重仪,香港国语片演员(1937年出生) 12月30日——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1896年出生) 诺贝尔奖物理: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化学:Lars Onsager 生理和医学:Robert W Holley, Har Gobind Khorana, Marshall W Nirenberg 文学: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雪国·千只鹤·古都》 和平:René Cassin 奥斯卡金像奖(第41届,1969年颁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利弗!》(Oliver!)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奥利弗!》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克利夫·罗伯逊(Cliff Robertson)《畸人查利》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冬天的狮子》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滑稽姑娘》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杰克·艾伯森(Jack Albertson)《主题是玫瑰》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鲁思·戈登(Ruth Gordon)《魔鬼怪婴》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做的秘密报告中对于斯大林提出了批评,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共产党体制受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进入60年代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兼总统安东尼·诺沃托尼的统治开始动摇。尤其在恢复50年代大清洗牺牲者的恢复名誉问题、经济增长减缓问题、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张等问题上,诺沃托尼受到了很大的抨击。 1967年,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大会上,帕维尔·科胡特、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作家开始批评共产党。在10月末,学生在布拉格市区又发起了关于学生宿舍设施的抗议游行,最终被党部派出的警察队伍镇压。此外,在共产党内部,斯洛伐克共产党方面对于诺沃托尼的政策也提出了强烈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非正式访问捷克斯洛伐克。诺沃托尼期望得到苏联的支持来平息事态,但是勃列日涅夫认为这只是捷共党内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表态支持(当时他说“Это Ваше Дело(这是你们的问题。)”)。结果,在没有消除党内对立的情况下,党中央委员会大会在12月召开,会上一致批评诺沃托尼的领导,他对第一书记和大总统的兼任的结束也在所难免。 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上,诺沃托尼的第一书记职位被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这次大会的结果,导致了对新闻出版物的事先审阅制度的废止,并且使得对于诺沃托尼体制中的核心党干部以及内阁成员的批评的升温。2月,与诺沃托尼关系密切的国防部领导叛逃到美国。这位高层干部不仅因为挪用公用资金而被调查,而且在之前与另一位将军合谋企图发动政变,维持诺沃托尼的权力统治。这起事件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使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当时仍留任总统的诺沃托尼。到了3月份,诺沃托尼领导层的主要党政干部都相继离职。其中包括内政部长、总检察长的辞职,这些人的离去导致与苏联(尤其是克格勃)关系紧密的安全机构的改革浪潮。3月21日,诺沃托尼终于提出辞职,新任总统为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 新型社会主义模式4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内容包括: 修正共产党的权利集中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 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之后,又成立了以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理的新内阁班子。副总理为主张改革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奥达·锡库,另外,在50年代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古斯塔夫·胡萨克也成为内阁成员。国民议会的议长由受国民欢迎的约瑟夫·斯姆鲁科夫斯基担任,国民战线议长由弗朗切克·库里盖尔担任,至此,捷克党政的主要部门都被改革派掌权。整个社会在“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深入的改革运动。其中,工会、青年组织、社会民主党以及KAN, K-231等非共产主义政党开始积极活动。在此同时,关于改革内容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对于改革运动的激进化表示怀疑的集团,他们希望与苏联接触,在斯洛伐克地区重视联邦化的倾向。 根据华约各国的约定,6月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考虑到苏联军队即将到来以及同盟国的忧虑,在5月末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大会上,捷克领导人强调了右派修正主义的危险性,并将在国民战线范围以外活动的政治组织视为“反共活动”,并且表明了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态度。另外,也决定提前在9月份召开第14次共产党大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将坚持改革路线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临时党大会上不可能再让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中央委员再任,如果党员正式大会顺利召开的话,改革派实力将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会半途而废。 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两千字宣言”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其内容与“行动纲领”并无多少变动,因此也使得苏联将这个宣言视为“反革命”的先兆。 苏联集团的动向从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开始到苏联军事干预的8个月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通过会谈中的批判、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从政治上、心理上、军事上尽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体制的解体以及改革运动对本国的波及。 