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
释义 |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斯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2011年8月20日,西方支持的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 中文名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英文名称: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 简称:利比亚 所属洲:非洲 首都:的黎波里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苏尔特 国庆日:1951年9月1日 国歌:真主至高无上 国家代码:LBY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币:第纳尔 时区:UTC+2 国家领袖: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人口数量:659.8万(2011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GDP总计:743亿美元(2010年) 人均GDP:11314美元(2010年) 国际电话区号:218 国际域名缩写:ly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存在时期:1977年3月—2011年8月 中利建交时间:1978年8月9日 国家荣誉:2008-2009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国家概况国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国名释义:利比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区分撒哈拉,撒哈拉以南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在成为国名之前,“利比亚”泛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地区。古希腊最早的地理学家曾把尼罗河作为亚洲同非洲的分界线,并将非洲称为“利比亚”。 别称:沙漠王国、干旱之国。 国歌:真主至高无上(نشيد وطني ليبي)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绿色,没有任何图案。利比亚是穆斯林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绿色是伊斯兰教信徒所喜爱的颜色。利比亚人还把绿色看成革命的象征,绿色代表吉祥、幸福和胜利的颜色。 国徽: 为一只胸前有绿盾的鹰。相传这种鹰是先知穆罕默德统治地区古莱希部落的象征。鹰爪下的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利比亚曾数次更改国名,但国徽上的文字一直未变。 国花:石榴花 民族:以阿拉伯人为主,其余为柏柏尔人、巴基斯坦人等。 语言: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 名胜:大菜普提斯和塞卜拉泰的古城遗迹 节日:国庆日:9月1日 独立日:12月24日 时间:格林尼治中午12时,为利比亚13时,即北京时间20时 国家政要:“九·一”革命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omar mouammer al gaddafi) ,(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 【行政区划】1990年利比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原来的13省合并为7个省,下设42个地区。各省名称如下:沙拉拉、巴延奥卢、五点、锡尔特湾、的黎波里、绿山、西山。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人民省。2002年增至28个人民省及两个地区。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宽阔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占总面积90%以上;西北部与南部多砾漠、石漠;其余为沙漠,间有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历史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起使用现国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民众国为利比亚自创名称,英文意为State of the masses。1988年12月21日,发生洛克比空难,利比亚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联合国在英国、美国为首的国际压力下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力禁运、经济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2011年2月,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则以武力镇压。2011年2月27日,反对派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所成立的临时政权全国过渡委员会。2011年3月19日,依照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空袭利比亚的行动展开。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进驻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首都的黎波里。2011年9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接受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联合国代表利比亚。与此同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通知联合国,该委员会已把该国的国名更改为“利比亚(Libya)"。 政治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9年,利当局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2011年2月中旬以来,利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政府武装在东部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利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在多个战略要地展开激战。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970、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并在利设立“禁飞区”。2011年8月下旬,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 【宪法】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古兰经》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等原则。 【议会】称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和总人民委员会全体秘书、各人民省和地区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各地基层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等逾千人组成。负责讨论和制定国家的有关法令、预算、对外政策、缔结条约;任命总人民大会常设机构与总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审查总人民委员会的工作等。