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肖大启 |
释义 | 肖大启:霍山硬汉 大国集团总裁肖大启。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木地板,大国集团总裁肖大启在这个行业浸润了近30年,称他为国内地板业的“开山鼻祖”并不为过。无论是胜者为王,还是“剩”者为王,肖大启都是木地板行业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作为安徽商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肖大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他的谦和与长者风范。30年大浪淘沙,支撑肖大启一路走下来的,是“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个最朴素不过的原则,同时还有凝聚在他骨子里的执着和硬气。 最年轻的生产队长 霍山县白马涧,海拔1740米。肖大启所在的村庄,就盘踞在1600多米的高度,深山老林,山路崎岖,离乡政府有40华里的路程,步行一天难有一个来回——然而,即使是这样闭塞的环境,也没能禁锢住肖大启的人生梦想。 肖大启从小就显得和同龄人不一样,家中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大,从小肩上多了一份压力,心中多了一份责任感。12岁时,念小学四年级的肖大启,被推荐到医院当卫生员来培养,和外乡人有了更多的接触,视野也更加开阔。但肖大启最终没有在赤脚医生的道路上走下去。肖大启后来认为,做医生最多只能成就自己,但很难造就一方,影响一片人。 由于少年老成,心思灵活,责任心强,17岁那年,肖大启成为整个乡里最年轻的生产队长。山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低,肖大启于是办起了夜校,让队里的农民学算帐、学文化、学礼节,把生产队治理的有声有色。 山里面生活很苦。但也有家乡人在外当国家干部,坐小汽车,吃商品粮,这让他们非常羡慕。在当地,还有一些上海的下放知青,生活方式与本地人截然不同,对他们也有很大的触动,肖大启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和家乡人一起,能吃上“土豆烧牛肉”。 肖大启说,山里的汉子人穷志不穷,也有不服输的想法,总想山里也是人,山外也是人,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的到。那时,他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绊”,有柄能把天举起来,有绊能把地拎起来,一种想做事的蓬勃豪气,充斥在年轻肖大启的心中。 一波三折的创业历程 霍山县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山里人“靠山吃山”,主要以卖圆木为主。肖大启开始思考,老是这样下去,最终树卖光了,人还是贫穷。 怎样才能让当地的原材料得到增值呢? 1980年,肖大启凑了几百块钱,购进了一台12马力的柴油机和一个圆盘踞,办起了马家河木材加工厂,给烟厂和烟草公司加工用来掂仓库的板条,防潮隔湿。木材经过毛加工,价值增加了一倍。几年下来,木材加工厂办的红红火火。 1986年,镇办企业胡家河乡综合厂(霍山县拼木地板厂前身)陷于亏损、瘫痪的境地。为救治该企业,肖大启接受县企办的邀请,出任厂长。到任后,他首先分析厂情,认为综合厂只加工门窗、床板等粗型产品,资源增值率不高,必须进行产品转型。 于是,他多次南下福建,北上东北,四处奔波,学习木地板生产技术。肖大启通过上海一家企业的介绍,到福建学习木地板生产技术,谁知对方对生产技术进行严密封锁。当时的企业很穷,拿不出钱请客送礼,碰巧,该企业的厕所窗洞正对着生产车间,肖大启一连几天偷偷地躲在厕所里。学习别人的生产技术。 然而,创业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为了提高木地板的干燥度。肖大启“偷”艺回来后,搞了一个土法干燥窑,结果把一窑的板材烧的精光,损失达二三万元。 1989年,企业发展呈良好态势,一场洪水却把厂区冲毁了三分之二,损失惨重,达30多万元,肖大启说,自己人发软,泪水在眼眶里流,但为了不让这个企业就这样倒下去,自己不得不咬着牙硬撑下去。 还有一次,肖大启到山里调运木材,赶上阴雨天气,装好一大车原木,车刚起步,树突然从车上滚下来,眼看就要砸向正在上车的职工。说时迟那时快,肖大启突然冲上去,用身体顶住正在下滑的树。职工一个没有伤着,但肖大启的左膀骨却扎断了。员工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他苏醒后,一天院没有住,就又咬牙坚持到厂里指挥生产。 肖大启感动了所有员工,企业内部上下一心,在生产中攻克了木地板含水率、脱脂、干燥等技术难关,产品很快进入市场,企业起死回生。到1991年,胡家河拼木地板厂拥有固定资产38万元,实现产值103万元,解决了86名人员就业。 三星地板,走遍全国 在胡家河乡综合厂试制木地板之初,不仅是在霍山,就是在国内,很多对民用木地板的概念还十分陌生,更谈不上理解和接受,木地板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 商战中成功往往是缘于观念的超前。1988年,在企业还相当困难的时候,肖大启就多方筹集资金,在安徽省电视台做广告宣传,一时间“霍山木地板”响彻大江南北。