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死父亲 |
释义 | 《打死父亲》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约翰·韦恩的一部力作。这一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书名不仅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表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权威、规范等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态度。 简介《打死父亲》(《strike the father dead》)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约翰·韦恩的一部力作。这一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书名不仅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表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权威、规范等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态度。 观点我想说的是,打死父亲是不正确的,我们都只有一个父亲,即使你再不喜欢他,你都不可以打死他,道理很简单——即使你打死了他,你还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而且还是个死去的父亲。然而,换个角度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是颇有几个人是希望打死自己的父亲的,假如这个儿子没有恋母情结的话,这就说明,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这个社会是伟大的,动不动就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教育我们,来纠正我们,于是我们就知道这世界是有很多爱的,我们笑着看着这些爱,我们笑着谈论这些爱,我们甚至笑着制造这些爱。有时候,我们也会被某些爱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头脑发昏的人,我总以为有些东西是矫情的,是虚假的,是一个被冠以“肉包子”的菜包子,所以有时候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报道我最近看到的一则报道是,某个男人死了老婆,而那段婚姻留给他的除了一段回忆,还有一个身体不怎么好的儿子。这个父亲是敏感而多虑的,是小心翼翼的,他没有再次结婚,他莫名其妙的认为假如他结婚了,他未来的妻子会虐待他的儿子。因此,按照他的描述,这十几年以来他是“又当爹来又当妈”。一方面他四处奔波给儿子治病,另一方面他希望儿子是个出色的人,于是他儿子学习了很多技艺,比如书法、绘画、小发明,有这么一段时间那个儿子甚至还学习过小提琴和芭蕾舞。我相信他什么都知道一些,但是什么都没精通,所以后来他没有说自己要当什么书法家或者音乐家,和我们想象的那样,他说自己准备去学医,不但可以治疗自己的病,还可以治疗别人的病。同时,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能力报答自己的父亲。这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这孩子的病并没有好利索。 我不能不说这个父亲很努力或很辛苦,但是我不能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在我看来,他犯了一连串的错误,其中最基础的错误之一就是他歪曲了生活的本质。生活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赎罪的;你应该对生活充满责任感,但是你得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感。倘若你希望你的儿子是快乐的,首先你就需要先树立一个快乐人生的典型,你不能整天象杨白劳一样苦大仇深。这似乎和中国足球队怎么走踢球很是类似,米卢说足球应该是快乐的,享受快乐和拿世界冠军一样快乐——当然拿了世界冠军可以叫你快乐,但是关键是,你不能把拿世界冠军当成获得快乐的唯一标准。相反,你更应该因为快乐而拿到了世界冠军。 所以说,作为一个父亲,你没有必要愁眉苦脸的当着鳏夫,你可以结婚,你有权利让自己的生活正常一些,同时你也有义务让儿子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女性形象。你没有必要对第二个妻子充满悲观的想法,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你应该知道什么样子的女性是充满着母爱的,你也应该看得出什么样子的女性是只母老虎。假如你一不小心看错了人,而那个女人真的是母老虎,那么你照样可以离婚,没有人有权力指责的再婚以及再再婚。假如你拒绝了,当然也没有人可以批判什么,但是你没有必要标榜自己的苦难,你更没有理由让自己的儿子认为自己就是泡在苦海里。对于那个儿子,我有一个不太好的判断,我怀疑他以后有可能一个同性恋。我这么说并非是危言耸听,有实例证明,过分依恋单一性别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而过于依赖同性比依赖异性更加危险。我并不是说做同性恋不好,我也不是说同性恋就一定不幸福,我的意思是,他或许原本就不是同性恋,而你就把他改造成了同性恋,而他的身体又不怎么好,所以他还有可能是个病歪歪的同性恋,这样看起来他似乎就更加的不幸了。 责任感同样,作为一个父亲,你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是应该的,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责任感。然而,你不要像一个江湖医生一样,没完没了地说自己的儿子有病,你更没有必要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病人。有时候阳光的心情比中草药更有效果。在上帝的注视下,世界上只有两类人,高尚的人以及不高尚的人;而在健康的人的眼睛里,世界上也只有两类人,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所以,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但是生病不等于彻底的不健康。