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乘和尚 |
释义 | 大乘和尚(约8世纪),中国汉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长安学习佛教禅宗。约于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赞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汉地佛教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展开辩论,先胜后败,被迫返回沙州继续传教,备受当地人民尊崇,称之为“国德”、“大德”、“蕃大德”。但汉地佛教在吐蕃影响从此逐渐减弱。 人物生平唐建中二年(781),吐蕃据沙州(今甘肃敦煌)后,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萨及札玛(今札囊县桑耶寺附近)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30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为尼。他倡顿悟说,著有阐明顿悟的著作。 西藏十八罗汉大乘和尚又称汉地和尚,摩诃衍和尚。据藏文文献《迎请尊者》一书记载,唐肃宗时皇帝派大乘和尚带上言辞诚恳的邀请信,前往印度的玛伽德哈邀请十六尊者到内地传法。十六尊者到来后,皇帝特为之建十六座房舍,并供养许多丝绢绸缎。讲法完毕,十六尊者又到藏地弘法去了,但他们的形象却被雕塑成像,在汉地供奉开来。据说肃宗皇帝给十六尊者的书信抄件收录在《丹珠尔》大藏经中。大概是因为大乘和尚作为邀请十六尊者的信使,西藏遂将其与十六尊者一起供奉,组成西藏的十八罗汉系列。 存疑这个说法虽为西藏佛教史书所载,而且广为流传,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怀疑:其一,如此重大的事件,内地史籍中却无记载;其二,印度十六尊者皆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顷的释尊时代,离唐肃宗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时代相差,如何请之,不符事实。从此两方面看是不可信的。笔者以为可能与两位汉地的真实佛教人物有关。 汉僧摩诃衍?其一,是8世纪时入藏传播大乘顿悟法门的汉僧摩诃衍。摩诃衍的真实姓名史书无载,只知他是唐朝禅宗一派的学僧。他于八世纪中入藏弘法,自称所传为“顿悟”法门,一度影响甚大。后来与印度请来的寂护、莲花生、莲花戒学说发生摩擦。当时,赤松德赞在位,有意抑汉扬印,便发起印僧和汉僧之间的关于顿渐问题的辩论会。印僧以莲花戒为代表,汉僧则以摩诃衍为代表,辩论时间约为780-782年。结果在王权的干预和偏袒下以摩诃衍为代表的汉僧败北。汉僧遭到驱逐,重返内地。汉僧虽然败了,但他们所传的顿悟法门并未随之消失,已深深地渗透到藏地人们心中,成为藏传佛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摩诃衍传法藏地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相信藏地信徒不会忘记他。为了纪念他传法的功德,西藏信徒将他与十六尊者供奉一起让他享受寺庙香火是有可能的。 布袋和尚?其二,汉地所奉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浙江奉化的一位僧人,法名契此。生前常游化于江浙一带,居无定处。因常背一个布口袋,故称布袋和尚。布袋圆寂时自称弥勒菩萨化身,由此受到世人信奉。五代时其艺术形象开始出现。现存最早的布袋僧雕像在杭州飞来峰石窟的烟霞洞,雕刻于五代。两宋时布袋形象的供奉十分流行,并被请进寺庙山门殿中。明代至今山门殿供奉布袋形象的弥勒菩萨成为定制。随着汉藏之间密切的政治文化往来,汉地的这一信仰内容很可能被西藏信徒接受,释迦佛与十八罗汉,就象西藏接受汉地的关公和太极八卦等文化内容一样。现在西藏十八罗汉中的大乘和尚形象与布袋僧形象十分相像,尤其是有时还在其塑像上或旁边附加五个孩童,显然是来源于汉地的俗信题材——五子戏弥勒。因此,可以说,不管西藏的大乘和尚是否源于汉地的布袋僧信仰,但起码它吸收了汉地布袋僧的形象特征和俗信内容。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汉藏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头万绪,时隔久远,的确不易找到大乘和尚这个人物及其形象的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上面所谈只是个人看法。 人物形象大乘和尚的形象较好辨认,为汉人面目,身体肥胖,腹部尤为明显。身着汉式袈裟。右手拿念珠,左手捧一个蟠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