肖大启还自行为产品设计了“三星”商标,并报国家工商局注册。“三星”也是我国木地板行业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991年,肖大启向政府提出了组建木地板总公司的方案,并做出“走出深山,立足县城”的决策,木地板总公司从深山迁移到霍山经济开发区。 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变。在公司迁移过程中,肖大启抛家不顾,带领公司不分昼夜,每天工作达15个多小时,有时一天要跑十几个部门,办几十件事。肖大启一度因为劳累过度,胃病复发,发烧到39度,不得不住进医院。次日烧一退,他不听医生劝阻,硬撑着又回到了工地。 在肖大启“拼命三郎”式工作风格的引领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公司开发了20多个品种,80多种规格,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公司在合肥、六安、淮南、蚌埠,以及南京、上海、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和经销网点。 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三星集团组建,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三星牌木地板也凭借过硬的质量、完善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上海科技金奖”、“安徽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到1999年,集团实现产值3120万元,销售收入3057万元,三星集团也被誉为大别山区崛起的木地板加工基地。 从“零”重新开始 就在肖大启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2001年成了他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霍山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三星集团也在改制序列中,并被江苏保利事业有限公司看中,欲对三星集团进行整体收购。 这种形式让肖大启内心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自己如果不离开,还是那一群人,改制就是“换汤不换药”,机制上得不到创新,三星在霍山就得不到大发展、大提升。如果选择离开,毕竟企业是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 在企业利益和个人情感及利益之间,肖大启做出了牺牲,选择了放弃,而在那一刻,肖大启的心中,充满了恋恋不舍。 接下来,是接受政府的工作安排,还是从零开始进行二次创业?那段时间,肖大启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矛盾之中。 这位霍山汉子的硬气再次显现出来——还是挑战和考验一下自己,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继续在这个行业中打拼。 肖大启依然清晰地记得,在2001年底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一辆双排坐的飞虎车,把他和自己的夫人从霍山送到了合肥。肖大启心里很清楚,自己这一走,再也不是在三星集团时坐者奔驰的大老板了,前途难卜,该低调就低调。 来到合肥,肖大启租了一间60平方米的老房子安顿了下来,又在东方商城租了一个小店面,开了一建材小超市,做起了个体户,开起了夫妻店。肖大启自己当推销员,夫人当营业员,采用贴牌的方式,专售大国地板。 在二次创业的日子里,母亲病危,作为儿子,他不能尽孝床前;自己的大儿子身患重病,长期在医院救治,作为父亲,他无法尽自己的责任。对于亲人的牵挂和愧疚,再加上融资难题,市场的压力,那段岁月对肖大启来说,真是不堪回首。 咽下苦水,挺起胸膛,新的事业开始一点一点地有了起色。也是在那时候,城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的前身)雪中送炭,给了肖大启一笔几十万元的贷款。到2003年肖大启的销售网点发展到6个,大国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起来了。2004年向省内地市渗透,2007年生意做到了省外。到目前,大国的销售已接近2个亿。 肖大启计划用9年时间,实现自己的“3579”工程:把“大国”建设成为一个集团化公司;拥有三千名稳定有序的队伍,基层员工年收入达到三万,高层达到三十万;年销售额达到50个亿;利税达7亿元;拥有9家跨国全资独立子公司。 肖大启说,大国已经具备了这个基础,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一是“大国品牌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二是市场网络已经形成,渠道通畅,大国目前已经开发了二级代理商和三级代理商200多家,并和国外商客建立业务关系。三是公司在巢湖的占地200多亩的生产基地已经建成,加工规模也上来了。届时,“大国”将登上中国木地板行业的颠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