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被挤压出来的,更不是被苦难浸泡而成的。 最可怕的仍然是这个父亲对于生活的理解。在我看来,亲情重要,爱情重要,友情重要,没有任何一种感情可以取代另一种感情。同样,亲人重要,爱人重要,朋友重要,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成为你生活中的全部。当某个人可以成为你的全部时,这就意味着你丧失自我的开始。而丧失自我的人是苍白而脆弱的。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有的女孩因为失恋而自杀,那是因为她们把恋人当成自己的全部了,当恋人绝尘而去时,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有的人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全部,所以,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他自己的心情也坠入了低谷,有的人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失手杀死了他。所以,我特别喜欢《泰坦尼克号》里面的那对男女,他们有朴素的爱,他们的观念更接近于生活的本质。所以,当那个女人老的时候,她轻呼一声,把海洋之心抛进了大海,她仍活着,她有自己的后代,她用自己的生活来报答那个男人的爱。我忍不住感动了。假如在中国呢?或许是另外一种结局——那个女人终身未嫁,她整天面对着那颗海洋之心以泪洗面,若干年以后她成为了一个一脸晦气的散发着坟墓气息的老修女。 在恋人之间,把一个人当成自己的全部可以被称为爱到极至的一种表现,同样也可以被视为最大的自私。你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全部,首先可以说明的是,你的占有欲相当的强烈,你似乎在关注这种爱情,其实你关注的更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你可以去给予,然而这种给予未必是对方所需要的,因此这也可以被看做是意志的强加。当有朋友失恋的时候,我通常这样开导他,你爱她吗?是的,你爱她。既然你爱她,你是不是希望她很快乐很幸福?是的,你希望。既然如此,她现在和你在一起,她已经感觉不到快乐了,她已经没有幸福感了,你为什么不松手?你为什么不让她重新寻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对方通常就不说话了。这说明另一个问题,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他无可辩驳了。 亲情扭曲而在父子或母子之间,假如亲情也扭曲成这个样子,那么生活的味道也就变了。我当然不否认这其中包含着长辈的一种本能的关爱,但是,我也毫无怀疑这样的父母心中潜藏着更为可怕的私欲,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比较而言,一个事业很成功的父亲通常不会太苛求自己的儿子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为他更有可能明白生活的真谛;而一个在事业上在生活中失意的人,对自己子女的要求看起来更多。看起来这似乎是痛定思痛般的反思,而这本质上是他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延续,他试图让自己的儿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过的梦想。从这个角度上说,他是用自己的梦想取代了儿子的梦想,他巧妙的剥夺了儿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 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报道中的父亲吧。我不得不说,他做得似乎更加过分了。他是作为一个给予者的身份达成这一愿望的,看起来他是奉献者,是殉难者,是牺牲者,所以社会道德对他无从批驳。而在此情形下,他的儿子是接受者,是被恩赐者,所以这个儿子要责无旁贷的感激涕零,以后要转变成一个殉难者或说牺牲者。这对父子的全部生活将在恩赐与被恩赐、殉难与被殉难中消磨殆尽。我一直坚持一种观点,爱己者方爱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生活的人,是无法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生活的。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假如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那么这个社会要美好很多”。而一个读者反驳说,“是如此么?遇到野兽的时候,都在照顾自己,是不是必然有人被干掉?”然后他指责我说,“没有学会爱的人,永远不知道奉献的喜悦。你根本不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现在,我发誓,我认为自己很懂感情,我也知道责任感的重大,但是正是因为我自认为懂得这些,我才慎之又慎。我不反对责任,我反对的是各种对责任的扭曲。我可以举个形象的例子,N年以前,我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人不小心掉到河里,他不会游泳。岸上的一位朋友急了,扑通一下跳下去救人,他忘记自己不会也不会游泳了。第二个跳下去的人倒是会游泳,但是因为前两个人不会游泳,所以他被那两个人死死抓住,最后也一起被淹死了。我是很尊敬他们无所畏惧、敢于牺牲的精神,但是我更想说其他的话:假如你不会游泳,你不要乱在河边跳来跳去;同样,假如你不会游泳,当朋友落水的时候,你应该一边大声求救,一边迅速解下皮带脱下裤子,然后系在一起扔向那个落水者。你就这么跳下去了,救人的成了被救的,整个场面面一团糟糕,结果人也没救上来,还把别人给拐带得一命呜呼了。这不但是不应该的,而且是极端的不理智的。这就叫无意义的殉难。 反思现在,我们的周遭有很多这样的殉难者,他们都含辛茹苦地生活着,他们在做着不该做的事情,他们在维护着虚假的社会道德。他们很累,我们也很累,换句话说,这些儿子老子都不怎么愉快。当然有时候我们会被彼此感动得心潮澎湃,但是我希望我们最好不要有清醒的时候,否则在某个午夜里,我们会突然发现生活的真谛和自己的所爱,那很悲惨。作为儿子子,他也许会心情复杂的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父亲,他不知道应该是憎恨还是爱戴;而作为父亲,作为一个所谓的功德圆满者,他所得到的又是什么?被打死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