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苞鸢尾 |
释义 | 大苞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而粗壮,须根多数,黄褐色。 基本信息牧草科名 鸢尾科 牧草科拉丁名 Iridaceae 牧草科英文名 Iris Family 牧草属名 鸢尾属 牧草属拉丁名 Iris L. 牧草属英文名 Iris 天然牧草 大苞鸢尾 牧草学名 Iris bungei Maxim. 牧草英文名 Largebract Iris 形态特征植株基部有棕色或棕褐色纤维状枯死叶鞘,长7~15厘米;基生叶,多数,条形,坚韧,长15~45毫米,宽1.5~3.5毫米;茎生叶2枚,条状披针形,比基生叶短,下部变宽,鞘状抱茎,边缘膜质,向上渐窄。花葶高15~30厘米,苞片3枚,膨大,宽披针形,渐尖,具纵脉而无横脉,边缘膜质,白色;每苞有花2朵,花被片6,内外轮各3枚,外轮花被浅蓝色,有脉纹,先端倒卵形,内轮花被片紫色,直立,与外轮近等宽,矩圆形,先端有裂口,基部渐狭;花柱分枝3,花瓣状,先端2裂,裂片条形,钝尖,花药为花丝长的1.5~2倍;花梗长0.5~3厘米,花冠筒细长,约4厘米。蒴果矩圆形,先端具喙,有6条纵棱,果长(包括喙)9~12厘米(喙长4~6厘米),果梗长2~3厘米,种子卵圆形或近圆锥形,黑褐色。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在宁夏灵武县沙地上观察,大苞鸢尾春季萌发较早,生育期较短,4月上、中旬返青,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花,盛花期在5月10日左右,5月中、下旬结果,6月中旬果实成熟,生育期约60天。果实成熟后,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果后营养期,10月下旬开始枯黄,因而生长期较长,约190天左右。大苞鸢尾的种子千粒重18.5~21.3克。大苞鸢尾自萌发至开花,约20~30天时间,这段时间,是其生育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每日生长1厘米左右。进入开花期,株高几乎不再增长,大多数叶片顶端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枯,约1~3厘米。果熟后,若有一定降雨或其他水分供应,株丛中便有新叶片生长。否则,株丛中的老叶片维持绿色状态直至枯黄。大苞鸢尾有比较发达的须根系,粗壮而分枝少,更新芽周围被紧密包围的残枯叶鞘所保护,单位分蘖丛的基部往下长2~3条须根。平均单株丛根数36(9~63),根长68.5(52~85)厘米,主根分布在15~50厘米深的土层中,个别可入达100厘米左右。根幅约140厘米左右。大苞鸢尾为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草原带向荒漠带的过渡地段。以荒漠草原地带为多见,为荒漠草原特征种,有时在强旱生小灌木的草原化荒漠也有分布。大苞鸢尾喜生于地表有浮沙或小砾石的平坦固定沙地、滩地或丘间平地、湖盆边缘,在荒漠草原的沙地上常形成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作为建群种组成的群落,分布于宁夏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地区。海拔1240~1360米,年均降雨量200~250毫米,土壤为灰钙土,群落组成简单,覆盖度一般在30%~55%,该群落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172千克,最高达3492千克,最低784.5千克。主要伴生植物有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牛枝子(Lespedeza davuricavar.Potaninii)、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兔唇花(Lagochilus ilicifolium),并有多量的夏雨型一年生植物。作为亚优势种,大苞鸢尾往往在丛生小禾草一旱生杂类草荒漠草原及小灌木荒漠草原群落中出现, 作为群落伴生种,大苞鸢尾在红砂十珍珠(Salsola passerina)荒漠或猫头刺一红砂荒漠中出现。另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地区的戈壁针茅(Stipa gobica)草原、内蒙古西北部的沙砾质波状高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棕钙土地带的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草原中,大苞鸢尾也是最常见的伴生种。 地理分布大苞鸢尾(别名彭氏鸢尾、本氏鸢尾)该种在中国内蒙古东起锡林郭勒盟西部,西至阿拉善盟东部均有分布,在宁夏中部沙滩地、甘肃省也有分布;蒙古也有分布。 饲用价值大苞鸢尾为密丛型植物,株丛由多数基生叶组成。在萌发阶段,羊喜食;花期,花及少量嫩叶上端也被放牧的绵、山羊乐食,生长后期则不食。其他各类家畜对青鲜状态的叶片极少采食或不食。秋霜以后以至整个冬季,叶片保留良好,适口性大大增加,为羊、骆驼喜食;马、驴、牛乐食,成为荒漠草原地带的良好冬牧场,被牧工称之为“度荒草”。另外,分布区的群众在秋霜之后刈割大苞鸢尾调制干草,成为优良的枯草季补饲贮备饲草,用来饲喂孕期或哺乳期的母羊和羊羔。大苞鸢尾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据分析,果后期的蛋白质含量可达18.98%,各生育期的粗纤维含量与多年生的禾本科牧草相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