苏联集团的忧虑在1月份权利层交替的时候,波兰和东德首先表示了关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访问两国,哥穆尔卡与瓦尔特·乌布里希都表示“反社会主义”的影响将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境,会波及到苏联集团全体,因此各国的共产党体制的基础将受到严重动摇。尤其在波兰,3月发生了学生游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给波兰一个杜布切克”的口号,因此哥穆尔卡对此更加担心。另外,在2月22日举行的1948年革命纪念庆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国首脑纷纷出席,诸国领导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气氛,也注意到媒体上开始出现对共产党直接的批评文章,于是对这场改革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忧虑。 德累斯顿会议(3月23日) 诺沃托尼辞去总统的事件使苏联领导层感受到强烈的危机,于是在德累斯顿,召开了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参加的多国首脑会议。从此次会议直到8月军事干预为止,除罗马尼亚外的华约5个成员国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举行多国会谈。由于在会前捷克领导层被通知本次会议是讨论各国经济问题,因此在会议刚开始就遭到各国严厉批评的杜布切克代表团无法就改革运动做出充分的答复。在会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国代表团一直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并担心会侵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对此表示这场改革的主旨在于强化共产党体制,并且得到了国民的多数支持,然而并没有得到其他各国的理解。 莫斯科会议(5月4日、5月8日) 随着“行动纲领”的通过和改革运动走向高潮,捷克国内对于共产党体制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对此,勃列日涅夫领导层感到非常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的5月4日,访问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杜布切克、切尔尼克、斯姆鲁科夫斯基等)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会谈。在此之后,8日,哥穆尔卡、乌布里希等各国首脑在莫斯科集中,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捷两国会谈的报告,并随即决定提前实施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并支援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5月中旬、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与国防部长安德烈·格莱乔相继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联合军事演习6月18日至30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本次演习含有多层目的:(1)为了牵制在9月份临时全党大会中改革派势力的增长;(2)为了军事介入做好预先准备。另外,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逐渐怀疑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华沙会议(7月14日-7月15日) 在“两千字宣言”出台后,苏联领导层将其视为反革命的证据,并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发出了召开多国会议的建议。(同样的建议也从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发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该建议之后,反而向苏联提出首先举行两国会议,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举行包括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参加的多国会议。然而,苏联中央拒绝了这个建议,并通知将于14日在波兰举行多国会议。会议前日的13日,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托,卡达尔与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人会谈,试图说服其参加华沙会议,但是捷克方面反复主张之前的意见,未接受劝说。于是,在华沙集会的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领导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就这场改革运动展开了讨论。其中,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了请求军事干预,各国都表示对改革运动的危机感,最终,苏联领导层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各国共同签署的照会,表示将全面支援对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谢雷斯托-比利亚克秘密会谈 7月20日 在匈牙利疗养地巴拉顿湖畔,对改革持批判态度的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比利亚克与苏共政治局委员兼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谢雷斯托举行秘密会谈。其间,谢雷斯托指出军事干预的实施必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要求才能实行。 切尔纳会谈(7月29日-8月1日)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在两国交界处的切尔纳举行两国会谈。会议原定举行一天,最终却延长至4天。会后发表的公开声明只提及将于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发召开多国会议。苏联在会谈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没有直接作出军事介入的决定。然而,关于这些合意,两国的认识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也是日后军事介入的诱因之一。这些共识的内容包括: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恢复新闻审阅制度,加强对媒体的控制 解散非共产党派系的政治组织 撤换部分改革派领导人 布拉迪斯拉发会议(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捷两国的会议,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在这次会议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 军事介入的决定 布拉迪斯拉发会议后,苏联的媒体对捷克的改革提出了批评,但是总体来说局势似乎有所缓和。但是,关于切尔纳会谈中达成的合意的实行上,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分歧日益明显。勃列日涅夫在9日和13日两次与杜布切克举行电话会谈,迫使其实行共识的内容,但是杜布切克以准备9月的临时全党大会为理由,没有明确答应其要求。至此,苏联方面认为在杜布切克体制下,很难阻止这场改革运动的继续发展,只有通过军事介入才能打开僵局。在8月15日到8月17日的3日见召开的苏联共产党政治局会议上,最终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介入,次日,华约各国领导人被召集到莫斯科,听取了这个决定,并表示一致同意。 