1976年11月举行第一次大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常设机构为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处成员任期一年,可连任。 【政府】称总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司法机构】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员会掌管司法权。原有最高法院等机构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员会建立的特别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为统一审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局(1996年2月14日改为人民检察院)。1990年10月恢复最高法院。 【政党】利政府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 经济利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影响,经济状况不断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自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允许外资银行在利营业,将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制改为国营、集体和私营三种所有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投资和开展贸易,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利积极推进私有化进程,现已完成了数十家国有企业的转制,并着手研究民航、电力、银行等重要领域的私有化问题。在战乱爆发之前,利比亚每天生产160万桶石油。2011年2月开始,利发生战乱,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截至5月底,利石油减产1.32亿桶。联合国发展署、非洲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报告预测,利2011年经济可能收缩19%。 【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7%。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出口石油创汇达319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2011年2月开始,利发生战乱,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截至5月底,利石油减产1.32亿桶。利工业还包括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 【农业】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比亚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 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计划总投资约300亿美元。目前第一、二、三期工程已竣工,第四期正在进行。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总长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 水运: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托卜鲁克、卜雷加、德尔纳、米苏腊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各式商船27艘,其中油轮13艘,是非洲最大的油船队。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类机场共137个。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塞卜哈、托卜鲁克、锡尔特和卜雷加。1992年4月15日起,安理会制裁利比亚的748号决议生效,使利同国外空运联系全部中断。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后,利恢复通达欧洲各主要城市、阿拉伯国家主要城市和非洲国家主要城市等多条国际航线,外国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设有办事处,如汉莎、英航、瑞航和意航等。 【财政金融】2010年底外汇储备998.39亿美元,外债6.3亿美元。 【对外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 【人民生活】“九·一”革命后,利依靠巨额石油收入实行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通过私建、公建并举,改善住房条件。其有17所综合医院和88个医疗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至2009年底,利有固定电话用户110万门,手机用户500万,互联网用户35.4万人。利2011年2月发生战乱后,该国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截至自2011年2月利比亚危机爆发以来,共有约60万难民逃离利。 【新闻出版】主要报刊:《新黎明报》,阿文日报,发行约4万份;《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版,发行2—5万份;《太阳报》,阿文版;《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版。 民众国通讯社: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设有分社。 民众国广播电台:官方电台,创建于1957年,1979年后改用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 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官方电台,用英、法、俄等语言广播。 民众国电视台:官方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用阿、英、法语播放。1996年5月开设电视卫星频道,向阿拉伯地区传送电视节目。 军事独立后,组建了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据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统计,2010年利三军总兵力7.6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4万人。其中陆军5万人,海军8000人,空军1.8万人。 2011年3月20日,多国部队展开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重创利防空体系和装甲部队,在利建立起“禁飞区”。北约于3月31日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至7月8日,北约共出动各型军机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执行打击任务。 教育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为北非最高。受教育时间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万人,在校生人数145.5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黎赫塔尔大学、行胡恩电器学院、贝尼·贝利德电子学院、布拉克技术学院、加特体育学院。 对外关系利强调同非洲、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主张在公正、平等、尊重国家主权与互不干涉内政等准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大国操纵国际事务。