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延汗 |
释义 | 达延汗(约1474~1517) 明朝中期退居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国(即北元)延续的蒙古可汗。又作歹颜哈、答言罕、达衍汗,皆为“大元大可汗”的异译。 本名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公元1479年(成化十五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击败瓦剌。至正德初年,又先后翦除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他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设三个万户,分封诸子为领主。从而结束了有明以来北方地区扰攘动乱的局面,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在此基础上与明朝频年通贡互市,贡使多达六千余人,至京师者以五百人为率。贡道由大同入居庸关。贡物有马、驼、毛皮产品等。达延汗对蒙古的统一,带来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对蒙古的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被誉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 满都鲁汗死后,没有子嗣,7岁的曾侄孙巴图蒙克成为故元室唯一的苗裔。他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哈屯拥立巴图蒙克为大汗,就是达延汗,自己也改嫁给了达延汗。达延汗年幼时,满都海被授予“彻辰”称号,摄政。达延汗即位后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决心重建黄金家族在蒙古的绝对统治。 他们首先征讨瓦剌。瓦剌首领也先曾僭蒙古汗位,也先死后,瓦剌仍很强大,严重威胁汗权。1481年,满都海哈屯携领幼小的达延汗进攻瓦剌,在塔斯博尔图(今蒙古国乌布萨湖一带)与瓦剌激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其退回西北。其次消灭亦思马因。亦思马因是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专横狡诈,妨碍统一,曾经挑起满都鲁汗与达延汗父亲博勒呼济农的不和,又抢走了达延汗的生母。1483年,亦思马因侵掠兀良哈三卫,达延汗夫妇趁机联合三卫将亦思马因打得大败而逃。1486年,达延汗派郭尔罗斯部的脱火赤少师等追杀了亦思马因,并夺回了生母。 1487年,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亲政,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左右北元近两百年的“太师”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1506年,达延汗征服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除汗廷直接控制的部落外,还有永谢布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朵颜三卫。统一了蒙古本部,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达延汗有七个儿子:图鲁博罗特、乌鲁斯博罗特、巴尔斯博罗特、阿尔苏博罗特、阿勒楚博罗特、斡齐尔博罗特、格列博罗特。达延汗将东蒙古划分为六个万户。左翼是:察哈尔万户,在今锡林郭勒盟境内;哈喇哈万户,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兀良哈万户,在今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北及蒙古国境内。右翼是:鄂尔多斯万户,在今鄂尔多斯市;土默特万户,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地区;永谢布万户,在今张家口、宣化以北地区。达延汗向兀良哈万户之外的五个万户及其下属的鄂托克(万户下面的基本行政单位)分封了自己的子孙,他自己与长子一系驻牧在察哈尔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万户是济农(副汗)的直属领地。这样,各个万户和各个鄂托克的领主全部由达延汗的子孙充任,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领地的统治权。 公元1517年,达延汗在位37年后去世,时年仅44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