军事介入8月20日深夜,苏联为主的华沙条约盟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领了其全部领土。 成立革命劳农政府失败 军事介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干部中的保守派建立劳农革命政府计划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武装入侵当天的干部会议忙于准备9月9日的党员大会,而保守派准备的情况报告以及替换杜布切克领导层、成立新的领导核心的请求被打乱了步骤。因此,军事介入的报告传达到党干部会议的时候,保守派尚未能占领会议的大多数,因此会议最终决定发表指责军事入侵的声明。这样,由于苏联宣称这次武装干预是应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两者的声明成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但是,建立革命劳农政府的计划依然在第二天于布拉格宾馆以及苏联大使馆内筹划。最终交涉的结果是,斯沃博达总统决定首先应释放杜布切克和与勃列日涅夫领导层直接交涉,拒绝了建立新政府的计划。 第14次临时全党大会 22日,在布拉格的一处工厂内,匆忙地召开了第14次临时党员大会。这次大会是由布拉格党委负责人博夫米卢·西蒙向杜布切克建议的,并通过广播和党机关报纸向全国宣布。这样。在军事占领的非常事态下,1112名(最终为1219名)党员到会(由于交通原因,斯洛伐克代表只有15人参加,这也是后来斯洛伐克方面主张大会无效的理由之一)。大会最终声明,指责非法的军事介入,并支持被拘禁的杜布切克为首的领导集体。 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的消极抵抗 军事入侵当天,国营电台除了播放国歌外,没有对外作任何广播。国际电话以及新闻社的对外电报也被封锁。只有唯一没有能被闲置的业余无线通讯,将这个事件在全世界公布。 国际社会的反应关于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21日,应美国、英国、法国及加拿大等国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会中,巴西、加拿大、丹麦、法国、巴拉圭、英国和美国提出“入侵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干涉内政行为,要求立即撤退”的决议案,最终10票赞成、3票弃权和2票反对,由于苏联行使了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该决议没能生效。此外,加拿大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向布拉格派遣特使。武装入侵当天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哈耶克外交部长在24日到联合国指责武装入侵。但是由于缔结了《莫斯科议定书》,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撤回了议题,最终在联合国的议论失去了实际效果。 此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方面认同杜布切克政府的改革运动,但另一方面却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这是因为这起事件发生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开始以及对于改善美苏关系的期待”等背景之下,美国担心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导致了上述进程的中断。另外,由于当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之中,对于提供北越武装的捷克斯洛伐克,约翰逊政府也无法作出积极的支持举动。因此,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相比较,更为重视同苏联的关系的约翰逊政府的反应,恰好说明了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互不干涉其势力圈的不成文规则。 在克里姆林宫的谈判 苏联在入侵后,面对国际舆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消极的抵抗之后,也决定接受斯沃博达总统的要求,从23日开始,在克里姆林宫展开双方谈判。但是,勃列日涅夫与以“反革命势力”罪名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的会谈遭到了非议。在莫斯科聚集的华约其他成员国首脑,始终坚持成立革命劳农政府,并强硬地建议如有必要可以实施一定期限的军事占领。另外,在25日的苏共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采取的解决事态的方案,也有人表示异议。 “莫斯科议定书” 经过4天的会谈,26日,两个领导层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其内容有15项,再次确认了控制媒体、更换改革派的切尔纳会谈的“合意”事项,同时明确宣布22日临时召开的全党大会的无效性。此外,对于干预军队的撤退问题,并没有明确撤军的时间。 勃列日涅夫主义这次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将苏联此次为武装介入所作的正当化理论,称为“限制主权论”或“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个理论主要通过9月26日苏联《真理报》所载论文《主权和社会主义住过的国际义务》以及11月在波兰统一劳动者党第5次全党大会上勃列日涅夫的演讲(11月13日《真理报》)被明确化。主要内容即:“一国的社会主义危机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全体的危机,其他国家不能对此毫不关心,为了保护全体的利益,可以超越一国的主权。”这个理论从阶级的观点重新评价了主权,将保卫社会主义置于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之上。另外,勃列日涅夫主义并不是为了将军事干预正当化而在事后仓促形成的理论,在此之前的华沙信件和布拉迪斯拉发宣言中就有所体现。事实上,这个方针与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东欧政策基本一致,虽然冠以勃列日涅夫之名,却不是他的独创。 “正常体制”的建立 从莫斯科归来的杜布切克领导层,对国民发表了继续改革的声明。但是,迫于苏联以及国内亲苏派要求执行《莫斯科议定书》的压力,杜布切克的回旋空间日渐狭窄。例如,在入侵军队撤退问题上,随着10月暂定驻留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将驻捷军队合理化(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才最终撤退)。另外,对于改革派的压力,最终也集中到国民爱戴的斯姆鲁科夫斯基身上,他被撤去了国民议会议长的职务。 另一方面,10月28日开始实施《行动纲领》中提出的联邦制。196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1969年1月16日,查理大学的学生扬·巴拉夫为抗议军事干预和改革的倒退,企图自焚。3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冰球世界锦标赛上,捷克斯洛伐克队战胜了苏联队,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众多的国民走上街头,拍手称快。此后,又出现了在布拉格围攻苏联航空公司办公点的事件。这一切都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对于苏联的厌恶和仇恨。苏联将这一系列事件定性为反革命势力的阴谋,要求杜布切克予以制止。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继续实行“正常体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结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