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答钱学森之问 |
释义 | 引图书信息书 名: 答钱学森之问作 者:罗利建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1日 ISBN: 9787513601627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元 内容简介《答钱学森之问: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简介:“钱学森之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和国人纷纷发问,今日之中国,经济已龙腾虎跃,为什么因教育滞后总“冒”不出超拔之才?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古之中国,曾是世界科技发明之滥觞。原创之盛,乐乎哉!到了明清数百年间,中国科技发明却痛失此等殊荣。原创之衰,痛乎哉! 科技发明之原创,曾彪炳于古代中国。黄河、长江,孕育着远古的中国伟大的科技文明。稻、粟、麦、豆之源起,杂交育种之首创,经络学说之神秘,天象仪之灵巧,都江堰之杰作,万里长城之壮观,景泰蓝之典雅,世界第一张航海图之诞生,地震仪之创造,勾股定理之证明,氧气(阴气)之发现以及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之发明,无一不让世人拍案称奇。俱往矣,中华民族不愧是最具创造活力的民族。 作者简介罗利建,四川省都江堰市人。1940年3月生。就职于重庆理工大学。行为科学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行为科学导论》、《现代基础管理与大同文化》(上、下册)、《巫歌》(史诗)、《弱变强》、《人本教育》、《探险少年》(童话)、《科学的反思》、《艺术的沉思》(美学),并著有《屈原赋》(话剧三部)、《奔月记》(诗剧)、《羌笛一汶川九歌》(史诗剧四部)、《哲学之子》、《探索未知》等。 图书目录1.“钱学森之问”吹响了教育观念革命的号角 当今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掀起了教育界改革的热潮。我们这次教育改革,要吸取十多年前开始的“教改”并导致失败的教训,即不能只满足于呼应社会热点,主要还应从教育的发生学出发,进行一场教育观念上的革命。 2.崛起的中国需要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大师 再过一个甲子年,也许中国经济将会超过欧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而我国科技界至今却还在为没有世界级的科技大师的出现而焦虑。中国经济需要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大师,所幸的是,我国科教界已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 3.中国需要一大批卓越的年轻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不能总是白发苍苍。由于过于强调“师道尊严”的观念,压抑了一大批有超拔之才的青年人快速成长;加之我国教育又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并形成了应试体系,更加抑制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造就卓越的年轻科学家,应试教育体系该是改变的时候了。 4.我们应站立着平视牛顿、爱因斯坦 我们不要习惯于仰视牛顿、爱因斯坦,我们应站立着平视牛顿、爱因斯坦。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原创大国,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大国,如今,只要着力于教育观念的变革,就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 5.从鲁迅、钱学森看大师成长的轨迹 鲁迅、钱学森成长为大师的轨迹告诉我们:大师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并符合大师成长规律在后天形成的。每个人只要遵循其教育规律成长,通过后天的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大师。 6.大师成长第一定律一理性传统与工匠传统相结合 凡成为有造诣的大师级科学工作者,必然具有理性传统和工匠传统的完美结合。大师水平与理性传统和工匠传统结合的水平成正比,凡结合得愈好者,大师水平则愈高,反之亦然。 7.大师成长第二定律一多元知识结构形成多元思维 以自我创新所形成的多元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多元思维愈合理,愈容易在科技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从而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机遇就愈多;反之,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机遇就愈少。 8.大师成长第三定律——适度知识并善于竞争 适度知识与学派竞争结合得愈好,愈有望成为大师级人才。适度知识与学派竞争结合的程度与人才质量的高低成正比。 9.大师成长第四定律——好问善疑而成学派帅才 提问和质疑能力愈强,则创新意识愈强。当一个学者善于提问和质疑,并能自然成为学派帅才者,就有望成为大师级的人才;反之,不善提问和质疑则自然成不了学派帅才者,则与大师无缘。 10.大师成长第五定律——自信、独立、坚韧 自信、独立、坚韧的心理优势,是大师成长必备的非智力因素。科学家一旦确定了正确的探索方向之后,自信、独立、坚韧就成为决定性因素。科学工作者的自信、独立和坚韧的心理优势愈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就愈容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11.抓住了高考改革就抓住了“教改”的关键 高考早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使有些专家设想取消高考。高考跟过去科举有些相似,既然科举能为封建王朝服务,如今我们何不着力改革高考,让高考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呢?我们应看到这是中国当前“教改”最精妙之处。可以说,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实现《规划纲要》的成败。 12.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从富强走向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就是平等观念引申出来的公平、正义。当今,促进公平、正义已“升格”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因此,作为精神财富创造的中心教育,它的发展和改革须臾也离不开平等。“五四”运动给了我们民主和自由的启蒙,为了破除封建主义残余,我们还需补一个平等启蒙。 13.人才评价制度应大胆跳出“文凭+职称”的传统框架 迷信学历和职称是中、日、韩害的“社会病”,它将阻碍没有文凭或职称的未来大师“冒”出来,这是由一种僵化的、封建的人才观造成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不会以分数、文凭论人才,但它仍未跳出“文凭+职称”的人才框架,不利于13亿人都投入到人才平等竞争的环境中,也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14.科技大师必须关注右脑的开发 科技大师的出现,越来越体现出他们不仅具有逻辑能力,而且更具有非逻辑能力。科学史和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要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就必须在教育中发掘左、右脑的平衡发展,特别要重视右脑形象思维的发展,这是培养科技大师之道。 15.尤其要有自信力 居里夫人强调科学家“尤其要有自信力”。自信力为什么是科学家走向成功的第一伟力呢?是因为自信力不仅否定了自负和自卑,还因为它深深植根于公平、正义、博学、智慧、尊重和信任自我的沃土之中。 16.意志力是科学探索的“神杖” 苦难是个大学校,只有勇于接受磨难的人,才能在苦难中磨砺出坚毅的意志力。意志力是科学探索的“神杖”,凡能成为科技大师者,都必然会拥有坚毅的意志力,这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17.科学发现离不开科学实验但不能实验至上 科学实验以及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科学发现和认清科学证伪的重要手段,它在推动近现代科学发展和科技大师的出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有重文轻理传统的中国,更应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实验至上。 18.应该弘扬我国古代理性传统和工匠传统相结合的墨家 有人说,自中国秦汉始,倘若墨家不曾被封杀,中国早就成为科技大国了。的确,目前恢复墨家显学(主要学派)地位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学家们用佛学取代墨学,是把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概念混淆了。 19.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王金顺教授以“教会学生思考”为核心的“发现教学法”,在教学上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不仅能使企业家开窍,而且也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乐学”,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20.用法推动教授走上大学生的讲台 钱学森、牛顿除他们自身的条件外,教授,特别是名教授对他们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坚持教授,特别是名教授上讲台而使人才辈出。现在一些教授借搞科研逃避讲课的现状应以法来改变,这里所举翟建才教授个案就说明教授给大学生讲课和科研会取得双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