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学数学教学方略
释义

书籍简介:

书名:小学数学教学方略

作者:卜骥 吴旭娇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 数:158千字

页 数:339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32元

作者简介:

卜骥,出生于1967年9月25日,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锡山区教科研中心组成员,锡山区首届品牌教师研修班学员。曾获得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苏教版实验先进个人,锡山区先进教科室主任等十余项荣誉。在《人民教育》等权威性教育刊物中发表和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的论文合计二百余篇,三十余篇获得一等奖,曾参与编写4本论著。个人事迹刊载于《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等5部名典中。

座右铭:

敢为人先搞科研,

教海探航显身手。

莫问天下谁艰辛,

不用扬鞭自奋蹄。

吴旭娇,出生于1985年3月26日。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锡山区骨干班学员,校级新秀,并多次被评为校“优秀青年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校“优秀辅导员”并荣获“兴达园丁奖”。曾参加江苏省课堂教学模式好课赛,并荣获一等奖。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活动,所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省、市、区等获奖。

座右铭:

用千百倍的耕耘,

换来桃李满园香!

本书序文:

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做到“教”而有“法”,“导”而有“向”,“研”而有“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彰显数学文化的美丽和其独具的魅力。

任何一位老师,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应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一成不变的程序化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生本”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和研究观,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发展。因此,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时,都不要稀里糊涂,也不要得过且过,必须有着自己的教育信念,有着自己的追求。

但从平时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的老师备课前不进行相关研究,对教材不清楚,对学情不知晓,对教法不研究;进入课堂还是个“糊涂虫”,不知道教学目标是啥,不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是信马由缰,上到哪是哪,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可言;教法也是单一得很,从头到尾就是师生问答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教学评价呢,则是“对”与“错”的天下,没有尊重和激励,把评价等同于“评判”,忽略了评价的激励性功能。数学文化应该是小学教学重要的内容,必须涉猎,必须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文化,但实际教学中却少之甚少。本书想在这些方面有一点突破,希望能给读者一个借鉴。

新课改实行以来,总体上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是比较好的,呈现了喜人的局面。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真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其中一些先进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但,那都是别人的“成果”。我认为,只要我们做一天教师,就要研究一天,就要带着“问题眼”观察自己、观察课堂,观察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虚度岁月”。也只有这样不懈努力,才能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

《小学数学教学方略》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转变教学方式,使用课型、开展教学评价、渗透数学文化等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是一本真正属于教师的著作,它从八个纬度,以简洁明了的“用词”表述了教学方略。本书紧紧结合教学实际,用大量的文笔选取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寻求教学规律,探索教学艺术。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尽力以朴实的文笔,务实的心态,本着服务和研讨的愿望,为读者奉献一本不求奢华,不讲空话的研究性著作,呈现了草根式的“教研情怀”,体现了“平民教研”的风格。

1、说“明白话”。本书缘自教学一线,所以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是抱着“说明白话”、“说浅显的话”,让一线教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本书作为一部抛砖引玉之作,一是总结了本人多年对小学数学的探究经验,另一方面是想勾连起老师们的“数学研究情怀”,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教学研究者,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2、做“小学问”。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只能用“窄的视觉”洞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但我们始终抱着务实的心态对待本书的撰写,所选荐读论文和案例都是本人所作,希望能够说明一点问题。我们希望本书有一定的阅读价值,所以前后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达到较好的阅读品位。

书籍目录:

第一章:明——“想”着学生备课 6

第一节“点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陋习 6

第二节“策划”教学设计要与学生对话 11

第三节“把握”教学设计“动”与“静”关系 26

第四节“反观”眼前的“自我” 44

第二章:变——“转”着手段呈现 59

第一节“凸现”多媒体技术效能 59

第二节“嫁接”网络优化课堂教学 65

第三节“开创”主页教学新格局 78

第三章:活——“变”着方式引学 89

第一节“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行为 89

第二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98

第三节“实施”开放式教学 111

第四节“勾连”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21

第四章:创——“牵”着思维训练 138

第一节“重视”形象思维训练 139

第二节“强化”初步逻辑思维 152

第三节“倡导”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 183

第四节“优化”思维训练方法 202

第五章:和——“怀”着尊重爱生 215

第一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15

第二节“剖析”几则典型案例 224

第六章:激——“含”着促进评价 247

第一节“明白”评价的涵义 247

第二节“施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253

第三节“拨动”学生生命成长的评价指令 258

第七章:研——“踩”着课型施教 262

第一节“把准”课型改革的命脉 262

第二节“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型 273

第三节“解读”新课程下的数学学科课型 303

第八章:蕴——“透”着文化塑人 317

第一节“白描”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现状 317

第二节“彰显”数学文化之策 324

后记 335

原文摘录:

……

一些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却“随心所欲”,“浪迹天涯”,“浑水摸鱼”,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去甚远。其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强调、五个忽视。

1、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疑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也的确在过去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灌输式教学”占了主流,机械性的练习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学生能力发展片面,“解题能力”逐步提高,但当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时,常常会束手无策。我们回过头来看传统的教学设计教案,就会发现教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这种教学设计思想的不足之处更加明显。

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十分重视结果的获得。因为有了结果,就很容易判断“对”与“错”,也便于搜集反馈数据,易于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往教学设计中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学生对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很少有深刻的体验,其探究能力自然很弱,在以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往往“困难重重”。

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教案呈现的往往是学生“静听”的场景,接受式学习很有“市场”。以往的教学设计,不大重视学生操作实践的设计,更多的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古今中外,接受式学习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继承传统的有效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应更多地倡导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操作实践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实践生成的知识点来讲是很重要的,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重要,这是学生独立探究,获取新知的重要方法。现代学校教育是在群体状态下进行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因此,合作能力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值得特别重视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设计教案中很少考虑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这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2、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教学设计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全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3、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强调知识传授是传统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会考虑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因此,在教师讲的设计上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考虑不多。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备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在激发生情感上做文章,要知道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看看过去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设计构思都缺乏“情感激发”,这一部分是一种欠缺。“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情感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生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广大教师都在认真学习“新标准”,实践“新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行为的确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正成为广大教师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