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斗争。主张非洲和阿拉伯统一,倡议成立“非洲联盟”和“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大力推动非盟阿克拉峰会确定建立“非洲合众国”的终极目标,同近百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看法安理会改革问题:改革的关键是应将安理会的职权交予联大,使其成为立法机构;安理会成为其执行机构;国际法院成为司法机构。改革应协商一致,反对强行表决和设定改革期限。给非洲一个拥有否决权且能轮任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同时增加若干非常任国席位。 非洲统一问题:利认为非洲的力量在于团结,主张将非盟打造成同欧盟一样的组织,最终建立“非洲合众国”。主张“非洲事务由非洲人自己解决”。 伊拉克问题:反对美、英对伊的侵略,谴责向伊派驻军队的国家,主张联合国在伊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拒绝承认伊新政府,要求美英尽快撤军。认为处决萨达姆违背国际法准则。 中东问题: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及对巴人民权利的侵犯。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最佳方案是成立一个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利于2003年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张非洲和中东成为无核区,呼吁所有国家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反恐问题:利公开谴责“9·11”事件,认为恐怖主义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主张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呼吁应把恐怖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压迫的斗争区分开。 【同美国的关系】“九·一”革命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指责利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关闭利驻美人民办事处,驱逐利外交人员,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86年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利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1991年,美、英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并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对利实施制裁。“9·11”事件后,利对美表示同情并重申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利美关系有所缓和。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美;8月,两国政府签署《利美公民就其所受伤害提出诉讼和索赔问题的协议》,彻底解决两国公民间赔偿问题;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赖系1953年以来首位访利的美国务卿,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9年,美国务院近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美国会议员代表团访利。2010年2月,美商务部部长助理率领由波音、摩托罗拉等30多家著名美国企业组成的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利,并举行利-美经济论坛会议。 2011年3月20日,美联合多国部队对利开展“奥德赛黎明”军事打击,美军军舰与潜艇向利发射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3月31日,美向北约移交对利军事行动指挥权。6月10日,美宣布其己向利提供价值81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在利发生战乱前,欧盟是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1999年联合国宣布中止对利制裁后,欧盟率先宣布取消对利单方面制裁,并于2004年10月解除对利实施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2007年利领导人卡扎菲赴葡萄牙出席第2届欧盟与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访问法国和西班牙。欧盟与利签署了全面恢复与利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至2010年,利与欧盟共举行了七轮关于加强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合作的谈判。2011年4月12日,欧盟举行外长会,并在会后发表声明,呼吁利比亚政府停火,并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问班加西,并宣布欧盟办事处正式运行。 意大利 欧盟国家中意大利与利关系最为密切,是利石油主要进口国。2008年8月,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访利,与卡签署《利意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意为其对利30多年殖民统治公开道歉,承诺今后20年内向利投资50亿美元作为补偿。2009年3月,贝卢斯科尼再次访利,双方确定每年8月30日为利意友好日。6月,卡对意进行其上台以来首次正式访问。2010年5月,利比亚总人委秘书巴格达迪访意。2011年4月4日,意大利宣布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6月22日,意大利外长要求北约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立即停止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法国 1991年,法指控利官员策划炸毁法国联合航空公司772航班,随后在安理会内同美、英一起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1999年,法缺席判处6名法联航炸机嫌疑犯终身监禁,利以赔偿3500万美元了结此案。2003年8月,利与美、英就洛克比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后,法要求利增加对法联航案的赔偿,否则不惜动用否决权阻止安理会关于解除对利制裁决议的通过。通过协商,双方最终就增加赔偿事宜达成协议,利同意支付1.7亿美元的赔偿金。2011年,利比亚发生局势动荡之后,法国于2011年3月10日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于3月19日晚出动飞机向利进行空袭,是第一个对利采取军事行动的西方国家。2011年6月29日,法国承认向利反政府武装空投武器,是首个做此表态的北约成员国。 英国 利同英国于1984年4月断交。英指责利支持爱尔兰共和军搞恐怖、分裂活动,利抨击英对北爱尔兰实行殖民统治。1991年11月,英、美联合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炸毁泛美103航班,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1999年利英复交,12月双方互派大使。2007年,英国首相访利,双方签署了军事、能源合作协议。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问英国。