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民族的世界:中国兴安岭田野工作笔记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何群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6716

出版时间:2011-09-01

版 次:1

页 数:30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内容简介

《小民族的世界:中国兴安岭田野工作笔记》是作者为完成人类学博士论文及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从1998年7月到2010年9月,数次赴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使鹿鄂温克和渔猎赫哲族地区进行调查的工作笔记。文中附作者手绘村落、地域型貌图若干幅及配合调查内容实地所拍照片、所采集档案资料图片若干张。《小民族的世界:中国兴安岭田野工作笔记》是人类学工作者的田野工作笔记,又因作者以环境与小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小民族生存和发展关系为理论工具,不同于一般的调查记录,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助于推动历史悠久并广受重视的世界小民族研究。

作者简介

何群,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1998年7~9月)

鄂伦春自治旗塔河县呼玛县

第二部分 (2000年8月)

鄂伦春自治旗

第三部分 (2003年9~10月)

鄂伦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第四部分 (2006年8~9月)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村

第五部分 (2008年以来)

鄂伦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八家:上等户巴音巴图——绰号“太君”家。夫妻均五十来岁,都是鄂伦春族。家里自己种一百来亩地,租出去一千来亩,雇8~9个人,其姑爷是汉族,老家山东,1987年来此地。“太君”说:自己是“南征北战”,搞农业战争,1992年打了败仗,主要是上冻早。1994年又一次农业战争。自己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自己姑爷是汉族,他是自己的“参谋长”、“情报处处长”,自己是“司令”。“太君”在远近颇有名气,是鄂伦春族禁猎后,开地、从事农业运动中的能人之一,即一般认为的起步早,脑子活,有文化,有背景的人。绰号“太君”,可能来自他抢眼的服饰,因经常一身军绿并戴着军帽。

第九家:中等偏上户。男主人,姓吴,50多岁,女主人,49岁,姓关。夫妻均为鄂伦春族。有8个儿女,身边6个,最小的16岁。三问房子转租,有一台四轮车,家里开了500~600亩地,种了二百来亩,余下的租出去了。去年采榛子卖了1000~2000元钱。男主人还有个锯,给村里破点板。原来拉过枪锯,放过排,过去冬季打猎,现在让打还去打。大儿子妻是达斡尔族,女儿的丈夫是汉族。二儿子找对象不好找。现在村里鄂伦春人都是亲戚了。本村姓吴的占人口一半。以前有姑舅亲,现在年轻人里没有了。不同地方(如古里的找乌鲁布铁的)的鄂伦春人通婚好些,以感情好与否为第一条件。

男主人说,他14岁到古里,原来在黑龙江省嘉荫县胜利村。“文革”时差一点被圈,当看守员。被圈者被批斗,烤炉子,用柳条子抽,现在回忆起来还不是滋味。

刚开始“禁猎”,心里没有底。原来没种过地,“文革”时旗里派来七八十人,帮助他们种地,种了三四年完了,不种了,种不明白。后来都搞起来了,乡里支持。现在好些了,农药不太会用,施肥也不太明白。没见到旗里农业技术推广电视片,其他电视节目中有的用不上,是外地的做法。学习鄂伦春语也没有用,用不上。他们这一辈没有了,下一辈的就不会打猎了。

图书序言

一般而言,人类学田野工作记录,分为笔记和日记两种形式。这份“笔记”,是笔记和日记的综合。同时,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笔者近十余年问题意识——“环境与文化,环境与小民族生存”——指导之下的观察。无疑,这一问题意识,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对调查问题的选择。在努力记录事实时,也努力给予一定解释,将其与理论进行验证,将其理论化。

这本书按照几次实地调查次序,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998年7~9月,鄂伦春自治旗、塔河县、呼玛县。此次调查,是带领课题组为完成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过程中小民族发展问题及政策研究——以鄂伦春族为例”进行的实地调查。调查地点涉及全国10个鄂伦春族猎民乡镇中的5个,16个鄂伦春族村中的8个,各占总体的50%。当时在论证中,针对这项研究的问题和视角,提到小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已成为当今民族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在21世纪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小民族受主体民族社会的同化,有的面临灭种的危险。例如美洲各国的500多个印第安民族,现有近半数的人口降到只剩下几千人甚至几十人。追索他们走向衰亡的原因,既有政府民族政策的作用,也有这些民族自身的问题;既有现代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同化,也有这些民族不适应现代化而遭同化的问题。

第二部分:2000年8月,鄂伦春自治旗。这次调查,作为1998年调查的补充调查,是笔者2000年7月参加由费孝通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国家民委、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联合项目“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作为项目组成员,随“东北—内蒙古组”赴鄂伦春自治旗进行的实地调查。这次调查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由政府与大学合作,对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小民族,即政府所称的“人口较少民族”实施的调研。可以认为,此次调查,正式揭开了国家层面关注现代化与小民族生存问题的序幕。就笔者而言,除重访了1998年已调查过的社区外,补充走访了1998年没去的1镇3村,即诺敏镇、诺敏猎民村、托扎敏乡木奎猎民村、乌鲁布铁镇朝阳猎民村。

第三部分:2003年9~10月,鄂伦春自治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以下简称“敖乡”)。此次是在导师安排下,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而实施的调查。这次调查,邀请到M陪同。事实上,她超出预期地成为我的最佳助手与精神暖流。较之前两次,此次调查,还是感觉沉甸甸的。不仅铭记着导师的提醒——“比砍头还难过的就是写博士论文”,也深深意识到所谓田野工作——这一人类学从业者之“人生礼仪”是逃不掉了。

第四部分:2006年8~9月,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村。这次调查的同行者是L。L少年壮志,满腹经纶,我要去的黑龙江沿岸、小兴安岭腹地、三江平原,是鄂伦春和赫哲人祖居地,显然适合他对放逐与发现的追求。这次调查有两方面动议:一是为完成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源开发、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赫哲族个案”,课题中将赫哲族列为个案之一;二是为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小民族与现代化》。前者的目的,有意除鄂伦春族外,增加一个个案,以作比较研究。而对后者来讲,在对整个世界小民族生存状况、问题原因以及研究形势进行类型归纳、提炼、总结过程中,深深感觉中间必须穿插一些深入小民族生活世界的切身体验。而去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是笔者近两三年来的愿望。这个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所在,因长期以来富饶的自然资源与多彩的文化—社会之奇妙组合——金矿、土匪、大烟、金矿社区、猎民,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环境与文化—社会互动之形态,令我无限向往,每每感觉或许那里深藏着《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美〕埃里克·沃尔夫著,赵丙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作者同样有兴趣的别样的人文景观。

第五部分:2008年以来,鄂伦春自治旗、根河市、敖乡、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这一部分由五篇“记录”组成,是希望将2006年8~9月之后一些间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即田野工作笔记及日记,连接、组织成在时空上具有接续性、系统性的对以往研究对象观察的记录。作为这份“工作笔记”阶段性“历史”的末端,2010年9月下旬随文化部“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项目组赴内蒙古、黑龙江省境内鄂伦春族、使鹿鄂温克族、赫哲族聚居地区进行的调研,就本人而言,田野点上吻合,而问题意识方面,也有意无意地受着以往研究兴趣的暗示与影响,因此,具有继续研究和补充调查性质。

为使此“笔记”具有史料意义,或者完全为了忠实于自己,此本“笔记”,在时间次序、所访谈人物、所到达地区、所发生事件等的展开上,以及当时手绘的社会、聚落图,完全遵从了那几本饱经沧桑——无论材质、规格、样式、气息等都极为“多元化”——的笔记本的书写原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