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消失的天府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装: 17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0 ISBN: 7563380566, 9787563380565 条形码: 9787563380565 尺寸: 21.2 x 20.2 x 1.8 cm 重量: 780 g 作者简介摄影者:(美国)路得·那爱德 合著者:王玉龙 内容简介《消失的天府(1910-1913)》作者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就读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美国的两所大学任教。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援教合同,是年8月从美国经日本到达中国。后从上海沿长江西上,于10月抵成都,在四川高等学堂教授算学、化学和地质学。1911年2月,被聘为该校地质系主任。1911年底,因社会局势动荡而离川赴沪。1912年9月,再度返回成都,继续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1913年4月19日,因癍疹伤寒不治在成都的一所教会医院病逝,后葬于成都北郊凤凰山墓地。那爱德修养广博,有着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向素质。对中国真挚爱慕,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风物景象,涉及辛亥狂潮、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但是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印证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可惜在他去世后,那爱德曾经记录下来的拍摄全部照片的详尽资料,连同他的日记和部分历史镜头,在运给美国亲属的辗转中多为散失。《消失的天府(1910-1913)》今由整理者王玉龙重寻那爱德照片拍摄故地,访阅史料及专家,全力以赴发掘考证而来。为中国摄影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策展和传播,作出了一个罕见的范例。如今,久违近一个世纪的那爱德影像重返中国,是对那个值得国人纪念并且把一生留在东方的美国摄影家最好的肯定。 媒体评论一个年轻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华与生命。这就是诚恳地跟中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国际友人”吧。非常值得敬佩的是,仅仅活到三十三岁的路得。那爱德。在中国拍摄的大量摄影照片,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而这一千多个短暂的日子,恰巧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极其重大的政治变革的关键时刻——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王瑞(摄影评论家) 那爱德作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启 示。就是拍照的态度。一千来自异域的教书匠。以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去拍照,他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呢,他虽然没留下只言片语的答案。但从这些朴素、亲和、真实照片中明显地看出。他把自己的感受和命运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地联系在一起。他的照片中没有哗众取宠的猎奇,没有居高临下的嘲讽。更没有恶意的诋毁。当然也没有个人的功利,否则也不会让它尘封百年。这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优秀摄影师应该具有的。 ——《中国摄影报》 目录代序 路得·那爱德在他的中国影像中永远 辑一 皇城内外 辑二 集市盛况 辑三 天府农事 辑四 茶道漫漫 辑五 北上阿坝 辑六 走进甘孜 辑七 长江三峡 辑八 高等学堂 附录 摄影大师路得·那爱德 后记 逝者如斯,往事如歇——路得·那爱德老照片考证逸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