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英积极主张对利进行制裁和军事打击。2009年8月,英国基于人道主义理由释放了洛克比案罪犯迈格拉希。2011年3月,英派出战机参与对利军事行动。3月29日,英在伦敦主办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2011年4月,英决定向利反对派提供军事顾问。5月,英国政府宣布驱逐利比亚驻英大使。 德国 2004年9月,利与德国就柏林夜总会爆炸案签署赔偿协议,利向该案非美国籍受害者家属共赔偿3500万美元。2011年6月13日,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日访问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并提供援助。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利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成员国。近年来,卡扎菲认为阿盟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阿国在洛克比问题上对利支持不够,多次威胁要退出阿盟。2010年3月,利举办了第22届阿盟首脑会议。1992后,利对马盟国家执行安理会对利制裁决议表示不满,长期拒绝担任马盟主席国。2003年12月, 第21次马盟外长理事会决定,由利接替阿尔及利亚担任马盟轮值主席国。2004年12月,利宣布放弃担任马盟轮值国职位,后经马盟外长紧急会议强烈要求而同意留任。 2009年3月卡扎菲赴卡塔尔出席第21届阿盟峰会。5月,约旦首相宰哈比访利,并与利总理主持召开两国第三届最高混委会。6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问埃及,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举行三方会谈,就中东局势和其他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看法。此外,毛里塔尼亚总统、卡塔尔埃米尔等先后访利。2010年1至3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卡塔尔首相哈马德分别访利,与卡扎菲举行会谈。2010年3月,第22届阿拉伯首脑会议在利举行。6月,利比亚、埃及、卡塔尔、也门、伊拉克五国峰会在利举行。10月,利主办阿盟特别首脑会议和第二届阿拉伯-非洲峰会。2011年3月12日,阿盟召开外交会并发表联合声明,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近年来,利积极参与非洲事务,同非洲国家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1997年8月,利倡议成立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至2009年6月,成员国已发展至28个。成为非洲第二大地区性组织。2009年,第十一届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在利比亚举行,利当选轮值主席国。 1999年9月,卡扎菲提出建立“非洲联盟”设想。2000年7月,卡推动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2005年7月,利主持召开了第5届非盟首脑会议,卡扎菲提出推进非洲一体化、设立非盟联合政府并进而建立“非洲合众国”等设想,强调非洲在包括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应团结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利积极极调解苏丹与乍得关系及非洲国家内部冲突。多次派特使访苏,2009年3月和6月,苏丹总统巴希尔、第一副总统基尔分别访利。利还通过非洲投资基金等在非开展多个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2009年,贝宁、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索马里、塞内加尔、布隆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访利。利领导人卡扎菲先后访问几内亚、尼日尔、南非、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埃塞俄比亚并出席非盟首脑会议。2010年1月,南非总统、坦桑尼亚总统访利。卡扎菲在2009年2月举行的非盟首脑会议上当选任非盟轮值主席,任期一年。2009年7月,第13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利比亚锡尔特举行,同月,卡扎菲以非盟轮值主席出席了在意大利举行的“8+5”领导人对话会议。2010年1月、7月,卡扎菲分别出席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非盟首脑会议。2010年11月,利主办第三届非洲-欧盟峰会。2011年,利比亚发生危机后,非盟积极进行政治斡旋,设立高级别特设委员会,先后提出政治利问题的“路线图”、《框架协议建议书》等,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 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问题1992年至1999年,利比亚因洛克比问题受到联合国制裁。1999年4月利将洛克比空难案两嫌疑犯交至设在荷兰的苏格兰特别法庭,联合国遂中止对利制裁。2000年5月3日,特别法庭正式开庭审理,并于2001年1月31日判决两名被告之一迈格拉希有罪,处以终身监禁,另一名被告费希迈无罪释放。迈格拉希提出上诉。 2002年3月,特别法庭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迈格拉希现在苏格兰服刑并由联合国监督。利表示终审判决是有关方面强加于迈的政治判决,要求释放迈并立即彻底解除对利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解除对利制裁的1506号决议。2009年8月,英国释放了罹患癌症的洛克比案罪犯迈格拉希。 2011年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制裁利比亚政府的第1970号决议,包括对利实行武器禁运、限制利高官旅行、冻结相关人员海外资产、将利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庭等。3月17日,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平民,并对利实施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制裁。 风俗在利比亚,无论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舞。每逢婚丧嫁娶,欢庆佳节,人们都要通宵达旦地跳舞, 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利比亚人崇尚绿色,并使之遍染自己的国旗,长飘于国土之上。利比亚是伊斯兰教教规极严的国家。利比亚人的主食是玉米饼、麦饼、棉饼或发酵的大饼。副食为鸡、鸭、牛、羊、瓜果和蔬菜。最名贵的是烤全羊,用来招待贵宾或庆贺佳节。饮茶是利比亚人的共同嗜好,平均每人饮茶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禁忌和礼仪利比亚人比较热情好客,重视感情,彼此称兄道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利比亚居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沿海一带大都市中,都是高楼大厦,人们基本上住的是现代化住宅。而沙漠中的牧民基本上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在利比亚,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禁酒禁食猪肉,不吃他们认为外形丑陋和不洁之物,如螃蟹、虾、海参及已死了的动物等。禁酒。利比亚取消了酒吧间和夜总会,不允许穿超短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