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梁山锣鼓 |
释义 | 打梁山锣鼓梁山锣鼓: 地方打击乐。以锣、鼓、钹、马锣、镲子等五种打击乐器组合演奏。据《达县志》记载,鼓起指挥作用,有正常音点、花叩滚奏、双打拍等打法;锣助鼓布阵拨乱,领奏掖劲;镲子则“顺水推舟” 或“填空嵌花”;包锣显点配音,马锣装饰音韵;铜钹增添色彩,渲染气氛。曲牌众多,如《红绣鞋》、《半边月》、《双飘带》、《夺五子》、《金银灯》等,不下百种。演奏风格多样,如《过街》之热闹,《幺二三》、《龙起水》之优美,《鸦雀口》、《檐老鼠爬坡》、《鹞儿展翅》之幽默风趣等等,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戏曲音乐形式。 影响 影响远达长江中下游的黄梅戏、弋阳腔、楚剧和四川的川剧。民间还有专记录锣鼓乐谱的,被叫作“锣引子”。明洪武四年(137 1),当时的开江叫新宁,被撤县而并入梁山县,10年后复设县治。清康熙七年(1668),县内因人烟稀少,遂并入梁山县。直到60年后的雍正七年 (1728),又才独立设县。先后两次合并,使两县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影响深远。 语源 从语源属性上看,“打梁山锣鼓”应与“吊起锅儿当钟敲 ”有意象上的前后联系。“打梁山锣鼓”指不考虑计划粮食生产,到来年开春,就只有饿着肚子闹玩艺儿。俗语:锣随鼓转,客随主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